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现实题材的小戏创作

2021-01-02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小戏小品戏剧

(江西省文化馆 江西·南昌 330003)

小戏源自民间,遍及大江南北,语言声腔各有千秋,作为“文艺轻骑兵”,以其鲜活的人物形象、鲜明的时代气息、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优美的唱腔旋律从不同侧面反映出社会的世态人情和生活画卷,为广大观众、特别是基层观众所喜爱。近些年随着全国、各省市的小戏小品调演活动的举办,现实题材的小戏大量涌现,成为活跃城乡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内容,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当前小戏小品创作也出现了创作理念陈旧、创作人才缺乏、编剧手法老套等现象,制约了基层群众文艺创作的发展。

1 创作理念有待更新

1.1 要有人文追求

著名编剧李宝群认为,当今戏剧文学缺乏深切的人文关怀,难以成为经典。大戏创作有这样的困境,小戏也不能幸免。一部戏剧作品的内容、风格、手法、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但是,剧作在表现人性,反映所处的时代生活,反映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方面是永远不变的追求,也是戏剧的终极目标。目前的小戏创作突出表现为缺少人文关怀和悲悯情怀。戏剧是“人学”,是用戏剧的方式关注人、表现人的艺术,它要通过对人性的深切体察,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和独特有力的表达,在剧场里唤起公众对生命、对生活、对人性的重新体验。从古至今,古今中外的戏剧存在的价值首先就在于他的“人学深度”,而人道主义、人文关怀是戏剧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在精神,是戏剧产生“人学深度”的重要原因。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艺术家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例外,能不能以深刻的人道主义、深挚的人文关怀去感受所处的时代,洞察人性的种种真相种种变幻,进行有“人学深度”的表达,是对戏剧的一块“试金石”。

1.2 要有审美追求

小戏的创作融注着剧作者的人生理想和审美情感,融注着剧作者对现实美的发现与思索。汤显祖认为:“无情者可使有情,无声者可使有声,寂可使喧,喧可使寂,饥可使饱,醉可使醒,行可以留,卧可以兴,鄙者欲艳,顽者欲灵。可以合君臣之节,可以浃父子之恩,可以增长幼之睦,可以动夫妇之理,可以发宾友之仪,可以释怨毒之结,可以已愁愤之疾,可以深庸鄙之好”。说明戏曲可以开阔人的精神世界,提高精神追求,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审美趣味,丰富人的想象力,剧作家已不把作品当成印证自己某种观念的静态图面,而是超越表象,切人文化深层,展示人物人格魅力,追求审美价值。

1.3 要有创新追求

明代戏剧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脱窠臼》中指出:“欲为此剧,先问古今院本中曾有此等情节与否,如其未有,则急急传之,否则枉费辛勤,徒作效颦之妇”。也就说,创作者要有自己的见解和个性,要有创新意识。例如:有一个企业出了个省劳模,一位业余作者以这个劳模的事迹写了一个小品《劳模精神》。小品写的是这个劳模为了工作,整天吃住在厂里,家里人病了也不回去,徒弟劝他回去看看,他不但不回反而批评教育徒弟要以厂为家,以工作为重。两人吵吵闹闹了一番,徒弟深受感动,说这就是劳模精神。这样的劳模在戏剧舞台上毫无新意,甚至观众一看开头就知道结尾,难以吸引观众,更谈不上欣赏。

1.4 要有现实主义追求

在我国当下,小戏的创作与演出往往被组织者规定了与政治宣传紧密呼应的“特色”主题,小戏活动逐渐演变为一种戏曲形式的社会政治宣传。还有不少地方倡导在戏曲的正本演出之前加演“文明小戏”,并且明确提出以小戏来宣传计划生育、脱贫致富、廉政建设、税收制度、农村卫生等等方面的内容,都有可能使小戏重走艺术为政治宣传服务的老路。许多剧作家,写历史题材的时候,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思考;在涉及现实题材的时候,就会本能地躲闪和回避,勉强按照现实的政治文化宣传的理念进行创作。

1.5 选材要健康,积极向上

选材要适应时代潮流,来源于生活。素材来源于生活,但是不能随便抓来素材就写,有的适合写成文学题材,发表出来阅读也很不错,但是要写成小戏小品,素材一定要提炼。小戏小品是展现在舞台上给观众看的,不能让人看了沉重或者不舒服,必须得好看,有情趣。那就要做个有心人,对生活要有敏锐的观察和发现。其实生活无处不在,要善于思考捞取素材。有业余作者,生活圈子小,又不走出去,身边发现个事儿就写,费了好大劲却是事件很平庸,写出来也很平庸,演员不愿演,导演不愿排,观众看了也遗憾。有的作者闭门造车,不与内行人交流探讨也不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结果费力劳神写的文本也很难搬上舞台。作家作家,千万不要变成“坐家”,作品要上去,作家要下去,一定要接地气,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有自己独特的视角。譬如:作品《家有廉花》,选的题材是妻子对当官丈夫的监督,内容是反腐倡廉,弘扬的是正气,歌颂的是真善美,所以,在省市文艺调演、群众文化展演等活动中多次演出,得到专家评委的肯定。还有小品《棋高一筹》,说的是双胞胎的小姨子被姐夫领着替她姐孕检的事,参加全国编导演班时,专家老师提出,这个戏的结构很好,但是计生题材有些陈旧,后来商议改为普法题材,结果还觉得不与时俱进,最后决定改为批驳当今某些电视台为提高收视率请保健专家的事,没想到却请了个假专家,闹出了大笑话。这个小品后改名为《瞧这一家子》,发表于2011年3期《剧本》杂志,获中国余杭小戏小品大赛三等奖。实践证明:选准题材是作品成功的基础。

2 创作手法有待改进

2.1 避免新式脸谱

所谓新式脸谱,是指从宣传理念出发,为人物贴上某种理念的标签,于是,人物不再是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也难以成为舞台上可以感觉和品鉴的人物形象,而成了某种宣传理念的代言人。小戏本来是以生动活泼、富于生活气息为主要审美特征的。现在人们之所以要借小戏来传达重大的文化意义,也是出于对这些审美特征的看重。但是由于宣传的需要和文化观念的制约,不少剧目中都出现了新的人物脸谱化倾向,这种新式脸谱虽然没有涂上传统戏曲生、旦、净、末、丑的模式化的油彩,却涂上了政治宣传的浓重色彩,从而形成与小戏本来的生动活泼的审美特征的悖离。如,塑造的村官南北方一个样地任劳任怨,脱贫致富的成功人士一样地家庭不和谐,科技生产永远是年轻人的专利等等。

2.2 避免简单模式

剧作者在提炼和确定剧本主题时,往往不能从自身的人生体验和独立思考出发,去表达对农村现实的认识与关切,去揭示农民生存中的种种问题,而是从政府的会议精神和媒体的宣传报道出发,预先设定一个政治化主题,然后去组织一个故事,因而这种主题的设置便形成泛政治主题或泛道德主题的倾向,如脱贫致富、养殖发家、计划生育、孝敬和睦、科学种田、廉政建设等等。剧作家们有时也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就设法寻找一些趣味性的情节,将其点缀在因主题而设的故事之中,夹杂在为突出主题而设的人物言行之间,因而又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故事模式和表达模式。如“科技+爱情”、“先进战胜落后”、“做好事造成误会”等等模式通吃,造成编剧技巧单一、笨拙、老套,无法真正表现生活的宽广与复杂。

2.3 用细节反映时代

细节在组织舞台行动、展开戏剧冲突、传达作者立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情节是骨架,细节是血肉。任何艺术创作都必须突出细节,离开了生动的细节,就会变成干巴巴的说教。比如曹豫龙创作的小品《琴声》,写的是一个盲人老父亲沿街卖唱讨钱供女儿上大学;而爱慕虚荣的女儿见到父亲却不愿认,当父亲把那大半袋零零碎碎的钱倒出来时,一下子震撼了全场观众。这倒出来的不仅仅是零钱,更是盲人父亲无尽的心酸和希望。这个“倒钱”的细节就用得非常好,具有一定的深刻性。

3 创作队伍有待扩大

3.1 缺乏小戏创作人才

小戏创作的关键在创作者。多年来,文化部门一直缺乏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创作者,很多地区的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只有一两个人承担戏剧创作、导演工作,创作水平难以保证。刚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对基层群众生活不了解,缺乏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经验,写作的剧本很难立在舞台上。在业余创作领域,戏剧创作者远远少于诗歌散文类作者。不仅仅是创作者,群众演员也相对较少、水平不高,戏剧创作本身还包括演员的二度创作,缺乏优秀的演员也制约了小戏的创作和发展。

3.2 小戏不可小觑

小戏的篇幅虽然小,但是它的要求往往更高,容不得半点粗制滥造。一出小戏,向观众展示的往往是最精彩的那一刻,从剧本的角度说,那是编剧经过长时间深思熟虑后的思想和艺术的精华。对年轻编剧来说,只有掌握了小戏的创作规律,才能在大戏创作中游刃有余。而让人遗憾的是,在许多人眼里,小戏是“4",Jk科”,“人微言轻”,产生不了轰动效应,以至于名编剧不愿写,名导演不愿排,名演员不愿演,写总结、评职称时小戏的创作都算不上“过硬”的成果。因此,戏剧的整个创作过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求大、求洋的趋势,为获奖而搞戏,为迎合某个人、某件事而搞戏,甚至为政绩而搞戏。

3.3 培养剧作家是系统工程

剧本写作是各种文本样式中最难的,培养一个剧作家通常要很长时间。而且现代戏剧越来越注重整体性、综合性和形式感,注重对观众的深切了解和强有力的舞台掌控力,这些都对当今剧作家的综合能力、综合素养提出了很高要求。一个优秀的剧作家需要全身心投入其中,需要足够丰富的生活储备和足够深厚的艺术修养,需要很多很多东西。国内新老编剧都存在一个如何突破自己提升自己的问题。

4 结语

题材必须有思想性,结构巧妙,铺排合理,视角独特,人物典型,有完整性。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不能每个人物都是编剧在说话,不能给人物贴标签,不能让人物喊口号,不能太引导太刨底,不能形式大于内容,要让观众入戏跟着或喜或悲,有快感有亲切感有浓缩的真实感。现实题材的创作更要强调作者对生活的认知,创作者不是素材的搬运工,而是拥有现代意识、现代观念、现代审美和现代技术的艺术工匠,用匠人的精神打造出来的作品,才是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社会的优秀的艺术作品。

猜你喜欢

小戏小品戏剧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有趣的戏剧课
以史为纲:民间小戏实证研究的新范式——读陈美青《质野流芳:山西民间小戏研究》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戏剧类
李兰迪:99年的“小戏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