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青海湖旅游景点英译研究

2021-01-02詹榕榕

青海国土经略 2021年3期
关键词:青海湖译者译文

◆ 詹榕榕

(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 610101)

生态翻译学(Eco-transiatology)是一种用生态学途径来进行翻译研究的方式(an ecological approachto translation studies),也是一种应用生态学视角来进行翻译研究的路径( translation studies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生态翻译学”既涉及到“生态学”研究(Ecology)又涉及到了“翻译学”研究(Translatology),如此可知它是一项具有跨学科交叉研究性质的研究。是全人类将视野从聚焦外部发展到聚焦自身发展的转变;从经济文明建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转变;是工业文明发展到生态文明进步的转变。“‘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的,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翻译学’是研究翻译过程中的所拥有的规律和这一过程中所呈现出艺术的学科。”生态翻译学,作为翻译学中的一个部分,所涉翻译理论是对翻译实质、其原理与过程、其方法与标准等等一系列与翻译相关知识的理性认识,是对这一过程的高度抽象。从生物学中的自然选择理论到翻译学中的翻译选择论;从自然界的适者生存到道法自然、阴阳调和理论;从西方进化思想到东方道家理论,这些都是所提出的“翻译即适应与选择”这一论点的理论支撑。

简言之生态翻译学就是要构造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要将翻译实践与自然中类似的问题做相似性类比解释;将自然理论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部分应用于翻译实践当中;将翻译实践中适应与选择的部分带入到生态理论中去。进而实现微观、中观与宏观的和谐共生;形成从小到大、从部分到整体、从零散到系统这样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

1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研究青海湖旅游景点英译之必要

胡庚申教授在《新生态主义与新生态主义翻译观》中提到:“新生态主义翻译观廓清和明确了生态翻译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一是西方生态主义,二是东方生态智慧,三是翻译适应/选择理论。”新翻译理论的诞生不仅意味着中西方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互鉴交流,更意味着现今认识世界要善于用已有智慧找到全新视角。西方生态主义、东方道法自然、阴阳调和的生态观点同翻译理论相结合,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翻译能够怎样用新的方式来让不同地区的人们认识世界。随着祖国对外开放程度加深,旅游市场发展极速,长江黄河孕育的文明古国吸引着大量西方游客前来探寻。导游词英译在这一文化交流、文明交往的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旅游翻译不仅涉及双语语言转换,也连系着两种文化的交流融通。优质旅游译文是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之刚需,也肩负着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之使命。虽然目前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研究旅游英译的学者甚少,但生态翻译理论融合两种不同领域:既从生态中译者自然选择的角度、又看翻译中译文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的作用。因此,将生态翻译理论融合到旅游英译之中就显得尤为必要。此外,旅游文本无论形式如何,都属于应用型文本,强调时效性;这就意味着译文需要突出译文的实用性特征,“词要达意、句要通顺”,还不能丢了外宣意义,要用地道英语准确表达出源文本所承载的内容,也要让游客明白景点背后所蕴藏的信息。

重大的人文意义,辽阔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都让青海湖成为了青海省外宣名片中的闪光点。作为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杰出体现之一;生态翻译学在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研究中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切都让从这一视角研究青海湖景点英译成为了必然。

2 青海湖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及其英译现状

2.1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文明本身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主义所提到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要遵循其客观规律。“人与自然并非二元对立的,而应当是和谐共生的。事实上,生态文明是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社会和谐共处、人与人交流与共进行的。它提醒人们在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也应取得物质与精神成果,以期能够得到其相互关系之总和;事实上就是求得发展方式的生态化和思维方式的生态化。”

“生态文明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共生;这与生态翻译学理论中强调译者生态环境建设是紧密相关的,二者相互交融形成‘生态文明大翻译观’”。既然理论的发展是从宏观把控到微观实践的,便不难理解生态文明建设也是需要从宏观把控到微观实践的。

2.2 青海湖生态翻译现状及其现存问题

“当下,尽管国内外都对生态翻译的研究和发展有着自己的规划和发展前景的构想,但是生态翻译学的发展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局限性和缺点。从生态翻译学这一视角来系统认知这一学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如何有所作为思考略少,研究尚浅,行动较缓。”生态文明建设正在逐渐深入人心,然而从生态翻译学角度来帮助其深化及建设的可能性研究却并不常见;基于此,在对待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过程中,将其成果外译也成为了译员的首要任务之一,生态翻译学的应用就显得尤为必要。

生态文明建设不同于以往文明,它是超脱的,不受时间、空间、国别、社会和阶层影响的。那么生态文明建设在这一历史时期应当大有机会作为的。同时,翻译学独特的学科特性可以帮助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经验通过翻译这一途径传播至世界各国。为各国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一旦建成,这一系列实践经验就是中国财富,通过译者便可以成为解决世界生态问题的中国方案。

现阶段,青海湖相关翻译并无官方确定译本。这一方面意味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在更好地向外宣传方面会受限;另一方面无统一固定贴近译入语国家语言生态的译本,会大大减小外宣力度,也不利于“传播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这些在青海省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外宣时就会形成一个弊端,而这个弊端只能通过翻译来克服。本文中所搜集到的译本并非官方,有的是请译界专家改译,有的是请译界专家重译,并最后形成的文本,但是其成果外宣应当有官方版本。

2.3 三维转换指导下青海省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及其英译分析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旋律谱奏开来。随着青海省外宣力量的增大,近年来来青游客显著增多;不仅是国内游客,更吸引了广大外国友人来青海游玩。旅游业成为了青海省一张靓丽的名片,面向全国更面向世界。旅游商务类的公示语也以其简洁写实而著称;翻译之原则,在保证译文“信”的基础上极大程度的“雅”,导游词翻译也不例外。生态翻译学倡导“译者适应选择原则”,即译文的可接受度要高。同时生态翻译学理论还强调译者应该自身致力于对于源语言和目的语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三维转化,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者之间相互转化,既不独立存在也不相互割裂,三者缺一不可。每个类型文本都有不同的侧重方向,旅游文本属于外宣文本,更加侧重交际维。但生态翻译学指导下,虽各个维度都应该考虑,然译者无法将所有方面顾及,所以很难择出最优解,提供最佳译文。

2.3.1 语言维的转换

“语言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涉及对各个层面的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和转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向世人传递着其所属文化中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在语言维中,最应该注意的就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语法形式转换。要知悉两种语言之间的用法习惯,用法要地道,避免翻译过程中出现“中式英文”或“英式中文”。因为两种语言的差异性,在源语言与目的语之间无法做到双语一一对应这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但须知,旅游英语翻译的目的应是在保证景点文化内涵完整外宣的前提下适当调整语序,以期弥补中外语之间语言维方面的差异,做到外宣效果圆满。

例1:冬季,每年12月左右,当寒流到来的时候,青海湖便开始结冰,冰厚半公尺以上,冰期6个月,浩瀚碧蓝的湖水,冰封玉砌,银装素裹,似一面巨大的宝镜,太阳出来,熠熠闪光。(百度文库)

译 文:Around December every year, when the cold current comes,Qinghai Lake begins to freeze. The icefrozen period lasts for six months while the ice is more than half a meter thick. The vast blue lake water is covered with ice. It looks like a huge mirror,and when the sun arises, it glitters with sunshine.

例1原文开头便用两个定语来描写冬季的青海湖是什么模样。源语言乐于采用这种用法,这体现了汉语意合型语言的提点,并特别说明了特指。译成目标语时,直接言明月份即可。此外采用了四字成语“冰封玉砌”“银装素裹”来描写冬季青海湖之美,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是汉语的特点;这很考验译者的语言敏感度和语言功底。但是在翻译成目的语时,需知英语是形合型语言,若逐字译出恐会产生歧义,因此这里省略不译,只选择能够清晰表达原文意境的说法。词汇选择、语序调整和增译省译都是语言维中十分重要的部分,这也体现了译者的翻译功底。

例2:青海湖四面环山,它的东面是我们刚刚走过的日月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南面是逶迤绵延的青海南山,北面是壮丽的大通山,山水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百度文库)

译文:The lake is surrounded by four towering mountains: Mount Datong in the north, Mount Riyue in the East, Mount Nanshan in Qinghai province in the South and Mount Xiangpi in the West. The four mountains are all between 3600 and 5000 meters above sea level. The landscape blends with the waterscape, a beautiful painting stroll.

例2描写了青海湖四面环山的独特地理位置,旨在向游客介绍其独特的风貌和其地形特点。在翻译时也是注重将两种语言中的语言不同体现了出来。汉语语言会暗含一些意义。如在“东面是我们刚刚走过的日月山”这一句中,英语更倾向于将重点意义译出,所以在翻译时就省略了“我们刚刚走过”这几个字,这恰符合生态翻译学中语言维要相适应的要求。词汇的省略也是在旅游翻译中值得注意的点,同时,汉语好用宏伟的词语来描写事物,英语就更偏重实用,在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这也是基于两种语言的不同来决定的。

2.3.2 文化维的转换

“文化维的转换是指在源语言与目标语之间思维方式的转换和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与转换。”在处理文化维的问题时就要求译者对双语文化足够了解,需要具备一定的背景文化知识、辨别整合文本中拥有文化负载词的含义以及对所知信息的辨别整合能力。它涉及到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译者需要跳出两种文化的影响,将源语中所涉及文化的知识以目的语读者理解、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真正起到吸引游客,进而起到外宣作用。

例3: 青海湖古时候叫“西海”;藏语叫她“措温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语叫“库库诺尔”,即“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是属于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叫他“仙海”,从北魏时期才开始更名为“青海”。(百度文库)

译文:Qinghai Lake was called “west sea” in ancient times; “Cuo Wen Bo” in Tibet, meaning “blue lake”; “Kukunor” in Mongolian, namely “blue ocean”. As Qinghai Lake area belonged to Beihe nationality in early time, it was also called “Sea of Beiheqiang”. During the Han Dynasty(202BC-220AD), it had a name of “Fairy Sea”, and it was not renamed Qinghai until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356-534).

例3原文主要介绍了青海湖名字的由来及不同民族对其不同的称谓。中华民族历史绵延千年,青海省作为中国版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历史悠久。自古以来青海便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因此外宣时这一段历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目的语读者对中华民族朝代更迭并不熟悉,因此在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将源文本中出现的“汉代”和“北魏时期”译出并加以具体年份阐释,这也侧面证明了青海省历史悠久。同时,体现了旅游文本翻译中应当运用生态翻译学文化维转换。

2.3.3 交际维的转换

“交际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关注语言信息的转换、文化内涵的传递以及交际意图是否得以实现。”旅游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外宣效果。若达不到其应有的交际意图,译文就毫无意义可言了。为了达到交际维度,需要考虑语言维和交际维。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也需要关注文本再现、语言转换和文化交际需求等方面。

例4: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中国最美的湖——青海湖。如果您来到青海省,却不来青海湖走一趟,那可谓是人生之一大遗憾。(百度文库)

译 文:Hello, everyone! My name is XX. Just call me XX. Now, I’ll take you to the Qinghai Lake, a famous destination in Qinghai province. What a great pity! If you come to Qinghai Province without visit Qinghai Lake, it will became one of the most greatest regrets in your journey and your life journey.

在双语不同的语言用法习惯基础上,语言形式及用法不同,所使用的场合也就不尽相同。导游词是旅游翻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为了将源语环境中的信息传达到目的语使用者中;同时保障意义和所达到的效果不变。既是如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就无需字对字翻译,只需在保证交际效果的同时准确传达信息即可。例4更像是一个导语,旨在向游客介绍青海湖于青海省之重要,同时拉近与游客之间的距离。考虑到交际维因素,译文并未逐字逐句译出,也正是因此,这种翻译方式在旅游英语翻译中十分可取。

例5: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据测算,青海湖环湖一周长360多公里,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是著名的太湖(2425km2)的近两倍大。青海湖湖面海拔3260米,比两个东岳泰山(1545m)还高,是名副其实的高原湖泊。由于这里地势高,气候十分凉爽,即使是在盛夏,日平均气温也只有15℃左右,是理想的避暑消夏胜地。(百度文库)

译 文:Qinghai Lake is a salt water lake, and also the largest inland lake in China. Covering an area of 4456 km2, the Lake’s circumference is more than 360 km, almost twice the size of the famous Lake Taihu (an area of 2425 km2), according to the measurement. Qinghai Lake is an alpine lake with an altitude of 3260 meters, which is higher than the height of 2 Mount Taishan (1545m) combined. Due to the high terrain, the cool climate here, the average daily temperature is only around 15 ℃ even in midsummer, making Qinghai Lake an ideal summer resort.

例5原文中用到了数据和其他中国著名景点作比,体现青海湖之大、之高、之深。将其中这些词都表达出来、并将其现属地标清一方面可以一目了然;另一方面译者也考虑到目的语读者适应性。不仅仅就句式进行了调整,还对句与句之间的布局进行了重置。这都从其特有的角度体现出交际维在旅游翻译中的重要性。

3 结语

上述几个例子都体现了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指导下,译者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角度出发,以求译文更好地传递文化内涵、适应外宣目的、弘扬中华文化。翻译并不是简单的字对字翻译;也代表着改写和再创作,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根据所译文本这一大生态环境来进行选择。

旅游越来越成为当今人们认识世界和与之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跨文化交际离不开翻译,译者在翻译时又要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以求翻译目的和效益的最大化。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方式,与此同时,它更从侧面要求翻译用一种“生态”的方式来翻译文本以期其可以更像在语言生态中自生的、自我发展的。也正是因此,在做旅游翻译时也应该适当运用生态翻译学说,以期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

猜你喜欢

青海湖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那美丽的青海湖
轻轻松松聊汉语 青海湖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青海湖》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踏浪青海湖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