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析

2021-01-02虞艳丽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31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融合

虞艳丽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浙江·宁波 315000)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并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的要求。之后一系列文件相继出台,产教融合作为一个“热词”成为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加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方针和统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制度。

产教融合的核心和本质是什么?产教融合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未来,创新创业教育该如何走向?本文力图在分析现状、正本清源的基础上,提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思考和策略。

1 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的决定性转变

产教融合是行业企业与高校出于自身发展需求,双向交互,最终成为人才供需共同体的过程。它与我们平常所讲的校企合作并不是同一个意思。

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都强调高校与企业、教育与职业、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的结合,都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校企合作是高校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主动向企业靠拢,寻求与企业的联合,为企业针对性培养人才的过程。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是高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层次合作。一方面是指企业为了转型或技术升级,自身举办培训机构或与高校联合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指高校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主动与行业企业融合,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规划和设计人才培养路径。

人们常把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视为同义语,其实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从词义来看,“产”一般是指产业,“教”是指教育。“企”指的是企业,“校”指的是学校。两者的内涵和外延均有本质不同。产教融合的中心词是融合。按照《辞海》的解释,融合是指融化汇合,合成一体。一般来说,融合即几种不同事物合成一体。融合的结果是出现了新的融合体或新的增长点。而合作是指共同从事,二人或多人一起工作以达到共同目的,从字面理解“合作”是融合的较低层次甚至远没有达到融合的程度,在接触频率、共同愿景、主动性、迫切性等方面远不及融合深入透彻。

从实际效果看,校企合作的主体是高校,企业只是配角,这是一个单主体的单向过程,很难真正与企业形成合力,尤其是在高校转型发展初期,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还没有形成,企业短期内还无法从高校获取人才红利,这种合作只是高校的一厢情愿,产生不了较好的效果。[1]而产教融合是行业企业和高等院校为了各自的发展需要水乳交融地合为一体,因而是一个双向发力、双向整合的过程,企业和高校都是产教融合的主体,两者成了一个休戚相关的利益共同体。

只有当高校和企业同为人才培养主体,两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时,校企合作才质变为产教融合。

2 产教融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要求

产教融合作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其核心在于实现产业与创业教育的相互交融,从而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这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2.1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从单纯的人才培养向服务社会需求转化

王占仁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2]这是一种面向自身的任务,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初心”。但是,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产业与教育、企业与高校关系密切,创新创业教育不应仅仅向内而生,更重要的是向外衍生,着眼于区域经济发展、企业行业的技术革新和人才需求。因此,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现实需求闭门造车,要立足产业实际,树立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和责任担当,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与产业和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提升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契合度和精准率。一方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产业需求,尤其是互联网、智能制造、生物制药、大数据等创新型企业的技术革新与人才储备。另一方面也要主动服务于社会进步,让更多的人种下创新创业的种子,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传递创新驱动的意识,从而提升国民整体素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2.2 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从高校师生向校政企多元转变

一般情况下,我们讨论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把目光局限在高校内部,围绕教师、学生、创业学院等主体展开,众多学者对高校内部如何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但是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企业和高校成了必然的双主体,高校从自身优势出发,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师资培养、教学管理等方面发挥作用,企业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实践场所和实际项目,并选派优秀的企业导师参与教学,同时地方政府的作用也不可或缺。政府作为制度供给者,能够为高校和企业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为促进产教融合提供强大推力,同时也起着一定的约束和调节作用。政府通过引导、激励、保护和协调等方式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个过程,提升创新资源在产业与高校间的配置效率。[3]因此,高校、企业、政府应该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共生系统,使得知识、技术、资源、人才等在系统内流动,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稳定性与持久性,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企业和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2.3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从课堂知识传授向实践应用转型

英国学者迈克尔·吉本斯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应在基础和应用、理论和实践之间进行不断交互。[4]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显著的实践特征,不是单纯的理论和知识传授能完成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不能通过语言进行逻辑的说明,不能以规则的形式加以传递,不能加以批判性的反思。[5]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迫切需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实践转型。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正悄然发生变化。课程内容打破原有理论与实践分离的模式,在充分调研企业、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由学校和企业合作起草、制订课程内容,构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学科竞赛、创新训练、企业实践、项目开发”等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平台在原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与企业合作共建创新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协同研发中心、企业培训中心等各种形式的“多元化”实践平台,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方式上贯彻“行动导向”的“项目化”教学,尽可能真实地模拟企业的生产环境、工艺流程、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特征,体现企业生产过程、氛围与组织形态,在这种情况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显得尤为突出。

3 产教融合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路径

产教融合亟须创新创业教育建立以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机制,因此“必须追求高校、政府、企业三者间的良性互动”[6]打破彼此间的屏障,实现多维联动、协同育人。

3.1 政府主导,政策先行

政策的制定、颁布和实施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宏观导向,同时也影响三方联结的紧密程度。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要不断完善创新创业体系,打破三方组织边界,加快推动建立政府、高校、企业交互多赢的协同育人机制。一方面,政府要加强立法,将科学系统的政策体系上升到法律高度,继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信息咨询、教育培训等政策服务。出台相关政策继续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和税收减免政策,降低银行贷款门槛;对创业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和整合,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创业信息发布和服务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出台政策,推动校企双方开展产教融合,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搭建实践平台,有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等。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打破高校、政府、企业间的壁垒,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高校、政府、企业三方虽互为主体,但各自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利益诉求,因此难免会出现各自为营的现象,政府要通过出台政策和相关措施整合高校和企业的优势,彰显三方在创新领域的目标,体现合作的价值,形成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局面,实现政产学研的结合。

3.2 教学改革,产业导向

高校作为衔接理论和实践的桥梁,要积极与政府和企业开展合作,主动应对企业所需,针对性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在专业设置上与产业需求相对接,提升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性。以产业结构为蓝本,准确把握专业的规模、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匹配程度,以产业需求状况为主要依据,优化专业结构,从市场的多元需要出发寻求发展定位和生存空间,有效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与职业标准衔接,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在分析某一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标准和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设置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无缝衔接。在教师培养上与市场需求相统一,提高产教融合的粘合性。转变“重学历、轻能力”“重学术,轻技术”的观念,一方面积极引进行业、企业优秀人才,构建不同行业领域、不同技术特长、不同学术背景的多元化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承担企业横向项目、联合企业申报重大课题等提高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师资支持。

3.3 校企联姻,协同育人

企业是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广阔实践舞台,也是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阵地。企业作为社会机构,主动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加强与高校和政府的合作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政府推动下,校企深度合作,由高校定向培养企业所需的创新人才,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加快技术革新,在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向纵深发展,实现比单体自我运转更高的成效。如公牛集团、新海集团、慈兴集团与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共建产业学院,与长华公司联合举办定制班,与中大力德共建智能制造应用联合实验室,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参与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与教材建设,工作室与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企业全程参与教学,学生的学习场所不局限于课堂,车间、市场更是广阔的学习天地,理论课与企业定制课并驾齐驱,学生能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前沿动态和企业实际需求,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无缝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实现“同频共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走出了新路子。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