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自创·快乐”课余生活梦
——中小学德育工作格局新成长教育突破
2021-01-02
(上海市奉贤区庄行学校 上海 201415)
1 时代背景与现实问题
党的十九大及全国教育大会的胜利召开,提出了“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为新时代中国教育指明了前行的方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发展,发展潜能得到激发,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可见,突破原有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格局,放飞新成长课余生活梦,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举措之一。
当前,聚焦核心素养教育理念,面向所有学生、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已经成为校内外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共识。“生活有规律,按时作息,珍惜时间,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坚持锻炼身体。”随着“素质教育”、“中小学生减负”、“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的提出及落实,中小学生可支配的课余时间明显增加。
但是,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重“育分”、轻育人。学校重知识习得,培养学生主动发展、创新实践不够。学生课余时间充裕,但睡眠时间不足现象依然存在。据调查,有51.4%的学生对自己的课余生活不满意。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怎样让孩子拥有内容丰富、心情舒畅、形式多样的课余生活?课余生活中,建立怎样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格局以更好地为学生、家长服务?无疑是摆在学校、家庭和社会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2 新成长教育理念与培养路径
2.1 新成长教育理念
荣格的成长教育理论认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在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基础上,还要学习做人,强化心理能力。”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多元成长是新成长育人目标的新内涵。学校教育既要重视品德人格的成长,知识技能的成长,又要重视身心体格的成长。
2.2 新成长教育培养路径
2.2.1 新成长教育关注五育并举
教育,关系着每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创新进步的源泉。教育成就未来。新成长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核心理念,关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现和谐、灵活、多样的特点,使学生得到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2.2.2 新成长教育关注知行合一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新时代新成长,要创设最合适的品质教育,形成新成长教育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格局。每个学生都具有成长的潜在性、自我发展性、多元差异性。新成长教育中的中小学生课余生活,应该关注知行合一。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家庭、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大自然,自己学会玩,学会生活,学会活动。通过个体与群体相结合,自己创造自己的生活,自我营造健康丰富的、活泼有趣的、符合时代特征的活动。学贵力行,知行统一。为未来立足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2.2.3 新成长教育关注学生的幸福指数
学习是紧张的脑力活动,快乐的课余生活是脑力活动的松弛。做到劳逸结合,是学习知识的可靠保证。快乐的课余生活是学生生存和发展的第一心理需要。让每位学生在课余活动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体验,提升幸福指数,在感悟和体验中体现自身价值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关注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一个学生成为“主动参与、自我选择、创造未来”的人。
3 实施途径与操作方法
3.1 “引创+改良创”,课程育人中达成“野趣”的活动目标
学校育人的优势在于课程。教师依托音乐、体育、美术、艺术、劳动技术等基础课、探究课、拓展课和剪纸、土布贴画、舞龙等乡土校本课程,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健康体魄、意志品质、人文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培养。课程育人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根据学生的喜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创,自主设计活动内容,创造出有益乐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核心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借助课程和地理优势,进行引创与改良创,学生的个性特长、潜能得以激发,“野趣”的人文素养得到发展,五育并举落到实处。
案例:“草木萋萋,觅得野趣”巧用废旧材料。
六年级《美术》第二册第八单元《变废品为艺术品》课程不同于以往教材中的泥塑纸雕等立体造型内容,它引导学生探索完全不同以往的雕塑的语言、材料,启发学生用独特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多种立体造型的手法进行创作。受此启发,课余时间教师引导学生用树皮、麦穗、干树叶,棉花等,放到土布贴画京剧人物上、海绵盘自创作品中。树皮变成了小山,棉花成为了朵朵白云……农村学生的心里有着他们不同的“野趣”,只要略微改变,原来的作品又有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之后的课程活动中,有了更多材料的选择,破旧的竹匾、废弃的门窗都成了学生创作的源泉,慢慢拓宽了学校特色课程的创作主题,有了更具野趣和生活气息的作品。善待学生的改良创,尊重学生的创意灵感。他们才是教育发展之本。
3.2 “配创+迁移创”,活动育人中掌握“乐雅”的职业技能
“配创+迁移创”坚持协同配合。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责任意识,提高对学生成长成人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的育人合力。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与学识水平,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掌握正确的、规范的职业技能,做到知行合一,帮助学生提升各种未来走上社会,从事工作职业所必备的能力,如劳动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体育能力、娱乐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奉献能力等,为适应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活动案例:科技兴农奔小康。
上海农科院的李主任专家团队组织学生开展现代农业科技教育,有利于为现代农村和农业培养高素质的创造型劳动者打下扎实的基础。在电脑控制室,学生了解了监控内农作物的生长情况。通过学习,掌握了用电脑控制农作物的浇水、施肥、喷药水、棚内温度的技术。之后,学生又掌握了无土栽培技术,在叔叔们的配合与指导下,学生栽培出了比普通农家种植的更高大、产量更多的各色玉米、葡萄和形状各异的南瓜。动手动脑中,培养了学生处理社会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科学种田的意识。在明白了南方水稻种植技术的基础上,学生还参与了世博水稻、非洲引进的旱稻的探究活动。配创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乐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参与实践活动,如自己创编农具,自己搞农业小发明等,对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动手实践能力大有帮助。受此影响,学生主动参与更多领域的创造意识也增强了。
3.3 “玩创+全新创”,实践育人中实现“雅趣”的自我价值
创新永无止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辅导员、社区辅导员和大学生志愿者的辅导下,“玩中学习创新”、“全新的领域中探索创新”,体会创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增强对创新的好感,热爱创新并自觉投身到创新实践之中。“玩创+全新创”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建立友好合作、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培养集体主义情感和乐观开朗,勇敢活泼的性格,并能在创新中感悟课余生活的雅趣。雅趣的课余生活是新成长教育的新标向。时代需要弘扬创新精神,通过亲身创新实践体验,发展学生自主自动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满足学生实现“雅趣”的自我价值追求的需要,幸福指数得到提升。
案例:独轮车上舞出“精彩世界”。
独轮车是一项极具挑战体能、意志力和团结互助精神的实践活动。学习独轮车时,学生学会选择不同的活动场地,在玩中求新、求异,从而产生强有力的“乐学”磁场。选择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或自创学习方法,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自制独轮车道具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有利。从构思、设计到试用,包含着创造性劳动,需要创造精神。学生自已设计新道具,用新道具创编出不同的表演动作,有效激发学生的自创积极性。在动作的设计上,学生自行创编动作,自行编排组合,每个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表演个性。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从模仿到创编,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情感价值观逐步得到提升。学生在七彩的舞台上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雅趣”的自我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4 思考与遐想
中小学德育工作格局新成长教育的突破,是学生自创课余生活,放飞快乐梦想,提升学习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从学生成长成才的培养角度思考,还需不断完善。
首先,注重学生个体自创活动能力的培养,加强跟踪指导和个案研究。最大限度发挥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张扬个性,更多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平台。用现代管理学和组织学的理论,调动学生个体的主动发展和学生群体的共同发展,探索建立全方位培育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体系。
其次,营造并加大宣传的氛围,赢得更多家长和社会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活动经费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得到保障。加强家校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身心发展、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等各种需求,共同引导、启发、灌输、教育、帮助学生到思想,到心灵深处,化为共同的行动和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再次,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就当前的热点和难点,开展教育叙事、教育案例分析、经验交流。通过辅导员自主学习、书写教育日志等,有效提升辅导员的素质和工作水平。关心所有学生的健康成长、终身发展。在自创、快乐的课余生活中,让每一个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公民意识、健康身心和科学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