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岛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路径研究

2021-01-02董莲莲陈国栋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外语青岛环境

董莲莲,陈国栋

(山东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510)

国际语言环境不仅能够体现一个城市使用世界各种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广度、深度和频度[1],而且能够体现一个城市国际化的开放度和包容度。加强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关涉着城市的软实力和市民的文化素质,对于城市的国际化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青岛而言,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加快国际化进程,需要探索出一条既能顺应国家战略又能凸显自身优势的国际语言环境建设新路径。

一、加强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的背景

青岛陆海连接,东西互济,向东比邻日韩,向西与上合组织成员国、与中东欧国家有合作基础,和东南亚也有一系列合作机制,完全可以在共建“一带一路”上大有作为。中央深改委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并要求青岛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2]《中共青岛市委关于制定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发挥胶东经济圈在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构筑中日韩深度合作“胶东渠道”,争创中日韩自贸区先行示范区,打造中国面向日韩的开放门户、面向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深度开放发展的重要支点。[3]加强国际语言环境建设,有助于青岛提升综合竞争力,打造公平、开放、统一、高效的市场,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促进多个功能区多方位、高层次、宽领域发展。

二、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设计精准度有待提高

衡量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的指标包括大众传媒外语信息水平、行业人员外语普及率、服务系统外语覆盖水平、外语出版物的数量与比重、外文公共标识率等。高校、企业和媒体得不到充分整合,外语学习环境与外语能力提升需求不相匹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语言环境建设政策层面的不足。相关政策设计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提升精准度更好地发挥主管部门策划者、宣传者、管理者和监督者的作用。

(二)公示语翻译质量有待提高

大部分景区使用了双语标识(中英或中韩),部分景区使用了三语(中英韩或中英俄)、四语(中英韩日)甚至五语(中英日韩俄)标识。总体上,外文公示语的设置从一个角度体现了青岛城市开放度的提升。同时也要看到,外文公示语中拼写、语法和选词等方面的错误以及句子冗长、译名不统一、文化缺省等方面的问题并不少见,一定程度上成为对外交流的障碍,甚至影响了青岛的城市形象。

(三)涉外机构外语水平有待提高

涉外机构工作人员的外语水平直接影响着对外工作的质量。旅行社和金融机构外语交流能力较高,而医疗服务、公共交通、通讯邮政等行业的窗口部门外语交流能力较难满足工作的需要。支持涉外窗口工作人员外语工作规范用书编撰的力度需要加大,外语培训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涉外机构网站外语界面的信息量、更新度和推广力度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加强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的建议

(一)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青岛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应结合自身优势,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不断深化国际合作,全面提高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的水平。一方面,可以设立友谊贡献奖,加强国际人文交流,鼓励外国专家为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出谋划策。另一方面,要主动加强与先进城市的交流与合作,组织专家外出访问学习。以北京为例,外事办公室设有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处,负责协调、指导各单位推进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组织市民讲外语活动,建立市民外语学习公益平台,制定公共场所标识外文译法标准,协调有关部门规范公共场所外文标识,其成功的经验和先进的理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加大全球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

外语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评价国际语言环境的重要指标,也是提升城市创新力的切入点。驻青高校在高层次外语人才培养方面还有许多需要提升的地方,具有全球视野的“外语+”复合型人才还不多,能够进行多语种翻译的法律、经贸等方面的人才更是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站在开放发展的新风口,青岛亟需在国际语言环境建设方面迈出新的步伐,加强政策扶持,创新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4]

(三)发挥外国人才作用

引进用好外国人才是我国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重要战略方针。青岛市作为“一带一路”上的双节点城市,在与沿线国家进行经贸和文化合作时会产生诸多领域的语言服务需求。青岛一方面可以组织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人士,建立多语种、多服务形态的志愿者队伍,为大型国际活动和赛事提供人才储备,面向市民开展公益性培训、文化讲座等活动,提升市民外语素养。[5]另一方面可以成立语言服务战略联盟,吸纳外国人才尤其是小语种人才,为国际语言环境建设规划和行业外语服务标准和规范建言献策,整合社会语言服务资源,开展高水平多语言服务,打造具有青岛特色的语言服务常态体系。

(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是国际合作的主导者,民间机构则是拓展合作范围的重要补充。双方构筑合作共同体,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是推动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的有效路径。高校工委、外事办、文旅局等部门可以利用政府间合作平台,联合国内外相关语言技术开发机构和企业,部署多语发布系统、辅助翻译系统和辅助阅读系统,建立语言处理中心,设计与开发多语服务体系,构建高端、先进的技术环境。2013年,中国-东盟中心微信翻译平台上线,为社会提供了便捷的汉语和东盟多国语言翻译服务。[5]同年,上海文化贸易语言服务基地成立。该基地是在上海市商务委员会的统一领导和虹口区人民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和虹口区大型国有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的国内首个全方位专业语言服务平台。[6]2019年,三亚发布《三亚语言无障碍国际化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在国内率先启动语言无障碍国际化城市建设。根据这一方案,三亚将按照企业投资建设、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分三个阶段实施标识牌体系、服务网点、多语种翻译服务、多语种信息化体系建设,推动建设语言无障碍城市。[7]这些经验对于青岛市进一步推动语言平台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在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平台、中日韩深度合作城市、国际海洋名城的背景下,青岛国际化进程的推进需要更为健全的国际语言环境。基于此,全面提升青岛国际语言环境建设水平,应当以市情为基础,科学决策,合理规划,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大力培养有全球性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吸纳外国人才资源,联合国内外语言技术机构,提升城市多语能力,优化对外话语体系。

猜你喜欢

外语青岛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
大山教你学外语
漫观环境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