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对高校学风建设及第二课堂的影响*

2021-01-02苏州城市学院孙亚静

区域治理 2021年7期
关键词:学风第二课堂大学生

苏州城市学院 孙亚静

一、新媒体为学风建设带来的机遇

(一)新媒体的出现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便捷的方式

(1)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资源。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不仅让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查询资料,同时它的优越性也体现在绝大部分学习资料都能迅速检索到,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而这些资料的获取为大学生更快地了解世界的天文地理创造了前提,对他们的创新创业发展,能力的提升,眼界的开阔等都具有重大意义。伴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借助新媒体的手段来获取新的知识逐渐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流方法,新媒体的共享性特点又体现在学生可以将“头脑风暴”的想法与“网友”进行分享、探讨和分析,大大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知识传播的便捷性。

(2)新媒体的灵活性和便捷性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传统教学中,大学生的学习往往处在一个被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过程都由老师制定,老师占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导地位,这种传统的模式固然可取,但同时也存在弊端,比如富有创造性的、学习自主性较强的学生就会受到制约,而新媒体为这类大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和条件。

新媒体的出现让一些不善言辞的大学生在网络这个虚拟的平台展现自我,避免了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尴尬,部分大学生更愿意在这样一个虚拟的平台与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与之前不同的是,曾经封闭自己的大学生由于新媒体的出现逐渐让他们打开心扉,慢慢地让他们了解到与人沟通的重要性。通过网络交流的方式,大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在和别人交流的过程中,这类学生能够找回自信,能够找到学习的乐趣。

(二)新媒体的多元性与优越性改善了大学生的学习条件

新媒体凭借其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越性,逐渐将静态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动态知识的教授,这些新型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将知识点变得生动活泼,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从而提高学习成效。这种方式的教学对大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都有一个很好的冲击,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乐趣,这是之前的时代无法达到的水平和效果,而新媒体的出现恰恰为大学生学习创造了机会,借助新媒体的不同于传统教学的优势,营造出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并且将传统的知识变得“活”起来,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势头,另一方面体现了传播新媒体功能的多元性[1]。

同时,大学生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重点关注,一方面可以提高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提高阅读的质量。手机作为新媒体的典型,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接收信息,这种多点式的互动方式,体现了新媒体信息传递的快速性以及无障碍性,是学生作为信息传播的参与者,利用新媒体的功能实现自主学习的另一种新方式。

二、新媒体为高校学生第二课堂带来的机遇

(1)新媒体改变了群体存在的方式,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当代大学生是富有朝气和活力的,他们独立、有想法,并且他们的智力发展正处在最黄金的时期,身上具备敢作敢当的魄力。多媒体的出现更为他们提供了敢说真话的平台,各个高校创建了各种网络平台供学生发表意见或建议,如贴吧、空间、朋友圈、微博以及民主议校平台等,这些都可以供校内或校外学生直接了解到学校的最新发展情况,同时学校也可以根据收集来的学生的建议和意见,改善学校工作[2]。各班级、团支部、组织机构在履行正常手续备案过后也可借助新媒体的便捷性实时开展活动,一方面可以宣传品牌特色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发布新闻稿总结活动开展取得的成效,不仅提高了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还提升了校园活动的活跃性,拓宽了其交往的范围,丰富了其课余生活。

(2)新媒体搭建了社会活动平台,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为丰富大学生第二课堂,提升大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融合,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和完善自我。除了传统的涉及到的扶贫互助、西部支教、调查访问、志愿服务之外,也可以借助网络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内容,进行云交流,如思想政治教育论坛、红色网站、红色博客等。大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特色活动,接触不同层面的新鲜的时事政治论坛,尽自己绵薄之力为政府献计献策,为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新媒体为学风建设带来的挑战

(一)学生学习过程完整性受到影响

一方面,在学生上课的过程中,只要手机不关机,就会被动地收到信息或者电话。当收到这些信息后,学生会不自觉地拿起手机,导致连贯的学习过程被中断,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专注度。另一方面,因为手机体积小、便于携带,使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在课堂上聊天、看小说、玩游戏等,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上课的质量。甚至有些学生也会利用手机网上检索的功能,走而挺险,在考场上找机会作弊,严重影响学生的诚信度。手机上网的开放性以及虚拟性,使一些学生无法抵制各种诱惑,因此上当受骗的不在少数,大大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毒瘤的机会,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二)学生阅读习惯受到影响

和传统的阅读形式相比,大学生在没有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条件下,他们会通过翻阅纸质书本阅读,并且大家在纸质阅读时会比较细致;例如在阅读一些经典名著时,事实上书本所讲述的内容远远比电视剧或者漫画所呈现的内容要丰富且具体的多,会把更大的想象空间留给阅读者。随着新媒体的涌入,当代大学生更偏向于电子书,电子书一方面可快速将不同类型的内容呈现,同时也会通过一些能够吸引大学生眼球的漫画等放在电子书首页,从而博取大家的眼球,这种漫不经心的快读阅读会给学生带来轻松快乐的感觉,但这些蜻蜓点水式的、肤浅的阅读,折射出阅读者的浮躁的心态[3];从长远来看,这对我们增长知识,了解文章内涵,以及传承文化传统都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应该倡导的。

四、新媒体为高校学生第二课堂带来的挑战

(一)学生在实践环节薄弱

大学生除了课本知识的学习,还需融入社会,了解社会的变化发展,逐渐为步入社会做准备,所以在大学期间实践环节也至关重要,现在的大学生基本是独生子女,动手能力相对弱些,所以更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外训练中,如今互联网的出现,学生借助互联网的便捷性,快速了解社会热点事件,导致学生不愿意多参与社会实践课程,也给高校学生第二课堂带来挑战。

(二)学生失去对第二课堂的兴趣

由于沉迷于网络,学生的性格逐渐从活泼变得压抑,与人面对面交流的能力逐渐退化,变得独来独往,即使在现实中遇到挫折,也不会主动和身边的人沟通,相反在网络上寻求慰藉,找陌生人倾诉,逐渐地脱离现实。长此以往,这种生活状态无论对他们生理心理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经调查研究,大学生每天用于上网的时间几乎占据所有,如若再不加以控制,无论对我们的学习成绩还是日常生活都将产生巨大影响。近几年,也随着多媒体聊天工具的兴起,大家可以通过虚拟的网络身份在网上交友,无疑很大程度上增大了上网的诱惑,这些诱惑也比校园内开展的活动的吸引力要大得多,无疑对我们高校教育者是一个新的挑战。

五、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优良学风长效机制建立的途径

(一)更新教育思路,利用新媒体技术推进学风教育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单一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陈旧性影响了对新时代学生知识的传授进程,学生思想的跳跃性和独立性更适合借助新媒体的优势进行教学,若一味地维持传统的教育模式,将无法满足如今的教学需求和社会需求。部分教育者在传授知识与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会出现偏差,最终导致知识传授的失败。新媒体时代,学生的主题意识被唤醒,他们更加善于在课堂上抒发自己的情感和看法,高校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特点以及合理借助新媒体等一系列网络平台的优势,进而推进学风教育工作[4]。

(二)提高师生媒介素养,利用网络育人资源培养大学生优良学风

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中,年龄参差不齐,各个教师对新媒体的掌握情况不同,对知识的传授方式也不同,有些擅长于通过课本,将重点着眼于课本,以思修、马原为例,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教师直接将内容传授给学生,这种枯燥乏味式的传播模式,忽略了新时代学生思想活跃,喜欢接触新知识的人格特点,将不利于知识的传授,所以作为高校教育者,我们更应该提高运用多媒体的能力,学会借助多媒体的有利优势,准确把握学生的时代特点,结合书本,快速有效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准确把握网络的特有优势,树立各班良好的班风学风。

(三)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和媒体舆论监督,努力营造健康的校园学习氛围

当代大学生所具备的特征最显著的表现为思想上的跳跃、追求自由,不同于对书本知识的追求,他们还追求潮流,追求热点、追求时事政治。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于新媒体的过度使用无疑对我们高校教育者是一种挑战,面对无法准确判别真伪的网络信息,受骗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大,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容易被操纵,最终作出不计后果的举动,将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我们更应该注重校园网络媒体的监管,实时掌握学生网络发表的言论,将不良影响扼杀在萌芽状态,努力营造健康的校园学习氛围。

猜你喜欢

学风第二课堂大学生
01—02合刊
第二课堂
对党建促学风、学风固党建的辩证思考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高职院校大学生学风考风作风的建设
炊事员的几宗事
学风就是质量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