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学科背景下的大学发展与地方建设的协同创新
2021-01-02刘奕琳
沈 竞 周 纯 刘奕琳
([1]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 江苏·南京 210037;[2]南京林业大学高等教育所 江苏·南京 210037)
0 引言
双一流教学中的特色学科发展是核心,特色林业院校培养有才能的卓越工程师是高校发展的重点。“青山绿水也是金山银山”,可与之相对比的是在青山绿水之地也同时是我们的扶贫重灾区。为进一步提升林业类工科学生的综合素养,更好地为林业特色部门提供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结合国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号召,林业类卓越工程师素质发展需要卓越精准林业要求一流的林业人才。
林业保护是国家政策,天然林是森林资源的主体和精华。全面保护天然林,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启动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标志着我国林业从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到2020年实现“把所有天然林都保护起来”目标,基本建立天然林保护修复各项制度,2020年《全国天然林保护修复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编制到2035年天然林面积保有量质量实现根本好转,为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以天然林为主体的健康稳定、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生态基础。
专业人才是实现林业建设目标的有利保证,目前林业技术人员老化,素质偏低,如何将传统采伐人员逐步向森林管护、林业建设全方位转变,将林业技术人员的流动方向向林业管理养护方面靠拢。而实际情况是,林业部门很大一部分职工人员能力提高的方向,技术等级的评定,流转方向转化如何提升能力,专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如何对口?也就是说目前适合林业发展现状的技术人才队伍偏少。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一定需要专业的人才从事林业工程的设计、施工、工程验收和检查监督,而在山区林场中,这样的人才实际很少,尤其是高级林业技术人才数量少,这对林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力。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和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各山区林场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而林业产业缺乏这方面人才,尤其是缺乏多种经营项目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以培养具有前瞻性与实践能力的林业卓越工程师为目标,以林业卓越工程师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林业教育实践,帮助农林院校学生在领导能力、角色认知、创新创业、工程管理、人际沟通、团队合作、跨学科交流、跨文化交流等方面全方位提升,促进培养林业卓越工程领袖人才,减少短期对原生资源的破坏和长期无法修复生态环境的现象,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适应现代林业发展需要的林业工程技术人才,对林区林业资源的开发需要对环境教育(EE)先行。为了在双一流学科背景下大学发展可否与地方建设结合,协同创新,达到双利,双赢的目的。
1 卓越林业工程师的培养举措
1.1 大学生西部志愿者服务起始点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003年开始实施,到西部基层开展定期志愿服务。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简称西部计划)是一项重大人才工程,十几年过去了,志愿者对西部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不过方式过于单一,专业性不强。在广大青年学生中产生了较强示范性、导向性和吸引力,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为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创新创业创优,发挥高校毕业生在促进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大学林学专业学科将践行“大森林、大生态、大环境”的特色发展愿景,紧密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林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与人才需求,不断开拓创新、追求卓越。
2015年10月,国务院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所谓的世界一流大学不仅包括雄厚的学科实力,还需具备卓著的科研成果、良好的学术声誉、高水平的学术大师、充裕的科研经费、一流的学生素质以及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等。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一流大学和学科的建设经验。双一流的培养目标为高校的专业性人才投入到西部志愿者服务项目中提出了新的要求。双一流人才不仅指各学科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且具有社会责任感,他们胸怀坚定的理想信念,凭借坚实的专业特长,“铁肩担道义”,以国家、民族、社会和他人利益为重,为祖国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目前中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及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强烈愿望凸显。高校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引领作用。未来几年,中国高等教育即将迈入普及化,中国社会也将进入诺贝尔奖得主彭齐亚斯所说的“以质量取胜的时代”。通过初中生物学课程与西部支援开发项目的实践相结合,在过程中系统性整合,这将是一个确定研究区。结合学校特色,可持续性的综合研究开端,从点入手,完善教育基地的同时扩大所在院校的学科影响力。
1.2 林业工程人才培养的院校实力基础
林业工程属于工科范畴,在传统林业工程向现代化林业工程转变的大背景下,我国林业工程科技和林业工程产业的快速发展都急需大批高素质的卓越林业工程师,来推动精准性标准化的林业项目发展。但是,我国传统的林业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人才培养模式和成长环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工程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这迫切需要林业高校以国家实施“卓越计划”为契机,深化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培养卓越的林业工程师。“卓越计划”的实施具有3个鲜明的特色:强化工科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根据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专业领域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西部的林业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林业工程项目资源基础。2014年南京林业大学就获得了卓越创新型人才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
作为林业基本学科之一森林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注重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不只是适应市场需求的专门技术人才。不仅要加强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对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还要加强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注重学生交流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1.3 卓越林业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建立
我国高等林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结合林学类专业,以及我国当前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导向,科学制定森林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以全球及我国当前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导向,科学地制定森林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提高森林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使其不仅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并在社会发展中成功地调整自我,而且能够为促进社会的发展贡献一臂之力。
1.4 世界林业工程发展参考与对培养模式的修正
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内部各要素相互支撑的体系,反映的是全要素生产率。在德国,很多大学设有林学院。重点培养从事林业基础研究的人才。这类林业培训学校,一般都设在林区,并且主要培训专业技术工人和私有林主,不仅定向性非常强,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强调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思维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探索的方法,培养生的职业胜任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学生的写作、演讲和领导等能力,培养学生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森林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注重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发现、探索和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贯穿始终的核心内容。高等教育首先培养的应该是适应社会发展的。日本高等林业教育始于明治维新时期,最初主要受德国林业教育的影响。日本高等林业教育最早包括造林和森林经营,后逐渐增设林业政策、森林利用、水土保持等讲座掌握各专业相关基础学科知识,避免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日本高等林业教育使命改善森林环境和利用学校整体教学和科研平台,为学生提供自由的教育环境。这种跨学科的开放式教育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基于生态环境保护为先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日本高等林业教育要求学生掌握通用性强的知识。并具备较强的就业应变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中,重视素质教育和跨学科的开放式教育,总之,世界的潮流是实践与理论结合。
2 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实践模式
“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这一林业发展主题,突出林业产业、重点工程、生态保护、森林旅游,实现了林区生态修复和林农增收脱贫共赢,探索“宁陕生态脱贫模式”。2016年,农民人均林业综合收入6044元,占总收入的75%,平利县以山脉、农田水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国有林场为框架构建以森林生态廊道为主、湿地保护并重、总体布局合理的城市森林网络体系。建设千家坪国家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硒茶小镇和芍药谷、桃花溪森林体验基地相继启动建设,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1.21%。
2.1 初生产为主的特色林业生产人才
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环境、生物、资源及社会行为等众多领域,只有林业设计者、实施者较全面地了解掌握当地特色动植物的相关的知识,才能建设出既满足社会需求,又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林业生态建设的主体工程,每一个项目从设计、施工到验收都有一整套的技术规范。要求参与项目的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保证项目的质量,做到建一个项目,成功一个项目。平利县着力让“绿色”转化为“经济”,大力发展林下产业,以现代林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平利漆是全国重要的产业基地,结合科技下乡活动,抚育管理徐家坝“国漆”示范区,积极争取扶持政策,发展林下经济。将林业产业的发展更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结合,以便更加充分地、高效率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保证生态环境不受影响的前提下,用较少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满足社会的需求。开发复合型的农林业产品,一方面可以转变传统砍伐单一生产方式,二来让人才学以致用,实践提高。
2.2 林业生态监测与保护人才
森林病虫害防治等体系,除设备资金投入外,最重要的是人员素质。不管是林业资源监测体系,还是森林病虫害防治等体系,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需要专业人才指导,生态监测专用设备是国家湿地生态监测建设内容之一。对水质、气象监测点,森林微气候监测数据接入当地生态监测中心监测与管理平台并进行综合分析,通过监测中心在线监测站点数据分析可以为当地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对农林生产提供有力信息。在平利县古仙湖国家湿地公园林业资源监测体系中,监测中心可以对境内湿地的水质、气象、空气质量等进行更全面的监测分析,有利于加大对区域内湿地资源的保护力度,促进湿地可持续发展。
2.3 中药材、林产化工、食品及野生动物养殖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对林业职工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中药材、林产化工、及野生动物。例如杜仲产业,就是精准扶贫主要案例,我国27个省均可种植,为理想的生态建设和城乡绿化树种。它的生产与保护本身就是卓越林业工程师的实践发展目标。
2.4 生态旅游与森林政策法规人才
是依法治林的需要一支既懂林业政策及法规,又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的执法队伍树立林业部门形象、实现依法治林的前提。既有林业工程技术,又有商业思维、创新能力,卓越工程师成为现代森林康养产业的领军人才。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在安康平利的实践、森林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价值挖掘与可持续利用以及国家级森林康养旅游目的地的长远规划和高标准建设三个核心问题进行实践探索。探索性设计“实践基地+产业联盟”的卓越林业工程师培养新模式,为森林康养集团旅游事业发展对接国内外资源、搭建合作平台。
这里罗列的系列的森林工程实施与管理,是卓越森林工程师的绝佳实习与学习基地,从而使本科毕业生具备应用各种所学的知识、技术、技能和工程工具去解决森林工程或相关领域内的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3 结论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从义务教育阶段让在校学生介入志愿区深入大山中,才慢慢真正了解到林学学习的真实专业状态。通过见证学生刻苦用功地学习,借助秦岭的特殊自然地理地貌努力提高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通过项目组织协调帮助品学兼优、有上进心、有责任心的学生们真正发挥林业在精准扶贫中的优势,真正实现林业的综合功能发挥。从当地林业开发和当地中学的志愿者服务入手,完善“树志帮智,精准扶贫林业扶贫的西部志愿者服务全过程。
探索出“生态认识—综合强化—西援项目参与应用—技术创新”融于一体的实践教学新模式,一方面为培养卓越的林业工程人才设立基地,另一方面扩大双一流学科的影响力。最终通过多个实践项目增强平利县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我校的科研实践能力,真正做到优质的高校教育资源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东部的人才优势与西部的物力资源优势结合,促进大学发展与地方经济的产业化升级,达到协同创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