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析
2021-01-02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新媒体时代,在数字媒介的强劲推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已经悄然置换,其工作的各个方面也正以观念裂变的方式发生着改变。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现实境遇。只有充分发挥新兴媒体的独特优势,更新高校思政教育载体与平台,探索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的新渠道,才能够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1 发挥新媒体优势,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让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共产主义的信仰的主要阵地。这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攸关党执政兴国,攸关国家前途命运,攸关14亿人发展境遇。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成为一门于现实无补的学问,成为一种政治色彩极浓的知识集合,成为一个可以轻视甚至忽视的课程。同时,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等新的传播渠道迅速发展起来,多元社会思潮、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激荡,这些新形势新变化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遭到不小的冲击。如何积极探索和回答时代课题,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能承托起伟大“中国梦”的接班人,是高校以及全社会共同面临的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当代的大学生,整体上以“95后”为主体,他们是使用新媒体最为活跃的群体,是受新媒体技术影响最为深刻的一代。他们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对求知、求真有着强烈的愿望和热情,在信息获取上比老师更便捷,在新知识接受上比老师更快速、在新媒体使用上比老师更娴熟。面对今天的学生,传统的理论灌输已经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枯燥的道德说教已经难以得到他们的认同。要想真正以党的思想理论大餐武装学生的头脑,充分发挥思想理论的引领功能,就必须适应大学生行为方式的新变化,广泛利用大学生最熟悉的新媒体阵地,着力打造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传播渠道,使思想理论接地气、入人心。
相较于传统的传播手段,手机媒体、网络媒体等新媒体终端灵活而多样,承载和传播着前所未有的规模庞大的信息流。这些信息从内容和形式来看,极其丰富和多样:既有静态的文字信息,也有动态的画面声音信息;既有来自于政府部门的官方通知公告,也有来自于个人或其他网站的多元信息;既有学习学术研究资源,也有休闲娱乐信息。大学生通过常用的网站、微博、微信、空间等,可以快速地接触到海量的信息,便捷地检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丰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这种独特的功能与魅力,使新媒体成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力的一个重要的平台。高校工作者可以借助新媒体信息即时共享的特性,打破传统传播观念、技术、体制等枷锁,整合分散的教育资源,进行网络授课、展览、讲座,以学生最熟悉的传播方式、更容易接受的内容和语气,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把国家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无穷智慧宣扬传播开来,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促进大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发展,使他们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强烈的使命担当、扎实的学识能力、全球化的理念与视野。
2 掌握新媒体话语权,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性
与其他学科不同,传授知识,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让学生掌握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成果,把学生培养成会思想、有灵魂的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责任。虽然时代的发展、实践的演进,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发生变化,但是其根本的政治方向不能变,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目标不能变。偏离了正确的办学方向,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就丧失了根本保证。
近些年来,随着大学生对网络依赖程度的不断升高,新媒体已经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阵地。但是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不确定,信息传播的空间自由性、无边界性,使得新媒体的话语权不断攀升,消解蚕食着传统意义上的话语分配格局,持久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声音与掌控力量。正如波斯特曾谈到的那样:“媒介不过是一种奇妙无比的工具,是现实与真实以及所有的历史或政治之真全部失去稳定性……这一结果不是因为我们渴求文化、交流和信息,而是由于媒介的操作,颠倒真伪,摧毁意义……对历史和政治理智的最后通牒作出自发的全面抵制。”这段深刻的论述意在表明,做好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要问题是对传播媒介本身进行改造,研判和优化多元多变的传播内容,依法监控和管理种类繁多的传播渠道,从源头和渠道上重建社会主义舆论价值导向。
新媒体上传播的各类信息,既繁多芜杂、层出不穷,又真伪难辨、正反交错。这些未经甄别筛选的庞杂信息往往娱乐性强、观赏度高,对高知前卫、思想触觉敏锐的大学生极具吸引力。如果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资源是主流的、合法的、健康的、审美的,则会提升其精神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反之,如果大学生接受到非主流、不合法、不健康、庸俗的信息,整日沉迷于其中,就会陷入价值选择紊乱的困局,瓦解我国建设和发展的思想基础。
为此,政府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舆论监管机制,加大舆情导向能力,清正媒体环境,构建释放主流价值文化的信息传导链条;高校要加强对新媒体育人平台的建设、领导和管理,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和内涵,抵御多元思想文化对大学生的侵袭,把新媒体建设成为铸魂育人的前沿阵线;社会各新媒体运营主体要贯彻国家意志,践行社会责任,营造安全有序、健康向上的社会舆论环境,及时捕捉、凝练、弘扬新的时代精神。只有有效整合多方力量,才能扎根中国、立足时代、汇融中外、把握方向,由内而外地完善大学生的道德品格,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切实完成国家和民族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
3 提升师生媒介素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价值从根本上说在于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对象从现实来说是历史的、社会的、具体的“人”,是好学上进、思想活跃、个性鲜明的年轻学生。他们在全球化浪潮和新媒体强势介入的当下,一方面面临传统束缚的解构,另一方面又面临新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的建构。这些具有现代痕迹的历史性特点,使得思政教师的教学任务变得更加严峻,教学质量备受考验。马克思曾说:“人不是由于有逃避某种事物的消极力量,而是由于有表现本身的真正个性的积极力量才得到自由。”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达到最好的效果,绝不能排斥科技发展或是屈从于时代狂潮,而是要充分发挥教育双方的能动性,不断提升强化媒介自觉,使“人之为人”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目标。
就教育主体而言,“数字比特和字节就是用来雕刻一个崭新的世界新秩序的凿子”,它不仅冲击着教育者核心的思想政治素质,还大大弱化其原有的话语权威和中心地位,使得思政工作陷入挑战倍多、压力倍增的局面。“面对我们的知识、能力、素质与时代要求还不相符合的严峻现实,我们一定要强化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主动来一场‘学习的革命’,切实把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成为自己的一种兴趣、一种习惯、一种精神需要、一种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对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者提出了现实要求,使他们明晰要想真正完成自身所肩负的塑造全面的人的根本使命,除了要不断提升理论知识、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之外,还要自觉提升个人媒体素养,理性认知新媒体,主动学习媒介基本知识,熟练掌握新媒体基本技能,大力了解各种网络语言与符号,善于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话语体系让理论生动起来,努力创设师生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和谐互动的教育观念和机制,真正成为先进理论文化的传播者和学生精神家园的引路人。
就教育客体而言,今日异军突起的新兴媒体活跃而多样,几乎形成对大学生群体的全方位覆盖。在新媒体的观照下,大学生并不缺乏信息资源,而是欠缺对信息的筛选和鉴别能力。因此,开设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是有效规避和抵御网络媒介的不良影响,规范和引导大学生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的重要一环。各高校可以立足实际充分发挥校本特色,自主设置系统化、多样化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提升大学生对新媒体的理性认知和应用能力,培养其对多元信息的价值研判能力,强化其网络行为的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自觉把守时代前沿,成功占领意识形态斗争的新场域,引导学生在“数字化生存”时代“反思过去却不陷入崇拜”,“立足现实却不陷入功利”,“追求理想却不陷入虚幻”。
4 运用各种新媒体手段,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
在新媒体广泛出现之前,传统媒体始终牢牢掌控着思政工作的话语权,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方式方法,主要是依靠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进行单向的理论灌输。这种方式方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大学生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疑问困惑,但是教条的课本内容,枯燥的授课方式,狭窄的知识渠道往往难以满足大学生个性成长的需求,使思想活跃、崇尚自由的大学生逐渐丧失耐心与信心,甚至出现对教学内容的怀疑心理和抵触情绪。因此,探索合适的方式方法,创新高校思政工作媒介、平台,拓宽教育教学的空间、渠道,是新媒体时代彰显高校思政工作深远意义的突破口。
与传统媒体时代的教育实践不同,不断优化升级的新媒体的“入场”,冲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屏障和陈旧模式,为新时期思政工作开启了全新的活动场域和广阔的文化视野,打造了一个社会思想融汇与传播的新空间。受新媒体的影响,教育主客体之间不再是“宣谕—聆听”的关系,而是教学双方“交往—对话”的相境;教育信息的传递不再是“你讲我听”的单向被动式传播方式,而是形成了和谐、平等、融洽、便捷的多向互动式传播方式;教育手段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课堂教学,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思政教育新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以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图文、视频等形式,从一个媒体终端传播到另一个媒体终端,使所有网络终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增强大学生对思政工作的心理认同。
此外,众多的新媒体工具还营造了一个“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联动并进的教育环境,搭建了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有效通道。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学生可以隐匿个人的身份、角色、样貌等一些重要信息,毫无顾忌地倾吐内心的苦恼、困惑和迷茫;教育者可以通过新媒体走近学生的内心世界,把学生的所急所想看在眼里,放在心上,在关心学生、帮助学生中教育学生、引导学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纯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同时还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趋向和现实生活世界,贴近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实际,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讲解教材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地解答学生关注的热点重点问题,真正使课堂教学活起来,成为人才培养、立德树人的主渠道。
高校思政工作发展的事实证明,抽象枯燥的理论,生硬冰冷的说教,单一机械的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践。站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历史关口,思想政治教育也要理性回应其映照的对象世界的变化,利用新媒体技术创生方法动力,赋予的理论以灵活的表达方式,赋予课堂以革新的渠道平台,给予学生以润物无声般的引导关怀,潜移默化地践行思政工作的育人功能,“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