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学生写作的几点看法

2021-01-02任向东

课外语文 2021年4期
关键词:荷塘创作文章

任向东

(东营职业学院,山东 东营 257091)

关于学生写作的话题早已不是新鲜话题,历来论述颇多。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今天“老生常谈”,也来谈谈这个问题。有关写作的话题内容多、范围广,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此,仅就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写作是一件复杂的具有创造性的艰苦劳动

写作是在创造精神产品,它比一般产品的生产更具复杂性。人们把写作过程称为“创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活的原料经过创作者选择、加工、提炼,转化为艺术的产品,即由生活之花,酿成艺术之蜜。要实现这种转变,不仅需要丰富的生活素材,还必须充分发挥创作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创作“精神产品”不会一蹴而就,更不能轻易完成。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创作,是你一切精力的高度紧张的结果。这也是生活的智慧、技巧和艺术。”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红楼梦》蜚声海内外,历来脍炙人口,深受读者喜爱。为了创作,曹雪芹呕心沥血,在“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困境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遗憾的是“任午除夕(1763 年2 月12 日)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未能完成就溘然离世了!仅仅写完了八十回。《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张衡写作《二京赋》用了十年时间:“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赋》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写作过程之艰辛、用时之长可想而知!因此,认为写作可以不费气力、不费心血,是不符合写作规律的。任何一篇好的作品都是写作者苦心孤诣艰苦努力的结果。

二、要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文章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写文章就是对生活的观察、分析和表现。鲁迅先生说:“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茅盾先生也指出,学写作,技巧方面的问题固然不可不学,但尤其不能不下苦功夫的“是在观察力的养成”。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把“观察,观察,观察”写在实验室的墙壁上,作为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座右铭。宋代诗人道潜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五月仲夏临平山下水边美好的自然风光。“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写出了富于情趣,生活气息浓郁的好诗。一方面表现大自然景色如诗如画、充满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逍遥自在、豁然闲适的心态。《荷塘月色》大家都熟悉,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都很经典。“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我们赞叹朱自清笔法的高超,更赞叹朱自清细致入微的观察。作者按照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从上到下,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多姿多态的荷花,再写缕缕的荷香。通过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用恰当的比喻描绘它们的神韵。把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即使时断时续、转瞬即逝、不易察觉的“缕缕荷香”也没逃过作者的观察。运用通感修辞手法把它比作“仿佛远处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把“月下”荷塘的美景呈现在我们面前。同样,描写“月色”的文字也非常优美。“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月色,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但作者观察细致,并表现了出来。先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荷叶上的景色,用“泻”“浮”“洗”“笼”等动词,写出了迷人的梦境一般的幻境。运用静态动写,把画面写活了。正所谓“状难状之景,述难述之情”,极具艺术表现力。散文作家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是这样写成的,作者说:“我写《长江三日》就是记了三天的日记,但那三天三夜,我把全部生命都倾注于对长江的观察、探索、思考中。人家睡觉,我深夜起来观察。长江夜晚的美,很少有人写。……”(《创作积累》)。难怪俄罗斯作家契诃夫认为,观察是创作才能的首要因素,他要求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

三、要写真情实感

最打动人的是感情。文学作品也一样,只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法国狄德罗说过:“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也不可能打动人心。”德国作家歌德也这样认为:“没有感情也就没有真正的艺术。”当我们读到充满感情的文章或段落时,心灵也会受到很大的震动,产生强烈的共鸣。我们不妨看看《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小姑告别的对话情景:“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这几句对话,尽管刘兰芝一直在强掩悲痛,在焦母面前没有流过一滴泪,非常坚强。但当她看到小姑子时,内心的压抑、悲伤、委屈再也抑制不住,泪水瞬间迸发出来,“泪落连珠子”。刘兰芝为什么此时此刻难掩心中委屈?因为她从自己身上看到了同为女人的小姑子将来的结局!她很清楚,自己如此有教养、如此勤劳、如此孝顺、如此忍辱负重、如此委屈迁就仍落得被驱遣的下场,自然会想到小姑子将来的结局,怎能不令她痛断肝肠呢!短短的几句话,不经意间的表情、动作的变化,表现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作品的主题得到深化,对读者产生强烈的震撼和巨大的教育作用!再如,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这是一篇质朴感人的散文,是老舍先生为怀念已过世的母亲而作。“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一连四个“怕”字,把害怕失去母亲的恐惧心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其情之深之诚,令人动容。再:“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老舍先生对母亲的怀念、感激、内疚之情溢于言表。

四、关于主题

主题好比文章的“灵魂”“统帅”。正所谓“意者,一身之主也”。文章质量的高下、价值的大小,关键要看主题。材料、语言、结构、表达等要为主题服务。而主题的确定,则是个反复思考、反复认识、逐步提高的过程。结合家喻户晓的歌剧《白毛女》来说明。早在一九四〇年,在晋察冀边区河北西北部某地流传一个“白毛仙姑”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各种说法都有,其中夹杂着迷信、落后的东西。一九四四年传到延安后,引起文艺工作者的注意。大家展开讨论。有人认为故事离奇古怪、荒诞不经,没有意义,不值一写。有人认为,可以作为“破除迷信”的题材,针对当时人们愚昧迷信现象,宣传“无神论”。也有人建议把“破除迷信”和“反封建”结合起来。但是,经过了反复研究讨论后,创作者统一了认识。即:“一方面集中地表现了封建黑暗的旧中国和它统治下的农民的痛苦生活,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解放区)的光明,在这里的农民得到翻身。”经过改编、创作,剧本真实地表现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揭示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农民翻身解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在当时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巨大作用,创作获得极大成功,并成为我国第一部大型新歌剧。

五、关于材料的积累

写文章就像修建一座建筑物,要事先“备料”,对文学创作而言就是材料的积累。这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就学生而言,在校期间首先要重视语文的学习,不能“重理轻文”。不仅学习文章的思想内容,而且学习文章出色的写作技巧。在习作时要参考和借鉴。要关注时政,关注社会热点、焦点,紧跟时代脉搏。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可不能像书呆子一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有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才是我们创作的活水源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仅要学会“观察”,还要学会思考。凡事不能“熟视无睹”,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看主流、找规律。“思之不深,取之不固。”要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比如足够的认字量、足够的词语量、短语、句子、段落、篇章,修辞、逻辑,以及文章学知识、自然科学、哲学、历史等等。另外,一定要多练习,反复练习,熟能生巧,循序渐进,功到自然成。爱因斯坦小时候在手工课上制作“小板凳”的故事,对我们初学写作或许很有启发意义。最后,还要求创作者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认识水平,“站得高、看得远”,立足点要高,要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品高,学问深,下笔自然有书卷气”。

猜你喜欢

荷塘创作文章
小荷塘
热闹的荷塘
荷塘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一墙之隔》创作谈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荷塘三记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