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序渐进教学原则在高职统计学基础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21-01-02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原则高职指标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兴义 562400)

0 引言

在世界教学发展史上,古今中外教育家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和实用的教学原则。在中国,早在公元前6世纪,孔子就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思想。到了近代,主流教育家们提出了教学原则的概念,并制定了一系列教学原则。比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37条教学原则,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总结了33条“教学规律”与“教学规则”等。随着教学实践和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科学的发展和相互交叉影响,特别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教学原则得到了科学系统的论证和发展,其内涵更加丰富,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更为深入广泛的贯彻和运用。

1 循序渐进教学原则及要求

一般地,教学原则是依据教学过程规律以及教学目而制定的,用以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学生的学。教学原则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通常,教学活动越符合教学原则,教学活动就越容易成功;反之,教学活动就越有可能失败。

1.1 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教学原则和循序渐进教学原则作了详细的论证和描述,明确提出教师应主动激发学生的求学欲望,用温和的循循善诱的方法、仁慈的情操与言语吸引学生。可见,循序渐进教学原则,是指导教学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确保实现教学目标,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科学准则,我们应当加以坚持并科学运用。

1.2 运用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

循序渐进教学原则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来安排组织实施教学,使学生实现由浅入深地、渐进地、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前后联系、连贯思考、拓展思路,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掌握和运用好循序渐进教学原则一般应遵循以下几点要求:一是结合学生对象,以适当的话题或案例引入问题;二是按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组织教学;三是在教学中牢牢抓住主线,解决重点难点;四是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教学安排;五是注重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和最后的归纳总结。

2 循序渐进教学原则在高职统计学基础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统计学基础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由于其大量的定量分析的特点,以及高职学生对象结构复杂(有高中、中专毕业生,近年来还增加了扩招的退伍军人、新型职业农民、下岗工人和企业在职人员等)、数学基础和分析理解能力与同是大学层次的本科生相比普遍较差等客观情况,教学中常常出现学生学起来困难、老师教起来也困难,教学效果不理想、师生都不太满意的情况。高职是不同于普通大学的特殊类别,其人才培养定位是理论基本够用重在实操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在统计学基础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更要注重结合学生对象特点、教学内容目标任务等实际,坚持和贯彻科学的教学原则,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下面,本人就以统计学基础的“标志变异指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运用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组织实施教学以实现最佳的学习和教学效果。

2.1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处理不好就会使学生把握不住学习目标任务、前后无法联系贯通、思路不清迷失方向。在统计学基础的章节内容安排上,“标志变异指标”在“平均指标”之后。平均指标与标志变异指标类别不同,但同属一个指标体系,在分析总体标志分布情况时分别从“集中”和“离散”两个不同角度去揭示问题。所以,为了让学生在进入新课前搞清知识点的前后逻辑、明确目标任务,就要注意先以适当的案例启发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去审视分析问题,使学生牢牢把握住这两类指标揭示总体特征的视角差异性和指标作用的异向互补性这一核心问题,从而实现对新的教学任务的完美铺垫、教学目的任务的自然过渡和教学过程的顺畅切入。

2.2 厘清指标内在联系

在统计学基础中,标志变异指标一般包括全距、平均差、均方差、标准差和标志变异系数。在教材体系上,体现了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安排。但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只是简单地按照这些指标的先后顺序孤立地讲解,就容易导致学生学习之后在面对具体问题时根本无法正确判断和选择运用这些指标,达不到教学目标和效果。所以,在讲解这些指标前,必须开门见山地让学生明白这些指标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即任何一个标志变异指标,其作用都是用以说明总体标志的变异或离散程度的,之所以有以上不同指标,是由于在实践中,人们出于计算的繁简选择、对指标揭示问题的精准或优劣性的不同要求以及在对比平均数不相等或性质不同的总体的平均数的代表高低的需要等而采取了不同的计算方式出现的结果。它们的理论基础和本质是一致的,但是计算方式、指标优劣、应用条件有所不同。这就好比一个人到了陌生地方,先让他看地图导航。有了这个过渡,学生就容易形成知识体系的总体认识,清楚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与衔接。厘清了这个问题,再循序渐进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会提高。

2.3 由浅入深注重连贯

如上所述,全距、平均差、均方差、标准差和标志变异系数这几个指标在教材的安排上已经做到了由简到繁、由浅入深。但是在讲解过程中,还要注意坚持问题导向和知识的前后连贯。一般地,最好以同一个案例依次讲解以上指标,让学生在同一案例中逐个学习领会并掌握各指标的计算分析,真切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变化,理解不同指标在计算处理上变化的内在逻辑和指标的连贯关系,能够在应用中作正确选择。最后要明确告诉学生,在实例中这些指标只需结合问题实际恰当地选择其一即可。通过循序渐进的教与学,高效完成教学任务,高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2.4 抓住主线解决疑难

通常,学生或多或少会在指标的选择和分析上有疑难。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厘清思路和内容主线,在循序渐进由简到繁讲解各指标的过程中,牢牢抓住标志变异指标是说明总体标志变异或离散程度的、其作用是用以分析总体平均数代表性高低的这一核心和主线。让学生牢牢记住全距、平均差、均方差、标准差它们的区别在于指标计算的繁简和反映问题的优劣,在总体平均数的性质和水平相同的条件下,根据实际选择其一即可;仅当需要分析性质或水平不同的不同总体的平均数的代表性时,才需要进一步计算标志变异系数来对平均数代表性高低进行比较。从而从根本上及时扫清学生学习上的障碍。

2.5 系统总结巩固效果

完整的课堂教学,少不了课堂练习与辅导和最后的归纳总结。具有针对性的由易到难的课堂练习和辅导,能使学生及时纠正理解上的偏差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巩固学习效果、树立自信、激发学习动力的目的;和系统性的归纳总结,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再次理清思路、回顾重点难点、检查知识和能力掌握情况。课堂总结环节对于教学相长,大有裨益,不可忽视。一般可以通过一个综合案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将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点置于其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完成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巩固。

3 提高高职院校数学统计学教学质量策略分析

3.1 引入多样化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师也要积极、灵活引进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数学统计学课程的兴趣。例如,采用微课的模式进行辅助教学,并在微课的设计中融入更多实践性的内容,跳出书本的性质,让数学课堂的教学能够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基础能力。此外,教师也应该积极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设备,将实用性价值高的统计学知识展示出来,将枯燥的统计学知识变得生动多彩。

3.2 采用分层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打破传统高职院校大班教学的弊端,帮助教师更好的定位不同学生的学习难处,提供针对性的辅导。首先,教师根据学生在最近几次统计学考试、统计学课程中的表现,以及其他老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将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类。其次,针对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教师要给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方案,例如,针对A层次的优秀学生,不仅要掌握书本的知识,也要尽可能的利用课余的时间掌握 EXCEL,SPSS等电脑软件在统计学中的应用,提高运用、计算能力;针对B层次的学生,则只要求掌握书本内容,保证考勤、作业以及考试分数;对于C层次的学生,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的短板问题,将统计学分为排列组合、抽样分布、假设理论等几大块,进行分别的讲解,保证学生的基本功底。最后,在应用分层教学模式时,应该充分与学生进行交流,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分层结果。

3.3 引导学生课堂讨论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能够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一方面,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创造沟通情景,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概率统计应用题,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再推选一人进行汇报,最后公布正确的解题思路与注重点。当学生的解题思路或习题答案不正确时,教师不应当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所在,而是通过引导的形式找到问题所在。另一方面,教师应当转变传统教学霸权教学的习惯,即使学生提出了错误的观点,也应该尊重学生的理解,借助道具、案例进行点拨,鼓励学生继续思考。

4 结语

总之,在统计学基础的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正确灵活地选择和贯彻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原则,并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猜你喜欢

原则高职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最新引用指标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Double图的Kirchhoff指标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