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岛民谣意象研究

2021-01-02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民谣民俗青岛

李 杰

(青岛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民谣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原生态民间口头艺术,以其形象的话语、动人的情感、鲜活的情境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其特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为数众多、内涵丰富、民间色彩浓厚的民谣,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青岛地区特有的人文风俗。对青岛民谣的系统研究总体较少,且基本处在资料搜集阶段(以《红岛民间文学集》的民谣部分及网络上青岛市民自发整理的部分民谣资料为代表),鲜有从意象、地域文化特色、叙事特点等角度对其进行阐释的成果。特殊的地理位置、多样的自然环境及近现代历史遭遇使得青岛的自然意象、民俗意象及社会意象尤为丰富,呈现出渔业农耕辉映、中西文化并包的驳杂多彩的特点。这些意象综合着物像和意义,内涵丰富,耐人咀嚼,余味无穷。

一、青岛民谣意象的构成

青岛民谣意象丰富,是物像与情意的统一体。山海地域的自然景物、浓郁的渔家民俗、厚植于民的儒家传统等都以意象的形式呈现在民谣中。自然意象、民俗意象、社会意象特点突出,成为青岛民谣的聚光点。

(一)自然意象

自然意象是和大自然有关的意象,主要指天然存在的一些事物。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仅是物质生活的来源,而且是精神生活的来源。中国自古讲求天人合一,关注自然,希望和自然和谐共生。“海”“山”“南岭”“荒地”“石头”“瓦碴”“河崖”“早潮”“晚潮”“浪”“海沿”“海边”“西北风”等自然类物象,均与百姓的生活、生产环境密切相关。当这些物象与人的情意互相融合时,便形成了自然意象。“山”“海”“浪”等自然景物成为生活困苦的百姓抒发情感的意象,蕴涵着阻隔、跌宕、冲击、凶险等内涵。

海连山,山连村,奴家嫁进小渔村;挑担水,蹒断筋,山路石头垫脚心;巴明不醒做艄公饭,手织丝网累煞人;要不是情郎对我好,奴家愿拖要饭棍。(《奴嫁渔村》①)

艄公一拔锚,上船把橹摇,无风三尺浪,浪头打小瓢。有心掉头回家去,全家老少肚子叫。喝凉水,吃瓜干,穿的是破海袄,打上鱼来交渔税,老婆孩子连个鱼眼捞不到。苦苦苦,闹闹闹,哪年哪月才能好?(《艄公苦》①)

(二)民俗意象

民俗意象涉及节日惯例、人生礼仪,以及物质生产和生活中具有浓郁风土人情的名物,包括服饰器具、劳动工具、建筑方式等。“叙事作品之有意象,犹如地脉之有矿藏,一种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密码之矿藏。”青岛民谣中民俗类意象最多,如《一年里头月月节》《新媳妇揎豆枕》《愁媳妇回娘家》《给娘赶做长寿面》《小公鸡》《种荞麦》《听戏》《小老虎》《瞭儿》等歌谣中的民俗意象展现了青岛农业民俗和渔业民俗交相辉映的鲜明文化特征。

小三哥,上南岭,开荒地,撒下种,长出荞麦一垅垅。推白面,烙黑饼,先敬老天爷,后把爹娘请。老天保佑我好收成,爹娘夸我好孝敬。(《种荞麦》①)

歌谣既反映了农业民俗,又反映了儒家传统的孝文化,描述了百姓从事农业劳动收获后先敬天地再孝父母的过程。

小公鸡,上门槛,锅里煮着地瓜干,爹吃了去出海,娘吃了去赶山,嬷嬷吃了纳鞋底,我吃了赶黄岚。(《小公鸡1》①)

歌谣描写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和谐有序的渔家生活,呈现了“赶山”的习俗和“赶黄岚”(赶海)的场景。“赶山”是指岛上的龙母会,龙母是掌管风雨的神灵。当地每年农历九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举办龙母庙会,庆贺渔盐丰收。“赶黄岚”中的黄岚是红岛西南海边礁石的名字,这里产的蛤蜊、海蛎子味道鲜美,岛民祖祖辈辈有到黄岚下海的传统。

民以食为天,青岛民谣中饮食民俗意象尤为丰富,“地瓜干”“气馏”“面汤”“荷叶饼”“窝窝头”“咸菜”“寿面”“饽饽”“炒鸡蛋”“烧猪肉”“白馒头”“古扎”“海蜇皮”等意象,既反映了青岛民众的日常饮食,也反映了各种节庆及走亲访友的饮食。日常饮食常年以粗粮为主,如地瓜、地瓜干、谷子、高粱和其他杂粮。“荷叶饼”“长寿面”“糖豆”“米果粥”等是节庆食物,“饽饽”“古扎”“大油卷”则是招待亲友的佳品。

民谣中除了饮食类意象,还可以看到“驴”这一意象。驴是旧时妇女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小公鸡,上碾台,望望媳妇来没来?来了,来了,骑着驴,抱着孩,驮篓里装着蝤柔(泛指蟹鱼类海鲜)、饽饽、大油卷。(《小公鸡2》①)

《鸦鹊》通过“山沟”和“热炕”的强烈对比,用民间最熟悉的事物,以最朴实和最通俗的语言,刻画了不肖子孙的丑恶嘴脸,告诫子弟要重视亲情,感恩父母,生动体现了儒家的孝文化。

鸦鹊喳喳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娘背在山沟里,媳妇背在热炕上,关着门,堵着窗,呼噜呼噜喝面汤,喝完面汤想起娘,他娘变成屎壳郎。(《鸦鹊》①)

(三)社会意象

社会意象具有深刻的社会联系,它有时甚至隐喻着某种社会现象,反映出社会发展历史的印记。如“日本鬼儿”“小日本”“德国鬼儿”“大枪”“炮楼”,反映的是青岛曾经沦为德国和日本殖民地的历史。

日本鬼儿,喝凉水儿,肚子疼,直打滚儿,坐汽车,掉轱轮儿,坐火车,压断腿儿,坐轮船,沉了底儿,叫鱼一口吃进嘴儿。(《日本鬼儿》①)

《干到秋》描述了德日占领青岛时码头工人的悲惨生活。

干到秋,穷到秋,剩下麻袋和手钩。抬煤抬盐,磨不断的铁锁链。铁锨不离手,杠子不离肩。脚踏七寸宽铁板,抬着煤盐去登天。一步走不牢,尸首看不见。

服饰变化映射着时代变化。“金牙”“分头”“皮鞋”“手表”“金嘎子”“裙子”等意象,刻画了老青岛社会时髦人士的穿着模式,表明了服饰发生的变革。

镶金牙,自来笑。留分头,不戴帽。穿皮鞋,走石道。戴手表,挽三道。戴金嘎子(戒指),不戴手套。(《镶金牙》①)

当时的有钱人多穿长衫,将袖口挽起来,将手表露出来。皮鞋是牛皮烫底,质地坚硬,走在石头道上声音清脆。“裙子”作为新式服装的代表,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却遭到老一辈人的排斥。

二、青岛民谣意象的成因

青岛民谣意象的特色与青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多样的自然环境、多元共生的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历史境遇密切相关。这些充满山海风情、渔耕辉映、中西并包的意象,是民间百姓情感表达的自然选择。

(一)感物吟志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有言:“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自然类意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关注,也表达了某种情感。虽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但是渔民向海讨生活却充满危险。青岛歌谣中的山海意象,既体现了百姓对环境的依赖,同时又体现出人们在恶劣生存环境下对命运的抗争。

旧时渔民几乎完全靠人力与风浪抗争,穿梭于波峰浪谷,小船就像一只小瓢一样不堪风浪击打。渔民们向海取食的危险远超过农耕,每次出海都是一次冒险,但生活的困苦逼迫渔民们不得不一次次以身犯险冲向巨浪。与“浪”的对抗正是渔民们的生命意识、抗争意识、苦难意识的诗意表达。民谣《奴嫁渔村》中恶劣的自然环境尤其衬托出了主体的生命情感,吃水难,行路难,渔村生活实属不易,“山”“山路”“石头”成为渔妇生命情感的宣泄契机。这种不满情绪,这种与“山路”“石头”的矛盾,又因“情郎”的好而化解,让她们坚定地继续在这里生活,体现了强烈执着的生命情感。

(二)缘事而歌

青岛地区的风俗文化既有根基深厚的农耕文化,又有沿海地区人们所创造出来的丰富多彩的渔业民俗。渔业民俗和农业民俗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借鉴,既保留了内陆地区的日常生活和民俗信仰,又具有渔家生活的特征,进而形成了青岛民谣渔耕辉映的民俗意象。

《种荞麦》中“老天爷”这一意象,源于靠天吃饭的农耕文化中对“天”的敬畏。无论是官方祭天还是民间祭天,都表达了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的朴素愿望。《鸦鹊》中“热炕”这一意象,容易让人联想到“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民间理想。安土重迁的农业文明孕育了百姓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青岛深受齐鲁文化的滋养,重伦理,重传统。“百善孝为先”,“孝”是贯穿于整个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概念,是其伦理体系的始基与诸德之首,是中国人生活的基本观念。为倡导“孝”的道德观念,很多民谣是从警示、讥讽不孝入手的。[1]《鸦鹊》中“热炕”这一意象,在北方的冬天里是温暖舒适的象征。按照长幼尊卑的次序,父母最应享用“热炕”这个舒适的地方,不肖子孙却让给自己的媳妇,把父母遗弃在山沟里,显然是违背儒家文化的伦理纲常的行为。

(三)反映历史

惨痛的殖民地经历是青岛民众刻骨铭心的屈辱记忆。民谣《干到秋》是当年德日占领青岛时期,码头工人受尽欺辱盘剥,生命和尊严任人践踏的真实写照。“铁锁链”本是指连接铁环成串之物,旧时用作刑具,用于束缚人使之不能自由行动。作为意象,它被附加了限制人身自由的意义,渗透出解放前码头工人们所受的束缚难以挣脱的感受,反映出工人们为奴为牛马的生存状态和受压迫的心理状态。

青岛既承袭了齐鲁文化又兼收并蓄了外来文化,体现出新旧并存、中西杂陈的文化特色。近代以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变化,相关的物象逐渐成为民谣中的意象。“洋楼”是指位于中山路、八大关等地的“老洋房”,是兴建于20世纪初的德式建筑。“皮鞋”“手表”“裙子”等意象也是当时时髦现象的反映。面对时代的变化,多数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还不能接受这些新事物,因此就有人编了诙谐幽默的《镶金牙》《小浪嫚儿》等歌谣以示嘲讽。

三、青岛民谣意象的作用

青岛民谣以意象作为媒介,或是对生活现象进行描绘,或是对生产经验进行总结,或是抓住了事物现象与本质的部分联系,或是对生活状态有某种期待、猜测和预见,其间包含着是与非、善与恶、爱与憎、褒与贬等价值评判或道德评判,对社会有镜像价值和研究价值;同时传递了面向恶劣自然环境的抗争精神,营造了民间原生态的语言场,反映了民间道德的约束力量以及铭记历史、不甘沉沦的民族精神,反映出活生生的民间生命形态,体现着青岛百姓的心灵世界。

(一)祈生山海、传递抗争精神

歌谣具有讽谏功能,“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它是民众在社会生活和劳动实践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意识、情感等的直观反映。青岛民谣勾勒并凸显了青岛地区的民俗民风,反映了地方的特色文化,并以其通俗简易的形式、独特的叙事特点传达了人民大众的心声。自然意象承载着青岛人民勇于抗争的文化信息,不向恶劣的自然环境屈服、不向困境低头的精神已经成为遗传基因,根植于他们的血脉之中。

(二)寓教于谣、递传道德约束

岁时节日、劳动起居、丧葬嫁娶、服饰器用等意象,增加了作品的乡土色彩和民间趣味,以其特有的民俗符号营造了青岛的山海民俗氛围。青岛民众用民间口语,为自己发声,讲述自己的生活,歌唱自己的情绪,营造了反映底层生活、表达民间情感的语境。民谣一方面是民间口头文学的形式,另一方面则更是一种社会的舆论现象。[2]作为创作主体的民众既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也揭露生活中的假丑恶。民谣《鸦鹊》对不肖子孙进行了批判。在传统的“熟人社会”中,赡养父母是“地方性共识”,也可以说是非正式规范,它是成员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形成并共同享有的,包括价值、规范、习俗、伦理道德等。“熟人社会”这一概念最早来自于费孝通先生,在“熟悉”的社会中,人口流动性小,信息透明,大家知根知底,主要以血缘、亲缘为纽带形成了特殊信任的关系。“熟人社会”的行为方式,有赖于道德舆论压力。一定数量成员的口头传播,起到了舆论放大效应,“一传十,十传百”,便产生“千夫所指”的压力。民谣正是通过大量的口头传播营造了道德评判的民间语境,不肖子孙在“熟人社会”中就会被鄙视,并且无法立足。民俗文化对于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趣味、社会心理等多方面都有着影响,是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根源,是社会文化的核心内容。民俗从一代传给下一代的时候,有关民俗的传统态度和解释也以类似的方式得以交流。

(三)铭记历史、弘扬民族精神

普通民众较少直接在史书上留下自己的文字,但是他们用民谣的方式,把历史保存在民间记忆中。民谣作为一种集体创作,以集体的形式流传。在散漫的流传过程中,传播者都可能凭借自己的记忆对歌谣进行再创作,甚至可以说每次传播都可能产生一个新的变异文本。变异版本越多,说明传播越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青岛百姓长期以来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青岛解放后,青岛港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开始了新的历程,逐步发展,日益向好。码头工作尽管条件差,但是工人们心情舒畅,大家普遍感受到了主人翁地位。没有了“铁锁链”的束缚,工人们深深地体会到了“工人伟大,劳动光荣”。“铁锁链”这一意象,深刻地反映了青岛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沉淀于意识深层的历史记忆,也象征着挣脱铁链的民族抗争精神。

民谣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期流传的民间口头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青岛民谣是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价值观念和内心情感的原生态表达,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海洋文化色彩。青岛特殊的地理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灿烂的海洋文化孕育出大量的民谣作品,这些作品蕴含着无数宝贵的民俗财富,呈现出山海相连、渔农文化辉映、中西文明并包的意象特色。青岛民谣使我们对青岛的地域风貌特色以及民间历史记忆有了更全面和更深入的了解,其中体现出的青岛人民面对恶劣生存环境的抗争精神、面对列强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尤其值得我们继承发扬。青岛民谣是青岛地区共有的文化财富,与当时的自然条件、文化水平、生产力水平及人的观念存在着密切联系。我们应该增强群众对其的文化认同,努力实现活态传承。

注释:

① 引自青岛市城阳区红岛镇史志办公室编著的《红岛民间文学集》。

猜你喜欢

民谣民俗青岛
哈代诗歌的民谣艺术
民俗中的“牛”
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 这个大地,我过来了
民俗节
漫画民俗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