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分层管理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2021-01-02杨宇鹏
杨宇鹏
(佛山金万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佛山 528100)
一、新三板分层管理制度相关概述
自2006年中关村科技园非上市公司开展股份转让,标志着国内的新三板资本市场正式成立。在2017年,国家又推出了《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分层管理办法》,正式提出对挂牌公司实行分层管理模式。实际上,国家为了规范新三板市场的交易活动,出台了交易管理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但由于新三板挂牌条件相对较低,使得大量企业涌入市场,不仅扰乱了投资秩序,也给监管工作带来了挑战。现阶段,新三板市场分为基础层、创新层和精选层,并对进入不同层次的企业划分了相应的标准。分层管理的模式虽然改善了市场的流动性,但不同层次之间市场分化明显,企业运行差距较大。可以说,新三板分层管理制度利弊共存。
二、新三板分层管理模式对创新层企业的影响
1.改善了企业的股票流动价值
新三板的分层管理模式,有效改变了创新层企业的市场流动性和股利估值,在民营企业和小微型企业当中作用明显。实际上,实行分层管理模式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调节市场流动性。据调查显示,从股票流动性层面来说,分层管理模式对外资企业、房地产行业和金融行业的影响较少,其他实体企业,包括上述提到的民营企业、小微型企业等,其股票流动性和股票价值均有改变。这是由于在分层制度实施以前,新三板企业当中实体企业、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流动性不足问题相对严重,而政策实施以后其调整空间更大。
2.对股票增发现象无实质作用
在新三板分层管理实施以前,创新层企业就存在着股票增发的现象,尤其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大中型企业当中,股票增发现象更为明显。在分层管理模式实施以后,2016年上半年对于创新层企业股票增发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主要集中在实体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当中,对于房地产行业和金融行业等作用不显著,一些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股票增发困境,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由此证明,分层管理模式并不能从根本意义上改变新三板市场的股票增发现象,很多民营企业和小微型企业依旧处于融资困难阶段。
3.减少了企业违规行为
从证监会角度来说,新三板分层管理制度,实现了对资本市场的差异化监管,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开展差异化的管理和服务。既能够让企业自觉接受严格的监管,也能够为不同的企业提供规范的融资、并购和交易市场,规范了企业的交易行为,从而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成熟与发展。从投资者角度来说,新三板分层管理制度采用了一套相对标准的指标体系,将市场上的挂牌企业分成了不同层级,为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提供了更可靠的信息,投资人员也不再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用于信息采集层面;同时,分层管理制度要求新三板企业要遵循信息披露制度,在监管单位的要求下,通过网络平台公开部分信息[1]。避免了投资人员与投资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也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更加科学理性的投资分析,最大限度地保障投资者的权益,更好地规范投资市场。
三、新三板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研究
1.完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具体来说,新三板企业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设置,应当从盈利、偿债和发展这三个维度展开。
(1)盈利能力
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利润增长,企业具备发展前景和盈利能力,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因此,在财务绩效评价过程中,盈利能力是极为重要的一项评价指标。对于新三板企业来说,盈利能力的评估指标可以设置为基本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率和总资产收益率等。
(2)偿债能力
在企业经营与发展过程中,扩大投资规模的必要手段就是对外融资,通过一定比例的负债经营,可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但融资活动必然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资金负担,企业是否具备偿还债务与利息的能力,也是投资人员和债权人员比较关注的问题。为了避免企业盲目投资和过度融资,因债务比例过大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将偿债能力纳入财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内。通常情况下,对企业偿债能力的考核可以以资产负债率、资金流动比率和资金速动比率这三个指标为主。
(3)发展能力
发展能力实际上就是企业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的综合性指标,通过对企业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判断,反映企业资产管理运用效率,还要体现企业的资产周转率。资金流动性越高、偿债能力越强,则表现企业的发展能力越好。具体来说,新三板企业的发展能力评价内容应当包括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2.不断完善新三板市场
基于市场调查分析发现,在实施新三板分层管理制度以后,虽然大部分实体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但企业的财务绩效评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由于这一结果的产生与新三板分层制度的制定者和参与者具有直接联系,因此,下文分别从政府角度、企业角度和投资者角度分析提升企业财务绩效的相关策略。
(1)政府角度
从政府角度来说,政府在新三板分层制度当中发挥着服务作用。以经济效益为标准对新三板企业进行不同层级的划分,政府可以针对差异化的企业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满足企业在经营与发展过程中的资本需求。为了完善新三板市场,一方面,政府应当降低投资者进入市场的标准。依据国家股转系统发布的相关规定,投资人员在进入新三板市场开展投资活动时,必须要具备两年以上的证券投资经验,且名下的某一项投资交易项目的资产总值要超过500万人民币[2]。虽然设置这项政策的最初目的是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但这一标准使得投资门槛过高,新三板市场的资本流量被极大压缩。因此,政府应当在设置保护机制的同时,对投资者开展综合素质培养,用政策呼吁投资人员理性投资,既能够保证市场资本流入的充足性,也能够维护交易市场的秩序。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借鉴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分层管理制度,设置多元化的分层标准,将信息披露制度作为财务绩效考核的标准之一。在考核新三板企业营业收入、市场估值和净利润的基础上,以信息披露制度作为维护市场秩序的保障,增强企业的市场认可程度,也能够确保投资人员做出正确的判断。
(2)企业角度
从企业角度来说,新三板企业是分层制度的执行者和受益者,企业也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维护市场秩序。首先,企业应当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适应分层制度的灵活性特征。由于每一年新三板市场都会对企业层次进行重新分配,基础层的企业有可能会进入创新层和精英层。通过内部控制建设,可以加强企业的成本管控,提升投资利润率,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优势,以达到不同层次的准入门槛。其次,新三板企业应当严格遵循市场交易规定,与同行之间展开公平竞争。稳定的市场环境不仅能够给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也能够为政府监管工作奠定基础。只有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之中,新三板企业才能够享受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红利。最后,由于新三板市场上不同类型和资质的企业较多,企业的经营业务之间存在重叠和关联。通过建立合作关系不仅能够优化企业供应链运行速率,也能够通过合作研发、合作投资等手段实现优势互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3)投资者角度
从投资者角度来说,分层制度的标准设置为投资决策提供了更可靠的信息依据。在维护新三板市场秩序层面,投资者一方面可以提升自身的决策判断能力,在投资活动开展以前对投资对象进行全面的财务评估,包括企业经营方式、盈利能力发展、成长能力发展、风险偏好性等,选择满足自身需求的投资对象;同时,在投资过程中也应当避免盲目跟风。大规模资金流入同一区域,投资风险也会随之增大。一旦出现投资区域动荡现象,将会直接影响整个市场秩序,甚至给投资人员带来经济损失。因此,合理性的、分散性的投资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避免投资风险的主要方式[3]。另一方面,投资人员也要不断拓宽自身的投资视野,除了将投资目标放在创新层和精英层这两个维度,还可以投资一些具备发展潜力的基础层企业,在保证自身投资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市场资源合理配置。
四、结语
为了规范新三板市场的投资秩序,相关部门制定了新三板分层制度,这对于市场上的部分企业带来了积极影响,解决了企业的融资问题。但分层制度的使用也存在一定消极作用,无法改善企业股票增发的现象。因此,在深化分层制度改革的同时,应对新三板公司设置差异化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并从多个角度提出维护市场秩序的相关措施,以促进新三板市场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