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内涵建设

2021-01-02江雨燕陶承凤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31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专业课教学内容

江雨燕 陶承凤 尹 莉

(安徽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安徽·马鞍山 243002)

0 引言

“课程思政”的含义是指把思想政治内容纳入教学大纲新增要点,在课堂上突出教育的思想性和政治性。

在21世纪的新时代,国家需要德智体美劳兼具的建设者和继承者。高校应重视学生德才的全面发展,制定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大纲中纳入思政元素,带动全课程育人。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新教学模式是非思政教师面临的一项挑战,是高校在师资队伍内涵建设中面临的主要任务。为新模式的作用奠定基础,高校应要求各专业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整改[1]:第一,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第二,课程的授课方法;第三,教师队伍的建设;第四,教师的德风问题。

1 高校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现存问题

1.1 教学内容问题

1.1.1 教学内容枯燥性

近年来,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有更多的人面临就业的压力和挑战。毕业生的就业率关乎母校的前景发展,因此,部分高校把教育重点放在学生的就业问题,教学目的和课程安排都仅仅围绕就业来规划,这种办学宗旨造成教学内容的枯燥性,误认为学到的知识多就等于就业前景好,缺少实践能力,忽视了新时期提倡的德智体美共同发展的教育模式[2]。

1.1.2 教学内容单一化

随着教学任务的提高,我国部分高校对教育问题拟定了新的方案、规定了新的模式,但是少数高校不能对其进行转变,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对教学内容采用灌输式方法,一味地照本宣读,不善于挖掘其所蕴涵的德育资源,不善于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导致工作单位对毕业生实习的思政行为不满意。此外,很多老师仅在自己的专业方向做研究,而对其他专业丝毫不了解,难以对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使得教学内容单一化。

1.2 教学方法问题

21世纪以前,高校教师采用板书式教学手段,教学工具仅有一本专业书、一支花色粉笔、一块可擦黑板[3]。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获取外界的资源更加多样化,并且从书本获取知识比较死板,传统的方式难以吸引学生上课的兴趣和注意力,也无法保证和满足高校学生对知识的诉求。落后的教学方法阻碍“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

1.3 师资配置问题

教育素质、课堂创新、教学执行力等问题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理念,因为一些教师对学生的思政教育缺乏信心,老旧的课程管理方法、考试考核机制都对思政教育产生负面影响,也造成了师资队伍的消极情绪[4]。在师资队伍的构架中总会存着高龄教授和学习落后的教师,他们不能快速地获取新的知识,思考方式和价值观也跟不上当前的发展,对学生进行工作指导时会产生观点不一致的现象。因此,做好“课程思政”教育务必对师资队伍进行重新建设与配置。

1.4 师德师风问题

作为老生常谈的“新”话题——师德师风建设问题,它是一项时间漫长、问题繁杂的大工程,是“课程思政”内涵建设的出发点,是围绕“立德树人”办学理念的关键点。这项建设要求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够强,其主要体现在为人师表方面。如今早已摆脱吃不饱穿不暖的现象,很多人存在着铺张浪费,甚至出现拜金主义的不良倾向;有些教师对其本分工作不重视、不负责,例如对备课环节草率了事,对教学内容不进行深入理解,对学校或院系提供的学习机会不主动参与,存在懒惰、被动的状态还有些教师在学术方面存在腐败、造假现象,更严重地,甚至为了利益强迫学生为自己“打工”。以上行为的产生损害了教师的厚德形象,丧失了教育的根本原则。高校应重新规范教师的师德师风、行为举止。

2 解决对策

2.1 优化教学内容

为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我国对教育大纲做出全面改革,高校对人才培养策略进行改进,教师对教案内容进行优化。采用专业知识和道德素养共同培养的方案,增强毕业生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能力。

2.1.1 课程内容的单一化进行改革

高校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元素纳入教学大纲,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思想的道德情感得以洗礼,养成良好的人格素质;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点,将育才能力与育德能力相结合,为国家培养一批德才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继承者。

2.1.2 课程内容的枯燥性进行改革

高校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就业方向,对学生思政内容的教育进行适当的调整。可加入针对性的实际案例解决内容的枯燥性,带动学习的积极性与趣味性。

2.2 改善教学方法

高校要增强教师借助网络获取教学资料的能力,丰富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当前热门人物和话题、焦点事件等,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习兴趣。

此外,教师应增加教学互动环节,促进师生间的讨论和交流,充实“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比如,根据专业课内容,对某个相关人物的生平事迹进行简介,留出时间让学生了解和讨论,引导学生对人物的影响展开思考,鼓励学生交流学习、总结价值取向;根据专业课类型,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善于运用多媒体设备,根据内容需要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小视频或影片,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根据专业课方向与当前存在的社会问题,组织学生在课堂开展辩论赛或演讲比赛,强化学习与生活的关系,拉近专业学习与思政学习的距离。

再者,在课堂教学时间之外,建立师生平等的交流平台,让学生谈谈近期的生活状态、感想体会、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利用思政素养评价和解决学生的疑惑,提高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升“课堂思政”的效率[5]。

2.3 强化师资队伍

2.3.1 教学科研水平

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决定着教师工作水平,师资队伍的完善程度关乎学生教育的成败。教师在科研工作进行研究的过程,强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促进对专业知识的创新。将科研成果运用在课程思政教育,不仅丰富教师的授课内容,也提高整体的思政教学能力。因此,强化师资队伍的途径之一是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2.3.2 思想政治素质建设

增强实践能力、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紧密联系实际是教师思政素质建设的目标。高校应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教育部、各地方性教委开展的培训活动,各高校的互相交流有助于挖掘专业课知识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提升育人意识,提高育人能力。对非思想政治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育要求具备扎实专业知识体系、拥有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能够与思想政治课教师同向同行。为充分利用思想政治专业课教师这一资源,高校定期组织开展有示范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导活动,建立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的交流平台,促进教育的全方面进步,推动思政课程的改革。

2.4 提升自身素质

高校在学术方面存在的腐败、造假现象,每时每刻都警醒着教师“立德”须在“树人”之前的重要性。高校教师虽多数是在一流学校攻读研究生或博士生,但不乏专业知识过硬,却德不配位者。“课程思政”要求教学老师的三观符合主流价值观,能够为人师表,传递正能量。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在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中,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实行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方法,增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科学有效的师德师风长效考评机制。

3 总结

树立课程思政教育观,构建全课程育人体系,教师思想素质水平决定着教学的成败。作为一名教师的身份,应符合现代化的要求,有意识地将思政元素纳入课堂教学,增强对课程思政教学的认同感;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把育才和育德能力有机结合,对学生思想进行积极引导,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的根本目标,贯彻到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专业课教学内容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师资队伍建设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
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