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适应性创新研究
2021-01-02吴曼
吴 曼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 300000)
0 引言
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铭记立德树人的使命,把培育大学生工作作为新时代的使命来完成。新时代的大学生普遍出生在2000年左右,成长于网络科技迅猛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物质生活保障牢靠,享受着最好的学习资源,但是他们也是最易迷惘的一代。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普遍较高,思想活跃,但是政治观念缺乏稳定性;自我意识与自主意识出现矛盾;网络驾驭能力增强,但难以正确看待各种网络言论。
随着大学生个性特点的变化,大学生适应性教育工作面临问题逐渐凸显:教育理念有歧义,许多高校将入学教育等同于适应性教育;教育形式单一,理想信念教育方式缺乏创新,灌输式教育导致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高;网络育人发挥作用不足,网络阵地不受重视,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大打折扣。适应性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本论文项目提出了大学生适应性教育新思路,通过“‘三位一体’聚合力、激发理想信念教育合力”“持续推进‘331’工程,朋辈榜样育新风”“创新适应性教育模式,打造体验式适应性教育系列品牌活动”三个板块。相辅相成共同组成大学生适应性教育共同体工作体系,以期为大学生适应性教育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1 大学生适应性教育新思路
1.1 “三位一体”聚合力,激发理想信念教育合力
大学生适应性教育作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对于大学生以后的生活与学习产生着直接的影响。为践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模式,构建学院党委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四位一体”的理想信念教育协同机制。在针对“00后”大学生开展入学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因时而进、因事而化,不断地创新教育方式,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的各种诉求,对学生进行更为完整的适应性教育。
1.1.1 党委书记开学第一课话初心,增强理想信念教育活力
学院党委书记通过讲“四史”,选择我们党成立以来、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要人物,带领广大青年学生了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深刻认识新中国的今天来之不易,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1.1.2 辅导员、班导师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方式,增强理想信念教育感染力
辅导员利用新媒体优势,开创新媒体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班导师课程思政中谈爱国,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张力,在授课过程中要打通教育壁垒,将爱国主义理论教学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第一课堂主渠道与第二、三课堂多渠道相结合,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与科研实践结合起来,在青年学生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最终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入耳入脑入心入行。
1.2 持续推进“331”工程,朋辈榜样育新风
在年级辅导员的带领下通过学生班主任队伍、党员班主任队伍、社团负责人队伍,共三支队伍分别在新生的入学教育、党课学习、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大学生适应性教育。树立朋辈榜样典型示范发挥引领作用,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学院通过推行“331工程”,将适应性教育工作落实到根本。
“三个风向标”:学院指派三名辅导员教师对接三支学生队伍担任适应性教育团队的指导教师,对三支学生团队进行培训指导。
“三个学生分队”:从高年级的优秀学生中进行选拔,由这些学生组成导员助理队伍,从而开展更为高效的不同年级大学生适应性教育工作。分队一:学生班主任团队,了解新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尽快融入集体;分队二:党员班主任团队,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为他们适应大学生活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分队三:社团负责人团队,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吸引新生积极加入社团组织,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充实课余时光。
“一个培训中心”:三名辅导员老师定期对三支队伍迎接新生、讲团课、人际交往、学业指导、心理疏导等方面进行培训,并及时了解各个队伍在朋辈帮扶中遇到的问题及困难并给予相应指导。
1.2.1 “1+4”形成精准式学业指导体系,学生班主任引领学风新风尚
通过选拔政治素质高、学习成绩优、服务意识好,有一定工作经验的高年级学生党员。“1+4”活动是1名高年级党员班主任对接1个学生班级,我院根据学生党员的不同专长归类分组,其中有“C语言学习小组、机械制图小组、机器人竞赛小组、英语过级攻关学习小组”等。一年级新生可根据各自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入组。通过这样的细化分类和有针对性的学习辅导,使其更贴近学生的需求,辅导类型更加多样化、辅导面更广。将党建工作与学风建设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期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1.2.2 “1+1”党建带团建,党员班主任榜样引领
为实现目标激励、榜样激励、竞争激励,打造“1+1”高年级党支部对接低年级团支部的团建活动,如“五四红旗团支部宣讲”“心理委员面对面”“勤工助学我最棒”“朋辈辅导加油站”等沙龙活动。党员学生除了认真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工作职责外,还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他人,同时充分了解低年级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尽快融入集体,为他们适应大学生活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1.2.3 “1+2”丰富校园文化新形式,社团班主任打造线上平台新阵地
为帮助大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建立起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归属感,引领大学生走出迷茫,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一个社团联系一个班级,可定期每月组织一次社团活动,帮助同学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感受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各个社团负责人构成的学生班主任队伍构建适应性教育线上平台,做到线上线下协同育人。抓住“00后”喜爱观看短视频的特点,可开设“大学那点事”和“先锋学子宣讲”“不同年级如何设立阶段目标”等栏目,邀请高年级成绩名列前茅的同学或者杰出校友进行网上宣讲,并与同学们在线互动,答疑解惑。
1.3 创新适应性教育模式,打造体验式适应性教育系列品牌活动
体验式教育是一种新的“经验学习”教学模式,主张学生“从做中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大学各阶段,尤以入学阶段最为重要。入学适应性教育对新生思想、学习、生活各方面进行教育引导,通过体验式、沉浸式学习能够完成大学生适应性教育。
1.3.1 “三困生”分类建档,持续跟踪展未来
“三困生”作为社会贫困群体的一部分,面临着经济贫困、心理贫困、学业贫困、就业贫困等复杂问题。针对“三困生”可以定期举办有针对的活动,比如学习交流会、户外素质拓展、星光计划,完善“三困生”档案管理,档案要动态管理,不再“困难”的学生及时从档案去掉,有的学生成为“三困生”,要及时加入档案,进行跟踪观察。
1.3.2 一生一策为学生制定一份大学成长计划年级单
针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疑惑、问题等,辅导员与学生班主任一同与学生进行探讨。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大一为德育改革实施的第一个阶段,本阶段以适应性教育为目的,以树立三观为核心。大二以成长与发展教育为主。大三以就业和升学深造的准备教育为主。大四以职业选择和岗前教育为主。根据各年级特点不同,为同学们制定大学成长计划单持续跟踪,并及时纠偏。
1.3.3 占领网络阵地,线上线下协同育人
为丰富校园网络教育资源,增强校园网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心灵有约栏目。在新媒体时代下,学生的阅读习惯逐渐从纸质书籍到电子书籍,依赖于网络世界。结合大数据时代背景与学生使用手机的习惯,顺势开通“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榜样故事等文章,同时从他人的故事中学会自我审视与成长。让学生增进自我认知,从热点事件入手,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拒绝盲从,理性对待,减少心理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