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自尊状况及其培养策略
2021-01-02
(天津市第八中学 天津 300161)
0 引言
美国心理学家琼斯(Jones,1980)曾经通过实验进行论证,提出了青少年的自尊理论,主要的观点是:每个人的自尊心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也不是通过别人来决定的,是生命个体对于生活所有经历以及感受而导致的结果。他认为青少年形成自尊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满足感,在精神上可否得到别人的赞同以其认可,使其在一个团体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平等;其次是获得感,青少年在学习以及生活的过程中,渴望能够展现自己,同时在心里树立自己的价值观。琼斯的研究理论对于中学生人格的构建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教师需要多和学生交流沟通,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同时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树立阳光健康的自尊。
1 中学生的自尊心特点及其表现
1.1 自尊心过强
一般情况下,这部分的学生太过于自负,对自己的评价太高,从而会产生盲目乐观的心理,自以为是,不会去听取别人的意见或者建议。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人际关系就有可能会出现问题,同时也经受不住挫折,哪怕是遇到一点小挫折也会非常的烦闷,不仅如此,他们对于自己学业上获得的成绩都归功于自身的能力以及努力,渴望得到他人的赞赏,对别人的评价非常敏感,同时具有很强的好胜心。然而,大部分缺乏忍受挫折的能力,非常想要获得成功,同时也非常的害怕失败。这就会导致有的时候为了取得成功不择手段,以至于发生自尊偏差——爱慕虚荣。这些是心理素质不健康的表现,很容易导致出现心理疾病。
1.2 自尊心正常
这部分的学生可以准确的认识自我,同时对于任何的事情都很有信心,而且相信自己的能力。其专注于不断的提高自我,在学习上非常的勤奋刻苦,而且也具有明确的目标,同时严格的要求自己,不甘心落后于其他人。不仅如此,还具有比较强的竞争意识,能够以端正的态度来审视自己的成败以及外界的评价。有自己的想法,不会轻易的被外界因素影响。可以很好的适应这个社会,同时人际关系处理也比较妥当。这是心理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
1.3 自尊心一般
通常情况下,这部分的学生在评价自己的时候比较模糊,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其缺乏稳定的自尊心,很容易走向极端。在做事方面,他们比较低调犹豫,有比较强的依赖心理,同时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喜欢冒险,会尽可能的回避与别人的竞争。对于外界的刺激其反应比较强烈,在教师以及同学对他给予肯定以及支持的时候,他也会肯定自己,同时也会强化自我提高的目的,否则就会产生自我怀疑的行为。这部分同学想要成功,但是如果得到成功,他们又会缺少充足的自信心,从而怀疑自己。这种心理素质非常脆弱,没有控制好就可能变成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1.4 自尊心过低
这部分学生在评价自己的时候,存在很多负面想法,觉得自己不如他人,甚至出现自轻自贱的举动。通常情况下,他们没有上进心,同时对学习不主动,所以学习成绩不理想。对于自己在学业上的失败觉得是自己能力不够导致的,有比较强的自卑心理。有的学生对于失败很麻木,表面不关心外界的评价,但是在内心深处却很渴望得到外界的尊重。由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没有得到满足,因此会采取极端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对于自身的渴望,比如打架或者违纪等,以此来表现自己的勇敢。这是心理不健康的反映。
2 对中学生自尊心造成影响的原因
2.1 家庭的不良影响
家庭对于中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管是家庭结构的完整性还是经济状况的方面,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对青少年自尊心的发展以及提高产生影响。有关研究证明,单亲家庭以及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孩子与正常家庭的孩子比较来说,更加容易自卑。但是从总体上来说,青少年的自尊与其父母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青少年的自尊。
2.2 学校教育的影响
2.2.1 学业成绩
有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学生的中心水平发展息息相关。对于我国这种影响更大,在应试教育的形式下,分数代表着一切,如果你成绩优异,就会得到家长、教师乃至社会的支持以及赞赏。在这种情况下,造成学习成绩不好的中学生否定自己,从而导致其对于很多方面的正向情感体验都比较低。所以,我国优秀学生的自尊水平要高于差生。
2.2.2 教师的评价以及态度
H.Sulliivan在其有关理论中曾说过,个体如果得到关键人物的认可以及尊重,就会给自己赋予价值,尊重自己;如果受到关键人物的否定以及忽视,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从而否定自己。教师与其同学就是中学生心里的关键人物,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是其认知自我的桥梁,给他的自我感知提供了渠道,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自尊心的发展。
2.3.3 人际关系
这里主要指的是同学关系以及师生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推动中学生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和价值观。因为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懂得尊重他人,并且因为受到尊重而懂得自尊。个体在进行人际交往的时候,会关注别人对于自己的看法以及态度,同时从中去了解自己,随之形成了以自我情感相联系的观念,这就是自尊。个体的自尊源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以及态度。
2.4 个体自身因素的影响
2.4.1 个体的自我期待与行为
个体对于自身的习惯决定了个体的行动方向,但是个体的行动却改变了实际的行动结果。在个体期待的行为结果和实际行为结果处于相同或者相似的状态,自尊就会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但如果实际的行为结果没有想象中的好或者顺利,个体就会感到挫败感,从而自尊心水平受到打击。
2.4.2 主体的自我评价
通过自我评价才可以有主观的感受,在能感知对自己满意或者不满意的情况下,才形成了自尊。自我评价存在4种情况:适当、模糊、过低或者过高。这4种情况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自尊心的变化。在对自己评价过高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盲目自大的心理;在对自己评价过低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自轻自贱的心理;在对自己评价模糊的情况下,很容易引发不稳定的自尊心,甚至形成爱慕虚荣的价值观;只有在对自己评价适当的情况下,才是健康的心理和自尊。
3 培养中学生自尊心的培养有关策略
3.1 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因为家庭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学生的自尊心发展,因此学生应该用温暖以及理解的方式进行孩子教育,创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气氛。家长需要多和自己的孩子实施沟通与交流,清楚他们内心的想法。对于孩子想要自主以及独立的要求,需要尊重他们的选择,理解他们的想法。对于孩子的学业成绩,家长不应该给予过分的期望,这会给孩子带来非常大的心理压力。不仅如此,如果孩子在学习成绩上失败了,不应该采取打骂的方式进行处理,而是需要给他们提供帮助,分析存在的问题,给予他们鼓励。在这种融洽的家庭氛围里,将会促进孩子自尊心健康的发展。
3.2 进行尊重教育
动机心理学有研究表明.得到他人的尊重以及自尊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有时也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内在动机。所以,学校教育需要重视进行尊重教育。尊重教育指的是在教育的时候赋予每个学生独特的价值,让学生成为有自我指导能力的主体,同时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所有活动都需要遵循尊重的原则,不出现任何损坏学生自尊的行为。比如性别歧视以及嘲笑等等,不可以在学校中出现。
3.3 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确保自我评价的科学合理性,才会推动健康自尊的发展。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是慢慢步入成熟的。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评价能力发展的规律:首先是接受别人的评价,逐步发展成为自我评价;其次是关注对于行为结果的评价,逐步发展为关注行为动机和结果统一的评价;再者是从评价他人,逐步发展到评价自己。最后是从从片面性的评价,逐步发展到完善而全方面的评价。
3.4 准确的评价学生
学生的自尊取决于别人对于自己的看法以及态度。在看法和态度科学合理的情况下,才能推动学生自尊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不仅如此,教师需要准确的评价学生,对评价本着认真严肃的态度,同时在评价的时候需要重视真诚性以及针对性。对于自尊心过强的学生来说,在进行评价以及表扬的时候不能太高,还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批评,让其不会太过骄傲自大,使其能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可以理性的看待自己的优势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培养其心理承受能力。对于自尊心过低或者是一班的学生来说,在评价或者是表扬的时候可以相对拔高,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从内心肯定自己,提高其自信心。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尽量防止对学生进行贬低性的评价,也不要教学生与其他人进行比较来进行评价。
3.5 打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以及校园气氛是富有力量的教科书,其不但能够推动学生思想和行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可以培养学生拥有纯净美好的心灵。不仅如此,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在良好的集体中,可以更好的培养健康的自尊心,所以,教育者需要对班风的建设给予足够的关注,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关注学生在集体中的人际关系,打造和谐融洽的师生氛围,共同创建美好团结的校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