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初探
2021-01-02王越
王 越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江苏·南通 226011)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意见对高校在立德树人视域下进行的劳动教育实践探索提供了思路。劳动教育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价值论和方法论,其内涵意蕴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务必厘清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历史沿革,才能进行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1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历史沿革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形成有其历史渊源,既传承和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劳动教育的思维,更借鉴了国外关于劳动教育的深刻研究,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中发扬壮大。
1.1 传统文化中劳动教育传承发展
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劳动教育思维,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观。通过古典礼仪制度和家风传承,形成了外在的约束,再加上学校教育进行教育强化。传统教育中的耕读结合,就是劳动教育的典型展现,在农业生产之余进行读书学习,不仅提高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发展,更加深了当时老百姓对劳动的认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无论是《礼记》还是《三字经》等典籍著作,都有对劳动教育的描述。总的来说,劳动教育显见于传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总结而来就是以德行教化为主的劳动教育体系,主张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的劳动思想,并延续至今。
1.2 国外劳动教育的批判与借鉴
西方劳动教育形成较早,不同国家的劳动教育发展也各具规模,但是总体来讲大致方向一致,都是通过不同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加强青少年的劳动教育精神内涵。在16世纪初期英国教育家托马斯·莫尔就在《乌托邦》中提出了应当重视劳动教育的思想,甚至被后期的马克思主义先驱称为“共产主义的微光”。[1]显而易见,国外劳动教育对后期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主张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注重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从而将劳动教育变成一种长期的教育活动,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马克思阐释了劳动教育的内涵,他指出,劳动教育是人通过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掌握生产的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技术知识,发挥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身心解放,促进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活动。[2]可以说,一些国家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步转变为重视劳动创新教育,重视劳动教育教学中的技术含量。国外劳动教育中对劳动实践、劳动创新的研究,对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起到了借鉴作用,但国外劳动教育都是在本国国情基础上进行的发展和探索,在我国劳动教育发展中,也不能忽视。
2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价值取向
加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是增强大学生劳动观念,正确认识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高校特色发展的必由之路。推动开展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培养具有全面劳动素养的大学生,更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提供专门性人才。
2.1 凸显三全育人实效新路径
学校“三全育人”工作方案的提出,对高校专业化人才培养及教育教学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劳动教育在高校中优势明显,由于我国教育历来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重学而轻术,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培养大批研究性学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缺口大。劳动教育相关理论文件的颁布,为高校特色发展,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支撑。尤其是在“三全育人”背景之下,全方位育人模式的实现更需要补足劳动教育短板,实现学与术的有机结合,端正高校学生的劳动价值取向,锻炼高校学生的劳动认知和劳动能力,实现劳有所得,开拓三全育人的新路径。
2.2 实现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融合
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劳动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劳动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在教育大学生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层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重要性不言而喻,与基础课程一起,形成了高等学校教育模式。但是,由于基础课程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上都有自身特色,劳动教育融入基础课程的难度和适应性不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因此,在实现课程融合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后者。在高校推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过程中,劳动教育正当其时,为思政理论课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单独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思政教育相关内容,也能实现两者的兼容。在课程融合过程中,必须明确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突出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在教育过程中突出思想,传达精神,培养具备劳动知识和技能,具备艰苦奋斗精神和良好劳动习惯的大学生。
3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初探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由于高深知识以复杂系统为对象,其表达形式是专业的、深奥的,具有复杂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等特点。[3]因此,在高校劳动教育实践探索中,必须依托高校环境背景,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进行探索。
3.1 依托专门课程教学形成理论基础
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总体上是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方向,从理论层面来看,专门课程的开展为教学理论形成和丰富提供契机。高等教育课程分类主要是以创新创业课程、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为主。以创新创业课程为例,在劳动教育目标中,厘清劳动教育与职业发展的关系,就能在创新创业课程中开展相关劳动教育内容,为培养职业专门人才,劳动创新人才注入新的活力。此外,在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上,要充分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发展特点,以目前高等院校开设课程情况来看,大学生在进入高校第一年主要是以基础课程为主,在后期才会安排更多的专业课程教学。因此,劳动教育安排要符合高校课程安排前提,注重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多样性,在学生能够接受的时间和范围内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劳动理论教育,将劳动教育与专门课程深度融合,培养好学生的专业服务性劳动能力和劳动创新精神。
3.2 开展劳动教育实践丰富校园生活
劳动教育实践的展开,主要以实践课程和课堂之外的“第二课堂”为主。实践课程的开设,能让学生丰富自身情感体验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可以充分挖掘校内校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之外,依托学校社团、党团及其他学生组织,将劳动教育的精髓融入活动的主题,开展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时间活动,例如宿舍劳动节、劳动教育在社团等活动,丰富校园实践形式,满足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校园生活,端正大学生的行为态度,树立正确的劳动行为观。此外,劳动教育实践还可以延伸至校外,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合力,将劳动教育延伸至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注重父母对子女劳动实践能力的培养,借助社区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将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相结合,从而更好的完善实践教育体系。
3.3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体系建设
在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中,对高等院校劳动教育途径明确提出,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普及通用劳动科学知识,增加实践体验。[4]据此,可以发现,在未来高等院校体系化建设中,要不断强化劳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影响,高等院校可以丰富人才培养方案,将人才培养、发展与劳动教育理论知识的了解、劳动创新能力、劳动实践参与程度等情况进行挂钩。原有的大学生服务性活动如“三支一扶”“三下乡”等加注劳动教育考核比例,强化劳动精神,注重劳动创新方法的学习和运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也为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提供支撑。
4 结语
总的来说,高校劳动教育更需要不同部门不同组织的合力建设,无论是课程改革还是实践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全员全过程的参与。与此同时,当前劳动教育的开展不能忽视时代背景,尤其是借助新媒体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工作,打开新时代高等教育中劳动教育的新局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培养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