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储粮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探讨
2021-01-02邵菁
邵 菁
(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安徽 合肥 230041)
一、中储粮企业资金管理概述
1.资金管理基本概念
资金管理是对资金来源和资金使用进行计划、控制、监管、考核等工作的总称。全面的资金管理包括固定资金管理、流动资金管理和专项资金管理等内容。资金管理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关键在于对各个业务部门的资金收支情况进行统筹,在企业层面给予合理配置,充分调度,以保证和支持企业运营和发展需要。
2.中储粮企业资金管理的现状
公益类粮食企业由于执行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财政补贴资金和政策性银行信贷资金来运行和开展业务。整体业务的开展政策性特点突出,相应的资金管理有别于其他国有企业,呈现出资金的计划性强、流动性相对较弱、监管难度较大的特点。作为公益类企业之一的中储粮企业,目前营运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对中央事权粮油的专项补贴资金和国家政策性银行的信贷资金。中央事权粮油的信贷资金是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这一国家政策性银行全额提供,具用专门的资金用途,用于中央事权粮油的收购,必须实行封闭运行、专款专用。
中储粮集团公司作为执行国家最低收购价收购政策的主体,金额庞大的收购资金由中储粮各直属企业实行统贷统还,资金管理权限分散,监管难度较大。为防控资金风险,加强财务管控,集团公司自2012年起成立资金管理中心,引入内部银行资金集中管理中心管理模式,理顺集团公司-分公司-直属企业“三级架构”的财务管控责任,围绕“看得见、管得住、用得好”目标,通过资金日预算和银企直联系统,对系统内成员单位资金实行前置审批和在线监测。资金集中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系统内部资源,提升了资金集中效益,尤其是2016年与政策性粮食收购“一卡通”系统的顺利对接,实现了资金集中支付,更加有效控制了资金支付风险。但企业在整体资金管理和运作方面仍存在一些待完善之处。
二、中储粮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重视资金集中,忽视资金营运过程管控
对于政策性粮食企业来说,按计划指令执行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任务,粮食的入库成本需要财政统一核价。从成本核定的结果可以看出,企业前期对于资金占用从入到出的整个流程管控效果体现出最终效益的截然不同。例如,临储油收购业务,从企业与委托加工企业合同的签订到副产品菜粕的销售时机的把握,再到菜籽油入库,若企业忽略资金成本过程管控,最终核定一企一价的成本会直接影响经济效益。另外,由于财政补贴资金对企业来说是包干使用,超支不补,节余留用。因此,粮食轮换购销方式、政策性粮油出库利息补贴节余则形成了对业务效益的非直接影响因素,部分企业在资金运转过程中没能很好地控制资金隐性成本,会出现收购资金占用不合理、出库环节形成利息亏损等问题。
2.财政补贴资金专项管理精细化程度不够
从目前梳理的财政补贴资金制度来看,相对分散,不够系统。当然,由于财政补贴属于专项资金,在政策执行中要求一定的延续性,一般只会涉及具体补贴标准的调整与更新。目前,大多数企业对财政补贴资金只是做出了原则性要求和规定,没有制定具体的专项管理细则或是虽然制订了暂行管理办法,却没能及时修订与完善。随着各类政策性业务的陆续开展,相关财政财税政策的及时跟进尤为重要。另外,现行税法对企业的财政补贴收入作为不征税收入的认定条件之一,就是要满足该资金发生的支出单独核算的要求。然而,目前大多数企业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对相关费用支出做到单独核算,给不征税收入的认定带来不确定性,将可能引发税务风险隐患。
3.财政补贴资金绩效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一直以来,大多数粮食企业的补贴资金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资金使用、轻绩效管理”的现象。由于公益类粮食企业本身固有的特殊性,在企业业绩考核中务必确保保障类指标和立足业务类相关指标,更多的是需要聚焦主责主业的管理以及国家宏观政策执行的责任贡献。对企业资金管理类的考核指标几乎没有,尚未深入开展补贴资金管理的过程跟踪和绩效评价,未能将资金考核的导向功能与促进国有企业资金管理水平的提升紧密关联。
4.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体系不够集中
目前,涉及资金操作方面的系统有资金日预算、资金集中支付、销售资金结算、销售资金清算系统等。各类资金系统及任务模块过于分散有可能造成资金信息无法共享、信息传导不及时,不直观。如目前的资金日预算系统通过资金“日归集、零余额”实现了资金在线监测,但资金日预算系统与企业全面预算系统并未实现相互关联,企业的资金分析、管理和决策等方面仍然过多依靠人工会计核算,没有充分发挥资金管理的信息化分析和决策功能,影响信息的价值体现。
5.专业化管理人才相对缺乏
企业资金的管控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工作。而资金管理在企业的运营中是否能够起到高效的“疏通”作用,资金管理队伍的专业能力就显得尤为关键。要求管理人员不仅要有资金风险防控意识,还要有货币资金时间价值认识,既要懂财务管理,也要熟悉业务流程。目前看来,满足资金管理的专业化人才相对不足。
综合分析以上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业财融合不够紧密。企业资金效益最大化的实现与财务、业务部门之间良好沟通、协作、配合密不可分。财务部门如果不能及时掌握相关业务政策,熟悉相关业务流程,则很难准确测算资金流,降低资金成本,实现资金管理创效。二是财政绩效计价指标难以量化。财政补贴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属于较大工程,对于粮食仓储保管为主业的政策性粮食企业来说,“确保储备粮油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确保国家急需时调得动、用得上”的政治任务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业务指标的完成与资金创效指标的关联度不强,对于财政补贴资金体现的社会效益难以量化,不易衡量。三是缺少专业化技术监督手段。因企业信息化发展尚未达到成熟阶段,实际工作中需依靠人为监督,大部分企业未设立专门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才匮乏,监督力度不够,未有效发挥信息共享受平台的联动监督作用。
三、解决中储粮企业资金管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1.加强管理,合理规划,提高资金营运效益
一是加强对往来款项和存货的管理。按照国资委对央企“两金”压控工作要求,严格做到清理存量,严控增量,加速企业营运资金周转。完善应收账款、存货等非货币性流动资产的管理制度,在提高资产变现能力的同时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根据粮食储存年限,分品种制定购销策略,缩短轮换准备粮库存周期,优化库存结构,达到存货成本与效益的最优组合。二是紧跟粮食购销业务开展,准确合理测算资金需求,充分利用自有资金,降低资金占用成本。财务与业务部门要密切配合,无缝衔接,通过建立提醒督办机制,确保业务部门信息传递高效,准确把握筹资、还贷等时点和金额,从而降低资金的隐性成本。
2.完善补贴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一是企业结合岗位内控,完善相关制度。根据各类专项补贴类型,如国家预算内投资项目补助、粮食保管、轮换和利息补贴、粮食监管补贴、执行国家临时调控任务补贴等制度进行归纳、整理、修订和完善。在相关补贴资金管理制度或办法中明确具体管理要求,体现指导性与可操作性。二是规范补贴管理与使用。建议上级部门下达补贴文件时明确补贴资金专项用途,企业收到补贴资金后,对应补贴资金发生的对应支出进行单独核算,避免出现基层税务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征缴分歧。
3.建立补贴资金绩效管理体系
一是按照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强化财政补贴资金绩效管理体制创新,完善绩效管理指标及结果应用机制。二是建立以绩效评价为导向,分别对粮食主产区和销区选取有代表性的企业开展实地调研,结合企业实际储粮规模,购销总量,立足财政补贴资金支持产生的实际效果,即围绕“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办得怎么样”选取覆盖预算执行、项目管理、科技储粮及监督检查等环节的具体指标来量化仓储保管、轮换购销、粮食安全等具体业务工作取得的成效。
4.基于业财融合,完善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资金集中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不仅包括资金日预算功能,还包括银企直联、资金结算、账户管理、信贷管理功能等。要进一步完善资金日预算系统,将资金日预算纳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将资金管理信息系统与公司浪潮系统中的购销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投资管理,会计核算管理等系统实行有效对接,实现集团公司资金流、实物流、信息流的三流合一,实现对整个集团公司各类业务、各项资金的全过程管控。
5.加强专业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全面提升财务人员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升战略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洞察能力和沟通能力。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会计人才培训,加大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力度。将企业战略规划、风险预警体系建设、财务共享平台等纳入培训重点,强化岗位轮换和历练,为企业战略部署、资金管理和风险防控等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