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企业税务管理及筹划策略探究
2021-01-02张仙娟
张仙娟
(浙江鑫垚工贸有限公司,浙江 金华 321000)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从2016年5月1日起,我国全面落实“营改增”政策,原本征收的营业税退出历史的舞台,企业的服务、产品等增加值全部按照增值税相关规定进行征收。与以往相比,“营改增”解决了重复征税的问题,同时完善了增值税进项抵扣链条,有利于企业税负的降低。据不完全统计,实施“营改增”后,绝大部分企业的税负都有所下降,但具体节税效益还要看各企业税务筹划的水准。
一、“营改增”对工业企业经营带来的影响
工业企业在当前的经营管理中,也享受着国家减税降费的红利。从国家大力推进税制改革的动机来看,实施“营改增”后,工业企业为尽可能多地利用税收政策、扩大可节税空间,其经营模式不断优化,更加符合市场发展需求。比如,工业企业一般有多个生产或服务环节,涉及多项业务,在经营中由于资源有限,业务必然也有主副之分,可能各自对应的税种、税率等都有所不同,而以往按照营业税征税原则,若将企业的主副业分开,则企业前后的税款抵扣链条就会中断,抵扣不够充分,且出现重复征税的问题,企业应纳税额增加。而在“营改增”后,增值税以生产或服务的增值额为计税依据,工业企业可以按照需求将主副业务分离,此时增值税抵扣链条并不会被中断,企业也能更好地调整业务结构。从新税收优惠政策来看,新兴产业、技术研发等方面享受的优惠更多,工业企业自然也逐渐推进技术创新。但“营改增”后,由于税制环境的大变样,工业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也面临税负增加、不合规等风险。具体来讲,工业企业的成本一般包括原材料、设备、劳务成本、管理费用等,根据增值税相关税法,企业要想构建增值税抵扣链条,则需要取得专门的增值税发票。而在实践经营中,原材料采购中难以取得发票的问题较为常见,抵扣率不高,且工业企业采购的多数设备,其摊销时间较长,整体上增加了工业企业额外的经营成本,给企业带来多缴税的税务风险。此外,由于“营改增”落实时间还较短,工业企业在税务筹划时难免存在老思路、旧模式,主观或非主观上违反了“营改增”后相关税法要求,未缴足税额,从而面临补缴税、缴纳滞纳金以及刑事处罚的税务法律风险。
二、工业企业税务筹划思路分析
“营改增”后,企业常用税务筹划的手段包括节税、避税以及税负转嫁三种。对于工业企业而言,其基本的税务筹划思路和方法分为三种:第一,利用企业业务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享受减税、免税等优惠。第二,合理组织企业形式,如合理设立子公司、分公司、一人独资企业等,合法规避部分税种的征收。比如,最常见的利用一人独资企业来进行投资,利用“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间,股息、红利免征所得税”政策,规避分红时要缴纳的所得税。第三,税负转嫁。利用产品服务流转,将企业承担的税负转嫁给上游或下游企业,从而实现自身税负降低的目的。从更为细化的角度来看,工业企业可用的税务筹划思路又分为以下几种:
1.不予征收税收筹划
国家针对各行业的服务、经营等都规定了所需缴纳的税种,并要求按规定缴纳税额。但针对一些特殊的经营,国家税法法律、政策有一些特殊规定,可以免征税。工业企业可以考虑经营不予征收的业务、投资、理财等活动方案。
2.减免税
减免税主要是指利用国家现阶段发布的税收法律、税收政策等,享受政策带来的减税优惠,或者免税优惠,企业可以通过调整业务、组织形式等,使其符合国家规定的可以享受减免税优惠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等,从而达到降低企业税负的目的。
3.税率差异
首先,在“营改增”新政策下,不同行业享有不同的增值税税率。工业企业混合业务经营时,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经营实际等,选择较低税率的业务活动。其次,企业间税率的差异还主要通过企业纳税人身份显示,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税点要高于小规模纳税人,而且一旦选择一般纳税人,则不可以调整为小规模纳税人。在整体经营生命周期中,工业企业前期发展时可以选择小规模纳税人,后面根据发展再进行调整。或者在分离业务时,合理选择分公司/子公司纳税人身份,以便更好地享受税率差异带来的优惠。
4.分割
多数工业企业经营范围较广,业务复杂,涉及多个领域,而不同业务,其所享受的税收优惠、税率等都有所不同。工业企业可以根据税法、税收政策等,将自身经营活动进行合理分割,使得不同税负、税种的计税依据相分离,或者分解为不同纳税人、纳税对象,防止税率的爬升,加大不同计税依据扣除的额度,从而实现更多的节税效果。
5.递延纳税时间
从收支角度而言,交税意味着企业一笔资金的支出,这笔支出在企业手里的时间越长,所带来的收益越高。所以,如果工业企业可以在合理合法的基础上,延后缴纳当期税额,则企业可以获得延后时间内,这笔应纳税额带来的时间价值。
在实际税务筹划中,工业企业可以结合实际,应用以上一个或多个方法来进行筹划,最大化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获得最大化的节税收益。但在税务筹划中,由于企业筹划时存在主观判断的影响,而且企业和税务机关间对同一政策的理解可能有所差异,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税务风险,或者企业自身对税收政策应用达不到最大化等。因此,税收企业在掌握税务筹划思路的基础上,还应不断提升自身税务管理水平。
三、加强工业企业税务管理的策略
1.培养税务风险管理意识
缺乏税务风险意识是企业内部各级人员不主动参与税务管理、配合税务工作的重要因素。企业的各业务部门和各职能部门中,多数没有认识到其在税务筹划中的工作责任,片面地将税务筹划等同于财务工作,由财务部门负责即可,自己只需要关注部门绩效、个人绩效的达标就行,这种不正确的思想认知,导致企业税务管理优化工作迟迟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所以,工业企业应强化各级人员对税务风险的重视,培养人员税务风险意识,提高各部门人员对税务管理、筹划相关知识的了解,明确认识到税务筹划是一项全员参与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应主动配合税务工作的开展,严格遵循相关制度规章,并主动规避税务风险因素,避免人为导致的税务筹划失败风险。
2.加强票证管理,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营改增”后,企业收支中的各项票据是企业抵扣链条发挥作用的基础,但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票据取得不合理、取得时间随意、管理不当等情况,影响了实际抵扣额度。为此,工业企业首先应围绕票证管理,优化和完善票证管理制度,针对企业各业务中费用支出情况,编制各类票证取得时间、取得格式等手册,便于业务人员配合税务工作。其次,应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对企业现有内部控制制度的梳理,结合实际问题,补充、优化以及细化内部控制制度,更好地规范企业涉税业务活动的开展。
3.全面解读政策,及时与税务机关做好沟通
税收优惠政策是企业纳税筹划的主要依据,工业企业要想提高税务管理水平,还应从基础入手。首先,企业要组织企业财务人员或税务人员学习税法法律、税收优惠政策等,全面解读政策内容,从中筛选出适合企业应用的优惠政策,选择合理的纳税筹划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纳税筹划方案,保证前期筹划的科学性。从这一过程来看,企业财务人员的能力水平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企业实际税筹效率。为此,工业企业还要同步推进财务人员转型,组织人员学习专业财税知识,提高人员分析、管理方面的能力,促使企业财务人员从基础核算转向管理,参与企业决策经营,在重大事项、大型交易等活动中,从税务、财务的角度提出建议,确保企业最终决策方针在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能够实现最大的投入产出比,并能最大化地规避风险。其次,由于新经济活动的管理办法通常都不够明晰,而且现行税法中在政策适用范围、对象上也存在一些模糊界定,而税务机关享有自由裁量权,对涉税事项进行自主判定等因素,税务机关人员也会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人员能力、认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不同税务机关间、税务机关和企业间针对同一涉税事项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企业所制定的税务筹划可能符合部分税务机关的要求,但也可能被部分税务机关认定为不合规,要求进行纳税调整。所以,工业企业在实际工作中,还应注重和税务机关的沟通,就相关政策、涉税事项判定等提前进行了解。有条件时,还可以邀请税务机关人员来公司开展讲座,解答企业税务筹划中的疑惑,提高企业税务筹划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4.推进税务管理信息化
“营改增”后,不断变动的税收优惠政策、严格的税务核查程序等,加重了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量,而企业又要求税务筹划效率,推进税务管理信息化则显得越发重要。工业企业一方面应引入先进的税务管理系统,梳理税务管理流程、程序等,将简单却重复的工作流程化、信息化,借助信息手段来处理数据,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工业企业还需加大业财一体化建设,并将税务管理系统和业务系统、ERP系统等相链接,实现企业业务数据、财务数据等实时共享,便于企业财务人员实时追踪涉税业务数据,了解税务管理情况,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及时督促改进,为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保障。
四、结语
在当前的税制环境下,工业企业可以享受诸多的税收优惠政策,获得更大的节税收益。但是,前提是要企业能够选择适宜的纳税筹划方法,有明确的纳税筹划思路,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税务筹划方案。同时,企业还要关注税务风险的变动,从政策学习、信息化管理等多个角度提高企业税务管理水平,从而实现对税务风险的有效控制,帮助企业获得预期的节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