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类高校基层党建文化承扬的思考与实践*

2021-01-02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陈凯峰

区域治理 2021年49期
关键词:师生文化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陈凯峰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是我国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根本任务。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思想和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对高校基层党建通过引领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立德树人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所以高校的基层党建必须要以育人的使命、创新的思维、发展的眼光审视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文化承扬是高校基层党建的重要课题

(一)文化承扬是主流思想意识的核心凝聚

思想意识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切实掌握思想意识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意识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党中央提出的“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辩证地看既是主流思想意识的内容,也是牢牢掌握思想意识领导权的有力武器。

中华民族弥久深厚的文化积淀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展示出中国人特有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更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2]

(二)文化承扬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

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3]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血脉,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主要参照系。文化往往主导着社会变革,回顾我们国家所走过的历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无不是党运用文化引领方向,凝聚力量,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改革和进步使社会主义事业阔步向前。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文化自信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5]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要素,始终贯穿和渗透于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全过程。[6]

(三)文化承扬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

“德器深厚,所就必大”。任何事业、学业的基础都要以自身的品德修炼为根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观与中华传统道德观,是涵养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核心内容。

立德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揭示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突出地位;揭示了道德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强调德性成长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7]

大学生未来的坚韧的职业操守必定是通过文化感召来凝集和养成而非专业技术本身。开放的社会时代催生了文化的多元,各种思想交相融合和冲突,必然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冲突,学生思想观念面临复杂的挑战。立德树人,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指导,加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导,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当代大学生在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上判断正确、立场正确、践行正确。

二、高校基层党建引领文化承扬的思考与实践

(一)引导师生标定共同的文化身份

科技无国界,人才有祖国。一个民族必须通过文化建立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个体也必然要通过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而明确自身的文化归宿。

澄怀抱朴是我们民族的文化风骨。中国历来真正的文化学者,文艺大师,科学巨匠们从来都透出儒雅亲和、不张扬炫已也不作傲慢腔势。相比时下,一些人流行话语中杂带英文单词,以显国际范儿;怪异语声、标新立异以显潮流范儿。这些追求明显特色而刻意孤立于大众的身份标定的行为是不足取的。高校师生的文化身份应是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时代的公民担当、广阔的国际视野,处处彰显既不刻意循古也不刻意追潮的时代气象。

目前,网络自媒体上涌现大量的以高档住宅、高档进口车辆,全身奢侈品牌来显示“生活档次”和“价格口位”的民众,这样的炫耀,的确说明生活的安定富足,但却鲁莽地丢落了自己的价值品位与文化身份。

(二)倡导师生塑造自身的文化尊严

教师的外在风采,应是文化气,长者风。这是一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高贵。学生的外在风采,应是青春气,蓬勃风。这是一种“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优雅。如此,才是大学校园应有的浓厚的“崇文尚教”的学派气息。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9]立足并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营养,涵养师生的核心价值观,共建强大的集体文化尊严。

(三)培育师生的文化自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文化自觉应是“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但时下有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渴求不高,文化底蕴不足,没有文化缺失的恐慌感。无知者无畏,表面上看是学校对文化承扬的任务模糊,责任忽视,缺少考量,实际上是存在教育评价的导向问题。

高校作为文化主阵地,教师以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自己,以先进的思想文化引导学生,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中推动自身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国高校教师的根本使命和社会责任。[10]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当代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等师生花时间、投精力共同学习、讨论、交流,使理论段落架构成清晰的逻辑结构表达,满足师生共同的文化渴求进而形成协同的文化自觉。

(四)打造合意性文化空间

(1)文化空间、空间文化的效能作用,不容忽视打造物理环境文化空间。当下许多高校基层院系因空间环境条件限制而缺少关于文化的空间布局,即便有也多被科研成果展示、课题论文等级展示、组织结构说明等所充斥,以展示本单位的“实力”“政绩”。这些成绩并非伟大,过度宣扬势必形成舍本逐末竞相追随。这是一个价值导向重要性的选择问题。作为院系基层党组织必须清醒,宣传与评价的价值取向。党建更应引领科学的评价方向,主导宣传空间,防止选择性失位。文化空间的设计打造要充分体现与区位性质关联,并符合审美,要使传统精髓与现代气息有机相融,且不产生视觉压迫。从而使其赋予群体认同的合意性。过分堆集张贴,不顾受众审美感受,既是对空间环境的破坏也会因造成视觉压迫而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2)打造数字网络文化空间。当下,网络和数字技术还在进行着几何裂变发展,并成为大众的日常“离不了、放不下”。这一空间的传播速度,信息体量,受众数量,是惊人的不受限。在这里舆论分歧所产生的认知偏离造成的影响更是惊人的不受控。融媒体时代,高校自然而然地处在前沿,对于网络空间的运用,网站、公众号、贴吧、微课堂、其它自媒体等高校在制作者、传播者、正知者的数量级和水准级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只须注重文化内容赋予和特定运用形成强势主流影响力和传播力,形成群体阵地意识,运用其传播,利用其抵御。

(五)坚定师生文化承扬意志

古语有云“动人以行,其应必速”。作为教师首先应当做到“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做到时时补给文化能量,时时填补文化知识缺口。终身学习,终生传道。“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荀子这句话是说,擅长谈论古代事情的人必定会用今天的事情作为验证,擅长谈论天道的人必定会用人事作为验证,要符合事实,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对于今天的高校提出了宏扬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要善于“借题发挥”,不突兀、不强填硬塞,润物无声。“名必有实,事必有功”,“事莫明于有效”皆是指必须以追求效果、实现目标为出发点展开行动。目前高校对学生培养更多地重视科技创新能力、专业知识转化应用能力,轻视了文化滋养浸润,忽视了恒久坚守,虽从不缺少文化承扬为内容和目的的主题活动,但扁平化的,碎片化的会议号召、文件宣读、节日横幅、倡议签名、展演比赛等形式,其效果并不理想,甚至产生“水过土干”的效应。这是文化活动开展的普遍痛弊,更有甚者,部分学生只做活动加分的到场者,连起码的观众都算不得。这样的活动实际上是对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损耗。必须防止文化承扬的美好意愿被组织者的松驰意志、形式应付所击毁。文化传道,贵在实效,贵在恒久。更要注意过分地追求形式的新颖和载体的多变,容易造成文化接承的碎片化。

(六)提升师生的文化审美认知

当下,丰富的媒介传播渠道,使得众多优秀的文化产品展示在公众视野中。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民间文艺、民间工艺等等。品鉴文化瑰宝,凝魂聚气,丰盈共识,得以精神和理性认知上升华。

相反,大学生精神与时间寄托缺失后的迷茫会被其它东西冲击和占领,从而引向偏离直至民族精神丧失,仅以目前大学校园里学生海报书写为例,表现出了大学生普遍书写能力令人堪忧,这不仅仅是审美的问题,而是缺少对中国汉字的敬重,任意着字迹的丑劣却不以为然。另外网络游戏占据了学生业余甚至是上课时间这更令教师烦忧甚至无助。我们有必要用文化品鉴活动在大学生精神寄托上与网络游戏抢时间,抢精力;更要以斗争的姿态用中华文化与西化思潮抢占学生思想认知的高点。

另外,除了审美,我们还要习惯审视。要以哲学思维,文化视角宣传、解读那些不易被理解的内容。例如,制度。大学生往往以个性自由抵触约束,要明白任何制度本身都具有其文化内涵和文化属性,而文化最终指向善良和美好。以理解的认同自觉来代替约束的被动遵守,会事半功倍。同样,做为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层面的制度理解亦可如此,十九届四中全会所开启的制度建设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行动,全部最终展示了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以解决当下问题着手,面向未来,其终极指向是要实现人民生活的美好。大学校园里的哲学思辨能力、文学水准等级、美学鉴赏能力、人文环境打造、文创产品开发、文体表演层次同样呈现着师生的文化审美水平,代表着共同的文化尊严。

三、结语

高校的发展要靠内涵和底蕴,如果社会贡献是一所大学的名片,那么校园文化就是这名片的底色,既呈现高校的外在气度,也表达着它的内在精神!我们更要以居安思危的意识,防止走向文化瑰宝失传与遗忘的险境,所以文化从来不能缺席。

猜你喜欢

师生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全民阅读 让师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谁远谁近?
师生互动4时机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