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语言范式

2021-01-02甘明龙凡

区域治理 2021年49期
关键词:思政理论大学生

甘明,龙凡

1.凯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黔东南民族职业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一步错就会步步错,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观念逐渐培养和不断成熟的阶段。如何在这一重要阶段帮助和陪同大学生一路成长,并且引导大学生逐渐成长为党、国家和人民放心的接班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这看似只有三平方尺的阵地,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本文仅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教师语言表达能力进行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同行。笔者认为教学思政和思政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语言表达上,应该体现出“三感”,即意义感、设计感和参与感;“三力”,要彰显出故事力、交响力和激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换一种说法,就是在教学思政和思政教学的过程中,要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科学地、有说服力地、有针对性地解答大学生们关心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正因为你所讲授的内容是接地气的,并且关乎每一个正在成长的大学生即将要面对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或案例就发生在他们身边,并且对学生们未来发展有着引导或借鉴的作用。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要求教学思政、思政教学中要注重挖掘各种信息载体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教学方法方式中更多地运用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红色历史革命影片、红色历史文化革命教育基地、红色文化旧址等,实现思政教学和教学思政形成课上课下的、正式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其中,无疑高校思政课属于凸显性课程,是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民族情感、崇高理想的重要人生课堂,是培养新时代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四有”(大志、大德、大才和大任)人才的思想阵地。40年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也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这使得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充满自豪和自信,也更加有底气地上好每一堂思政课。不过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思政教学的主阵地,还是教学思政在具体传道解惑的过程中,都要注重教书育人,这是教师职业的性质所决定的。即使是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学也要注重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即注重教学思政环节。笔者记得有一位老师就说过,教书育人是每一个高校教师的责无旁贷的责任,所以应该强化责任意识,把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和理念贯彻到每一堂课程中去,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做好教学思政。其实他是一位理工科教师,在他的《民族数学的起源》学术报告之中,对侗民族的科学智慧进行了深入挖掘,让广大侗族大学生听后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获得了专业知识和思想境界的双重收获。

一、思政课语言的特点

语言作为人类与大自然灵长类动物的区别,是人类所特有的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的,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人类通过语言功能传播文明进步。语言作为一种媒介,是人类交流观点、思想、理论的重要载体。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客观改造世界,运用思维方式、价值判断、行为习惯等思想意识的活动都离不开语言的功能。而思政教学和教学思政也离不开语言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在讲解、诠释高校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我们简称为思修、毛中特、纲要、马哲和形式与政策课程使用的语言,要求表达要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才能打动学生。

二、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2]思政教学和教学思政就是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各种课堂形式,包括教育教学的“小课堂”和广阔天地的“大课堂”,用渊博的知识、扎实的理论功底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一代代青年大学生,通过中外比较、理论解读,用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解读诠释、引导青年大学生要增强“四个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青年大学生饱满的家国情怀、人文精神和扎实的专业知识。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六个方面。第一,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第二,要有饱满的家国情怀,深厚的民族情感。第三,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第四,努力做到博览群书,主动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有国际眼光、历史眼光,通过中外古今的典型案例,把基本道理讲透彻、讲明了。第五,要严于律己,表里如一。课堂上和课堂外要言行一致,要传播正能量弘扬正气。第六,要培养高尚的人格,要起到表率作用。作为大学教师要让大学生“亲其师,信其道。”[1]换句话来说,就是大学教师要用人格魅力感染大学生,进而用真理和扎实的理论去赢得学生的热爱,使自己成为大学生喜欢的教师。

三、“三感三力”:思政教学教师的语言表达

(一)思政教学教师语言表达的“三感”

所谓“意义感”是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性的学术素养能力的培养。即“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思政教学和教学思政过程中,要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并通过知识讲解来剖析价值观念。所谓“价值性”就是一种判断或取舍事物、观点、方法的思维方式;而“知识性”就是认识客观事物、事实是否具有科学性。中国共产党一贯主张价值性和科学性两者的统一。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为核心的价值观,强调实事求是。而西方学者主张价值中立,表面上正确但是实质是虚伪的。青年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追求真理。如果思政课教师不是空洞地理论说教,而是把对客观事物、客观世界、理论观点的取舍判断与对客观事物、客观事实是否科学两者有机统一,使青年学生获得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双重收获,那样思政课就一定会受广大青年学生的喜爱。当然必须要求思政课教师拥有渊博的知识,还需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

所谓“设计感”是指思政课教师的课程设计安排要巧妙,要引人入胜,要带有启发的作用,要吸引学生们的好奇心并驱使他们不断去探索,并且在教学课堂设计中,要凸显大学生的课堂参与的主动性。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逐渐以大学生产出为导向,培养启发大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且在教师的启发下解决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可能自发形成而是要通过外界的灌输。“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3]这就是“灌输论”的来源,长期以来,这样的认识已经根深蒂固,导致目前绝大多数教师采取“灌输论”方式教学。但是,思政教学和教学思政的教学活动中,必须通过设计问题启发学生,循循善诱引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通过这样润物无声、自然而然的方式来“灌输”,而不是采取填鸭式、硬灌式的灌输,这样,才能为学生真正所接受。

所谓“参与感”是指思政课教师要通过身临其境的、具体的、身边的,深入浅出地把一些基本理论、原则讲明了、讲透彻、讲清楚。即用浅显、通俗易懂或借古喻今、洋为中用的典型案例来阐明深奥的理论知识。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在教学思政和思政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运用科学理论培养人才,另一方面还要重视理论课的实践。这就是传统思维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小课堂”与社会实践、服务大众、认识社会的政治“大课堂”的有机结合。这些做法既充实了教材、课堂局限的内容,又丰富了教学方法,使深奥枯燥的理论教学接了地气,现场教学增强了感染力、亲和力,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二)思政教学教师语言表达的“三力”

所谓“故事力”是指思政课教师语言表达要富有张力,具体表现为要有人物、情节、有画面,让听众能够进入到其中,有身临其境之感。要像讲故事那样娓娓道来,抑扬顿挫,要有故事情节,有高潮、低潮,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换句话说,用讲故事的方式开展思政教学,可以将抽象逻辑化解为生动情节、片段,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思维,使长期以来思政教学课堂理论说教、沉闷的气氛变得活跃。通过讲好英雄模范人物和历史人物的名人轶事故事,增强教学思政和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4]。今天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国越来越发挥着不可不替代的作用,同时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以大国责任担当的态度,提出了合作、共享、发展的理念,逐渐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和认可。比如提倡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一带一路”、亚洲投资银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提出了一揽子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人民解读中国、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解读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梦想的最好注解,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主要素材。

所谓“交响力”是指思政课教师语言语速表达体现出抑扬顿挫、高低起伏,要像听交响乐那样,富有叙事性、描写性、抒情性、浪漫性等特点,赋予学生们想象的空间。通过这样的语言描述,使故事人物形象丰满,有血有肉,用鲜活的、生动的人物形象,再借助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传达人世间的真善美,鞭挞假丑恶,达到引人入胜、启人入道的最终目的,实现教师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因此,思政教学和教学思政的教学活动中,既要说学生们想听、愿听的,也要说思政课教师想讲的且必须讲的;先说学生们渴望了解的想知道的,后说思政课教师教学要说的且必须说的,以诚恳的和负责任的教学态度,促进师生达成共识,形成共鸣。

所谓“激情力”是指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表现要有精神气质和力度,要表现得铿锵有力。所以,思政教学和教学思政的课堂活动中,授课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饱满的家国情怀;深邃的思维;广博的知识结构;自律严己和人格端正。在教学中要使自己先“嗨”起来,只有讲出来的语言感动了自己,学生们才有感触。所以要当好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更应该理直气壮地表现出应有的精神气质和豪迈的革命激情,才能感染学生、带动学生。

四、结语

思政教学和教学思政的课堂语言是一门表达的艺术,是教师上好课的基本功之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伟大历程中,培养合格的一代又一代“四有”人才,思政课的重要作用不可替代,为此,教师是关键,所以提高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已迫在眉睫。

猜你喜欢

思政理论大学生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