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导师制在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探讨
2021-01-02韩雪蕾李春丽王春秀刘深贺
韩雪蕾 李春丽 林 峰 王春秀 刘深贺
(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6)
所谓本科生导师制,是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由造诣深厚、品学兼优的老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生活及心理等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制度。2018年6月,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本科生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学业导师制在我国一些各大院校中逐步实施,学业导师制模式不但可弥补现阶段课堂教学环节中对本科生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的不足,还可以拓展课外素质教育,有利于高校提高本科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培养人才的质量。在促进高等教育改革、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提高高等院校本科生的培养质量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1 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实施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个人潜能,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当前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广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对在校大学生而言,主动实践是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关键,在校大学生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如开展科技创新竞赛,学科专业竞赛等,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学业导师制将学生和专业教师间形成密切的导学关系,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通过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技术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学生的聪明才智,积极有效的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更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个人潜能,为社会和行业输入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1.2 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提高教研素养
教学相长,通过实施和开展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学业全程导师制,可将教学理念,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学业导师制之前,对于本科生,专业老师负责课堂授课和课后答疑工作,学业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之间衔接,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在指导过程中,面临不同年级学生遇到的问题,学业导师进行汇总,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有利于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将积累的经验应用于后期的课堂教学工作中,有效促进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学业全程导师制,在有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能更好的促进学科建设的长足发展。通过导师制的实施,以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总结和制定出适合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方案,为培养本专业优秀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学业导师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1 实施个性化培养,因材施教
学业导师应坚持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潜能,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思想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教育,引领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术诚信意识,提升职业素养。基于本专业培养方案和地域性就业特点,可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挖掘学生的潜在优势,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专业规划。针对科研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可制定大学四年学习规划,学业导师可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合理布置科研任务,让其尽早接触科研训练,培养良好的科研素养,为培养国家科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科研兴趣不浓厚的学生,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业之余,积极参与学院或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为行业发展输送高质量的专业人才。
2.2 重视潜能挖掘,激励创新
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性工作,是当前高校重要的育人途径。在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教兴国战略的今天,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创造能力,造就新一代高素质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学业导师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将科研任务和学生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对专业有浓厚科研兴趣的学生,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培养学生进行科研的基础性科研工作,在科研过程中不断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结合科研内容,鼓励学生参与学院、学校等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挑战杯和互联网+项目,深化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和锻炼实操能力,提高创新兴趣,激发创新欲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撰写科研论文,提升科技论文写作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为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
3 学业导师制实施的建议和对策
3.1 完善学业导师制度,保障实施
目前,诸多高校存在师生比例低,导师资源缺乏的现象。面对目前存在的师生比不协调现状,学校和学院层面要扩大导师群体,引入多元化思想,扩大导师的选择面,可将社会中相关行业的成功人士如企业管理层,专业技术骨干等作为导师遴选对象,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接触专业领域的使用技能和技术,对稳固学生专业思想、提高学习积极性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充分利用青年教师精力充沛、工作积极性高的优势,将有经验、资历深的教师与青年教师有效结合,实行老带新的工作机制。学校或学院将本科生导师作为本科生教学过程中的一项基本的教学制度,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考核机制和激励措施,各学校和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成立导师制领导小组,每学期对导师和学生进行双向评价,依据评价结果给予工作量的认定,对评价优秀的导师进行表扬和嘉奖,提高学业导师工作的积极性。
3.2 明确学业导师任务,定位精确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目前诸多高校给大学生配的有辅导员和班主任,但由于是一对多的模式,因此存在有很多不足之处。学业导师制应职责明确,与班主任和辅导员的职责互为补充,弥补缺陷。学业导师应发挥专业特长,主要重心放在指导专业学习上,根据专业发展前景、社会需求及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学业规划,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完善专业知识和技能结构体系,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制定发展目标,并制定中长期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学科竞赛等活动,并通过言传身教,将学生培养成为有高度责任心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学业导师具备合理分配科研、教学和导师制时间的能力,定期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把握学生学习动态,同时还可将大学生能力的提升与自己的科研工作结合起来,并从人才需求、就业前景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
3.3 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以生为本
学业导师制有利于推进高校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把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发展充分结合,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促进多元化人才的培养。在学生入学之际,开始配备学业导师,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学业导师结合本专业培养方案、就业趋势以及学生学业规划,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模块和培养目标,进一步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在指导过程中,可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做出针对性的辅导,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成绩、综合素质、自主学习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4 总结
学业导师制作为本科生教育的教学制度,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需求,也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一种新型培养模式。通过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风建设,为大学生专业规划、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提高学业导师的教研素养和教学质量,为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