APP下载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插图的功能及使用策略

2021-01-02

课外语文 2021年31期
关键词:图画教科书文本

安 瑛

(陕西宝鸡文理学院附属学校,陕西 宝鸡 721016)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科书是丰富的教学资源之一,而教科书中的插图,在众多教学资源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它以其独特的造型特征、别具匠心的艺术特点以及蕴含的丰富的内容信息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也被称为教材的第二种语言。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插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语文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的功能

(一)运用插图的装饰美化作用,激发审美情趣

插图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能将课文的人文精神和绘画的表现方式相结合,既能体现课文的文学价值又能融汇绘画的艺术价值。低年级的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非常强烈,由于他们识字不多,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是靠对色彩、图形的直接感知来获取的,饱满的色彩对他们有着直接的视觉冲击力,而鲜艳的色彩、科学的构图,不仅能够准确表达文本的主要内容,也往往能够唤醒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并在想象活动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二)激发阅读兴趣,探究文本内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科书中的插图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它们有力地补充了文字所不能达到的视觉感受。鲜艳的色彩冲击、风趣幽默的构图设计、精妙的排版设计,都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插图也会以它独特的方式,引领学生在文本中涵泳,在语言文字间穿梭,在图文并茂中受到启发和诱导,激活他们积极的阅读探究欲望,“按图索骥”探究文本内涵的本源,与文本内容、插图编辑、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三)深刻理解文本内涵,提升综合素养

教科书中的插图,是教科书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低段的插图,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的直接呈现,有时也是文本行文线索的视觉呈现。它是文本内容的解释说明,能够引起读者在图文之间产生思维的互换,更形象生动地阐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增强文字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无论是单幅图还是多层图,都能够牢牢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培养学生读图、解图的能力,由表及里,深刻理解文本内涵,感悟人物形象,体悟思想情感,落实语文要素,使学生听说读写练的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二、科学使用插图,提升语文素养

(一)借助插图,培养听说读写能力

1.读图说话,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一二年级学生,是培养观察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的关键时期,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即“睁大眼睛、竖起耳朵、用心听”,通过“倾听”来训练学生的专注力,为读图、表达做好情绪上的铺垫。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借助插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交际语境,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利于表达交流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插图中,捕捉与自己生活体验相接近的元素,如色彩、构图、人物形象、自然景观等等,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自由、舒心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与文本中的自然万物进行对话。当然,鼓励学生说完整的话是低年级口语交际的着力点。

2.解图写话,培养读写能力

部编本小学语文低年级教科书插图共有446幅,插图数量所占比例很高,几乎一篇课文中就配有三至四幅插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心前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图画,能够将图画中分散的信息元素,在大脑中进行排列组合,结合自身的阅读经验,准确猜想作者的创作意图,合理解释图画的表面意思。同时,教会学生一定的观察方法:从整体到局部、从远到近、从近到远、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顺序,对每一幅图画都能做到科学解读。这是一种观察素养的训练。教学中,还需要教师能够利用插图所创设的情境,将学生带入一定的语境之中,通过情感朗读、合理想象,从模仿走向创作;使学生在情感朗读中揣摩语言文字的温度,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统编版一年级上册《四季》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诗歌按照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将四季中独具特色的事物,用对话的形式,采用拟人的手法,一一呈现,童趣盎然,抓住四季中“草芽、荷叶、谷穗、雪人”的形状特点,让他们分别与自己的小伙伴对话,表明自己是四季的代言人。文本采用拟人化的构图方式,赋予“小鸟、草芽、荷叶、青蛙、谷穗、雪人”以人的表情神态,“嫩绿、青绿、金黄、雪白”等色谱含义的渲染,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熟悉又有趣的生活场景,激发起了孩子们的表达欲望。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配乐朗读、节奏朗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达到熟读成诵,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完成课后第二个练习题“你喜欢哪个季节?仿照课文说一说”。引导学生模仿诗中把植物、动物当作人来写的方法,让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具有人的表情、神态和情感。猜猜看,谁会对谁说些什么?一年四季里还有哪些你最感兴趣的事物,找一找,将它们组合成一对小伙伴啊!也可以同桌合作,一位同学扮演季节,一位同学扮演这个季节里的事物,尝试对话练习。然后,把自己刚才说的写下来。教师课前需要准备关于四季的图画,引导没有思路的同学,看图说话、写话,做到为学困生兜底。这样分层教学,使得课堂上人人有话说,人人有话写。至此,“我手写我心”的迁移运用才能落到实处,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二)借助插图,培养思维品质

1.以插图内容为经线,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

统编教材中的插图设计精良,构思巧妙,每一幅插图与文字的结合,都堪称完美。有时插图就是文章的线索,有时插图又承载着情感态度,有时又蕴含着语文知识。每一幅图画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单独存在,又与文字水乳交融,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发现插图与文本内容的关系,在细节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有效地突破本单元的重难点,落实语文要素。

统编本四年级下第七单元中单元导读的插图,是一幅水墨画,主要元素为“墨竹、兰花、岩石”,正是本单元人文要素的精准的艺术表达与人文要素的文字表达相得益彰。在教学本单元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朗读单元导读的人文要素,然后观察插图,将这幅插图中的单个元素的文本语境和文化语境的含义理解透彻,再结合文字,得出本单元人文要素的核心词为高洁、坚毅、不屈、力量,这些都是需要在阅读文本时,借助插图,从字里行间,用心揣摩。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提出:学会用多种方法写出人物特点。本文作者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而插图的出现,为学生学习多种方法观察人物,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借助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抓住插图中船长坚毅的神情、视死如归的眼神、笔挺的制服、犹如铁铸一般的身躯、紧握船舷的大手、海面上掀起的一丈多高的浪花、倾斜的船体等主要信息元素,将一位高大、伟岸的英雄船长的形象树立在读者面前,此刻,不需要教师苍白的讲解、说教,学生细致地观察,不难探究出,塑造人物形象不仅仅可以通过语言、动作来描写,还可以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环境等细节来塑造。

2.以情节补白为纬线,激发想象能力

苏联插图家维列斯基说:“好的插图不需要加标题说明也不需要从书中引话,但读者看后能着重体会内容,唤起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对世间万物充满好奇、积极探究的年龄,他们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联想,常常就是奇思妙想的源泉。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思维,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独立的思维视角,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最基本的做法,也是最行之有效的做法。其中插图中的“情节补白”正是以插图为支点,翘起学生联想和想象多维空间的优质资源。

统编本一年级上口语交际《小兔运南瓜》就是故事情节补白的范例。教学本节课内容时,可以先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图画,借助题目,了解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插图夸张的表现手法,硕大的南瓜、小兔和妈妈细微的表情、周围的环境,都为第二幅图中大大的问号背后的妙招,埋下了伏笔。教师可以借助图画下方的问题以及小纸条上文字的提示,用“小兔子发现了一个大南瓜,可是,南瓜那么大,它那么小,可怎么把南瓜运回去呢?哪位小朋友愿意帮帮它呢?”一句话将学生与文本紧密结合,无形之中就用一句话为学生和主人公建立起了对话的桥梁。乐于助人是小朋友的天性,学生一定会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大胆想象,究竟该如何将大大的南瓜运回去,还不至于损坏呢?思维的闸门就此打开,孩子们的金点子也将一个接一个地喷涌而出。

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科学观察图画,解读图画元素所承载的情境信息,都将为深层次品读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润物无声,根植审美感知能力

1.捕捉插图特点,培养初步审美情趣

统编本教科书中低段的插图审美属于“视觉审美”的范畴,以其线条的勾勒、色彩的跳跃、人物的夸张、情节的有趣、造型的别致、嵌入的贴切等特点,被小学生所喜欢。每一幅插图都集文化性、艺术性和生活性于一身,很多画面都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场景,甚至是童话世界的再现,他们非常容易与画面中的人物、动物建立起对话关系,将自己融入其中,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正是来自艺术家们独具匠心的艺术创作。如,低段教科书的封面,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媒介,它们是由民俗专家景绍宗绘制,画面采用中国民俗传统的饱和色,大胆的构图,精美的设计,夸张的笔法,将民俗民风、童真童趣自然贴切地一一呈现,放风筝、捏泥人、皮影戏、耍狮子、舞龙灯、放鞭炮、包粽子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每一件事都来源于孩子们的身边,一种由画面美而引发的亲近感便油然而生。在引导学生观察封面插图时,极富乡土气息和人文情怀的画面,也为培养初步的审美情趣做好了感情的铺垫。

部编本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一个独立的单元,都增加了单元导读页,单元导读页承载着一个单元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的要求。单元导读页的插图设计,大多依据本单元教学内容而定,有的是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有的是色彩碰撞强烈的水彩画,有的是青山绿水画,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丰富着学生的视觉,开启了学生审美思维情趣的大门。

2.品味插图意境,提升审美情趣

整个小学阶段,儿童抽象逻辑思维正在发展中,其抽象水平还不高,思维的自觉性刚刚开始发展,具体形象的成分在低年级和某些学科的学习中,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抽象文本中所蕴含的审美价值,依旧需要以精心的排版、丰富多样的图画设计,来开启孩子们的审美思维,唤醒孩子的审美意念。部编本五年级上册《猎人海力布》选择色彩柔和的民间剪纸配图,第一幅插图用来凸显海力布的猎人形象,第二幅插图将海力布在灾难来临前与乡亲们沟通时,焦急、无奈的神情、动作,刻画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透过画面的意境,海力布淳朴、善良的形象便跃然纸上。《牛郎织女(二)》中的插图,则采用铺满整页的水彩画,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场景描绘得活灵活现,人物的表情神态刻画得形象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不由得不被牛郎、织女追求爱情,向往幸福生活的精神所感动。《圆明园的毁灭》则采用实景拍摄的手法,将圆明园的残垣断壁豁然呈现在读者面前。插图采用文字浮于插图表面的手法,蓝天、白云、荒草之中的圆明园显得凄美、悲壮。此刻,插图所承载的文化精神是显而易见的,透过这残垣断壁,学生自然会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以及八国联军毁灭圆明园时的惨烈,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浓厚的爱国情怀。

总之,合理利用教科书中的插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将插图与文字理解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审美素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有效路径之一。

猜你喜欢

图画教科书文本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图画捉迷藏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图画捉迷藏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图画捉迷藏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