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

2021-01-02王辛茹

课外语文 2021年33期
关键词:仔细观察草地角度

王辛茹

(同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上海 201615)

“举一反三阅读和习作的技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教材资源本身的内容丰富性为教学的成功实施和有序开展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教材,是习作教学的后花园,利用好教材,可以对习作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怎样挖掘教材资源,进而在写作中运用,值得深入研究。教师要重视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并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互提升。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一个特殊单元——习作单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作要求是“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围绕“留心观察”这一主题,本单元编排了《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两篇精读课文和《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两篇习作例文。4篇课文内容贴近儿童,以日常生活中的动物、植物和场景为描写对象,表现周围世界的五彩缤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这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揣摩课文的题目、开头结尾、语言、结构等,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融入写作指导,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下文,笔者将结合教材内容,谈谈自己在教学本单元时如何渗透习作方法,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完成本单元的习作。

一、明确观察要求

本单元的习作主题是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将最近观察时印象最深刻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写下来。写完后,把你认为写得好的部分读给小组同学听,展示你的观察所得。交流习作之后,试着用一句话说说最近观察的感受,和同学分享心得。如观察时要细致一些,不仅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可以用手摸,用鼻子闻,有时还可以尝一尝。观察时要注意事物的变化。

习作教学时首先明确以下3个问题:(1)这次写作写什么?(2)写作范围描写事物或场景;写作内容选取最近观察时印象深刻的,最有话说的,最为熟悉的。(3)写出一个事物或一处场景,重在“一”。

二、选取习作素材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很多学生整天在家中面对着电子产品,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缺少生活经验,缺少对生活的审美体验,很少关注身边发生的趣事。说到写作文,学生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面对眼前的题目。从一二年级的看图写话,过渡到了三年级只有一个题目,或者说一段描述性的话语,学生都感觉到无从下手,不知道该写些什么。而教材是最贴近学生实际的习作范本,大浪淘沙独取这一篇,学生成天与黄金相伴,却不懂得拾取,确实令人惋惜。鲁迅先生说过:“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选择材料是写作的前提。首先来聊一聊如何借助教材,进行选题。

刚拿到作文题目,学生往往不知所措,大千世界,花花万物,而学生真正仔细观察的又有多少呢。这时,教材上出现的四幅图片能够成为选择主题的第一帮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习作篇目中出现了三幅图片,看似平淡无奇,却都是身边的事物。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带领学生重新审视自己平时最熟悉的,却又被忽略的美景。这里以第二幅图片为例:

图片二:图片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早晨叔叔阿姨都匆匆忙忙去上班,小朋友背着书包去上学,环卫叔叔在清扫街道,书报亭奶奶正在整理书摊。现在很多孩子都是家长车接车送,上学时路上的场景往往被人所忽视,回想起我们上学时大家一起背着书包,成群结队穿过大街小巷,听着沿街商贩的吆喝声,伴着小伙伴的欢声笑语,一起上学的经历,真是十分有趣,而现在的孩子往往缺少这样的情感体验。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观察自己常常走的小街道,每个时间段有什么不一样,积累习作素材。

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写作时并不是没有素材,而是不知道这些习以为常的都可以成为素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清楚地知道观察要求,有目的地观察生活对象,挑选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处场景或一个事物进行仔细观察,积累习作素材。

三、渗透观察方法

选定好主题,学生头疼的另一个问题,便是如何将文章写得充实、有趣、可读性强。语文教材上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名篇。这些文章内容充实,语言生动优美,可谓是文质兼美,可以很好地学习和借鉴的范例。本册第五单元在教学上与其他单元不同,精读课文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以及留心观察的角度;“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引导学生梳理课文,总结留心观察的好处。在此基础上,借助“初试身手”提供的样例,了解可以调动多感官进行观察,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出自己的观察所得;两篇习作例文,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借助旁批和课后题自主学习两篇例文,了解作者丰富观察的结果,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一)观察角度

本单元要求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不少学生在确定观察对象后,却不知从哪个角度进行观察。而通过研读教材发现,在文本中,已经为观察提供了一个方向。

在教学《搭船的鸟》第一至二自然段时,教师从书后练习题“读课文,想想作者对哪些事物做了细致观察,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入手,着重分析作者是如何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

例1:师:此时“船夫披着蓑衣在船后用力地摇着橹”,我们坐在船舱里是怎么知道船夫在“用力”的呢?

橹这种划船工具,学生在平时并不常见,教师在教学时,借助PPT出示桨、篙、橹三种工具,首先让学生对比猜测哪一位船夫手里拿的是橹。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发现三种工具中又粗又重的便是橹,难怪船夫要“用力地摇”。这就是作者在用心“感受”呀,随机板书,积累观察角度。

例2:师: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啊?(雨很大)你从哪里知道雨很大?

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圈画出关键词语“打”和“沙啦沙啦”。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和母亲虽然坐在船舱里,但他们通过仔细“听”,用心“感受”到了雨的大,随机板书,积累观察角度。

例3:师:后来雨停了,作者又观察到什么呢?请你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说一说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作者观察到一只彩色的小鸟,非常美丽。

师:你从哪里看出作者对这只小鸟观察得很仔细,写出了它的美丽呢?

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对小鸟仔细观察是从视觉角度入手,是作者用眼睛“看”到的,教师随机板书,积累观察角度。

《搭船的鸟》的作者从视觉、听觉和感觉入手,对翠鸟、船以及雨做了细致观察。课堂上,为了巩固这些观察角度,积累习作素材,笔者还设计了这样一道说话训练:

1.选一选: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小动物,仔细观察。

2.写一写:借助下面的句式,把小动物的特点写清楚。

______多么____________啊!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媒体提供小动物不同姿态的组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进行描述,仔细观察交流后再落到笔上一气呵成。通过当堂尝试观察,试说、试写,延伸到课外,借助图片、句式,既规范又开放式的表达,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习惯,为单元习作积累素材。

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作者从外形、颜色和味道三个方面对杨梅进行了仔细观察,抓住了杨梅的特点。在填写特点时,又可以发现,在描写杨梅外形时首先从视觉角度写了杨梅的大小,从触觉角度,用手去摸、用舌头去舔,写了杨梅的刺;作者描写颜色时是从视觉角度出发;描写味道时则是从味觉角度出发。观察角度清晰,调动多种感官去仔细观察事物。学生非常容易学习,为习作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在很多时候观察事物时,我们就可以用上观察五法宝:眼看、手摸、嘴尝、耳听、鼻闻。从这五个角度出发就可以将事物写具体。

(二)厘清观察顺序

写文章犹如建造房屋,万丈高楼平地起,挥毫之前必须有一个合理顺序,才能一蹴而就。教材中的写作顺序,学生在习作时都可以借鉴。

在教学《金色的草地》第三自然段时,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体会作者在经过长时间的仔细观察才能有这样的发现,结合书后练习题,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草地的变化。学生边读边圈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找一找每个时间点草地的变化,将草地颜色变化填入空白处,再让学生按照顺序连起来说一说。学生在圈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时,就明显看出在描写草地变化时,作者是以时间顺序展开的:早上,草地是绿色的;中午,草地是金色的;傍晚,草地是绿色的。相机板书总结时间顺序。回到在习作素材选择时,图片上出现了街道、树木,便可以从时间顺序入手,观察街道早晚的不同,树木四季的变化。

其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思考,如果你面前也有一片开满花的草地,你会观察到什么?想一想自己的观察与作者的观察有什么不同,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作者不仅对草地进行了仔细观察,而且学生不同时间段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进一步厘清观察顺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耐心。

四、结语

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与文本往往是脱节的,讲课只是讲课,作文只是作文,两者之间少有关联。统编版教材在编排时,则有意识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设立习作单元,加强文本教学与习作的关联性。“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行文思路,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方法引导,从中积累习作素材,学习写作技巧,在教材文本和习作训练之间搭建一个沟通渗透的平台,互相学习,加强教材对学生习作的指导作用,培养习作能力。相信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能仔细研读教材,更能够提升习作能力。

观察五法宝,一个不能少。

材料如何排,心中要有序。

感受与心理,想象不可少。

大胆说与写,定能写得好。

猜你喜欢

仔细观察草地角度
神奇的角度
找不同
仔细观察 化难为易
草地上的事
仔细观察 认真判断
Laughing song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