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专—本—硕”衔接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21-01-02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专科应用型职业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山东·潍坊 26106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与终身学习对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目前,中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2019年高职(专科)在校生数超过1280万人,为他们提供怎样的多样化继续研学机会,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1 研究背景

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之后,中国抓住经济全球化发展机遇,积极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建立了配套齐全、链条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造就了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然而,中国产业链、供应链总体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尤其受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高精尖人才、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传统产业人才技能提升和转岗压力较大。职业教育作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合理配置人才结构的重要依托,理应承担起提升人才培养层次、提高人才培养规格的重任。

另一方面,促进职业教育多层次衔接贯通,培育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契合国家政策导向,是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对从业者技能综合性和复杂性的要求不断提高,职业教育需要讲授的知识和技术越来越深。职业教育理应跟紧时代步伐,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层次,尽可能地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加深入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教学内容,而这种客观要求必然需要发展多层次的职业教育。纵观世界工业化国家和地区20世纪中后期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发现,以本科层次为核心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提供了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支撑,推动和引领了产业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 研究现状

纵观国际职业教育体系,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起步早、发展快,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完成了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沟通和融合,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应用型专—本—硕教育衔接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法国、德国、瑞士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

美国的社区学院主要承担该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其高职层次的职业教育与本硕教育之间的衔接主要通过课程对接、学分互认的机制实现。美国各州的社区学院都与本科院校之间建立了完善的课程衔接、学分互认机制,学生在通过社区学院两年的学习后,可以凭借所获取的学分转到承认该学分的本科院校继续学习,最终获取学士和硕士学位。澳大利亚建立和采用全国统一的资格认证框架,通过实施严格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构建了高职专科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之间的衔接网络,利用证书体系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整合衔接。新加坡构建起开放的“立交桥”式的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贯通,其高职专科和应用型本、硕衔接的主要途径,一是高职专科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之间实行学分互认;二是学历文凭与技术证书相融通;三是设立形式多样的招生考试,中高职学生可以通过升学考试进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法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优秀专科毕业生可以继续攻读科技硕士学位。德国创建了新型“双元制”大学,完善了终身职教体系,保证社会成员能够普遍、持续接受和更新技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瑞士职业教育以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人的终身发展为宗旨,建立以职业资格认证和学历教育为连接点的四通八达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了科技创新、技术进步、素质提高和生产发展的良性循环。

中国台湾的高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并行通路。技职教育有着从国民中学、高级职校、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到研究所硕博士班的完整体系,学制间注重纵向衔接与横向的弹性转轨,且与回流教育管道相互畅通。

我国中职和高职办学实践起步较早,学界关于中、高职衔接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而对高职、应用型本科与专业硕士之间沟通衔接的关注较少,大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有关研究认为,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各个层次目标界定不明确、层次间衔接不畅、各层次人才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不能满足学习者继续学习深造的需求等。例如,虽然明确了课程衔接是关键,但对如何做好课程衔接的研究不够系统深入,没有对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做出整体构建,没有在统一的职业资格框架下对高职专科和职业本科教育进行层次定位,使得关于人才培养目标衔接、学制衔接、课程体系衔接、教学内容衔接等方面的研究缺乏内在联系,没有整体的一致性,也没有系统地研究高职专科与职业本科教育衔接的质量保障问题。但毋庸置疑,主流观点普遍认为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硕教育的衔接贯通势在必行,应尽快形成中、高、本、专业学位研究生有效衔接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

3 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已超过普通高等教育,稳居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然而,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呈现出高层次、多样化特点,许多技术含量和层次比较高岗位,只是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出的技术人才已很难胜任,加之职业教育的“天花板”现象,高职毕业生进入本科层次教育的通道不仅少而且窄,限制了高职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贡献度。而作为解决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供求矛盾对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因缺乏同质的优秀生源以及长期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定势作用,其“专业性(职业性)”成色不足,不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概括而言,我们尚未完全解决职业教育是终结性教育、低层次教育、低等级教育的观念错位问题;在分段培养育人实践上,存在培养目标模糊不清、教学内容重复、课程设置缺乏有效衔接、人才培养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等问题。

国内外职业教育经验表明:第一,顺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必须构建各层次贯通培养的职业教育体系;第二,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必须实现职业教育各层次在教学上的有效衔接;第三,立足制度和机制创新,必须突破政策体制和观念藩篱,积极探索实现职业教育各层次有效衔接的新路径新模式。目前,虽然国家有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各地也出台了“3+2”“3+4”“五年一贯制”“普通专升本”等举措,但力度不大、招生计划偏少,突破难度较大。因此,研究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和专业硕士教育的衔接问题,实现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以及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之间有效衔接,探索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职教育层次的整体拓展和转型提升,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等成为客观必然,极具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4 理论假设

面对乡村振兴、创新驱动发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农业现代化等国家战略对人力资源开发建设的新要求,基于高职专科学生学习深造的实际需求,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切实解决体制内高职在校生除了“普通专升本”之外的升学难问题,探索一种学校更加自主、培养更加自觉、学生完全自愿的,通过契约和选拔,公开组建育人共同体,并利用继续教育培训政策,系统构建从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教育本科(应用型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协同育人体系,从打破职业教育的“天花板”和“一扇门”入手,打开职业教育专—本—硕衔接培养的另一个“窗户”,帮助职业教育毕业生借助继续教育进入更高层次教育的新通道,建立院—校—企合作育人新机制,探索职业教育专—本—硕衔接培养新模式。

5 研究目标

在研究国内外职业教育专本硕衔接状况,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基础上,首先从“专—本—硕”衔接培养教育项目的招生录取办法与实施入手,系统构建并优化服务职业教育“专—本—硕”有效衔接的院-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全面构建基于“接二连三”教学模式(即对接两次企业实习实训、接受高职专科—本科—专业硕士三层次教学)的“专—本—硕”衔接人才培养新体系,同时,构建并优化服务职业教育“专—本—硕”有效衔接的条件保障体系和质量考核与评价体系。

必须强调说明的是,本研究不包括目前正在研究落实落地的职业教育本科院校、职教本科专业设置及其招生等政策框架内的制度设计,而是除此之外的实现路径之探索。

6 教革方案设计

一是明确衔接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引领人才培养质量。“专—本—硕”衔接培养模式首先应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合作企业为依托,结合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从专业知识要求、专业技能要求及专业态度要求等方面对人才培养规格科学定位,协同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好、专业理论和技术应用能力强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二是优化衔接培养机制。“专—本—硕”衔接培养将借鉴德国应用技术教育的经验,实现“接二连三”,即培养对象对接两次企业实习实训、接受高职专科—本科—专业硕士三层次教学,构建突出能力本位、技术创新为鲜明特征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实施中,根据本科层次入学方式的不同,分别按照“2+1+1+2+1”(A方案)和“2+1+1+1.5+1+2”(B方案)的学制安排,结合高职校、本科校和合作企业实际,分别由合作培养共同体分阶段实施。

A方案:适用于按自学考试本科试点专业入学的培养对象。在“2+1+1+2+1”设计中,第一个“2”为高职专科学习阶段课堂教学两年;按序排列的第一个“1”是指进入合作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教学,第二个“1”是指进入合作本科高校完成一年的课程学习;第二个“2”是指再次进入合作企业开展本科与专业硕士阶段两年的实践教学;最后一个“1”是指回到合作本科高校完成为期一年的专业硕士课程与学位论文。

B方案:适用于按省内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统一招考录取入学的培养对象。在“2+1+1+1.5+1+2”设计中,第一个“2”为高职专科学习阶段教学两年;按序排列的第一个“1”是指进入合作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教学,第二个“1”是指进入合作本科高校完成一年的课程学习,“1.5”是指再次进入合作企业开展为期一年半的实践教学;再一个“1”是指再次回到合作本科校接受专业硕士阶段一年的课程学习,最后一个“2”,是指再次回到合作企业进行为期2年的实践教学并完成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结合高职、本科与硕士阶段技能衔接状况设置过渡阶段和实习实训阶段,整合教学和师资资源,避免各层次教育间的脱节和交叉重复问题。这将有利于学生对前阶段所学知识有所回味吸收,并从实践锻炼中汲取更大能量和动力转入后续的学习。对于未能通过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获得录取资格的学生,允许下一年度继续参加,认可前续学分;对于自行放弃专业硕士阶段学习的学生,优先接受留合作企业正式就业。

三是重构衔接培养课程体系。构建“横向衔接、纵向贯通”的课程体系。在“专—本—硕”教学平台上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利用职业递进的课程内容实施高职—本科—硕士一体化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对高职专本硕现有教学课程重新进行顶层设计,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根据生产特点,依据企业现场真实的工作任务和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构建“横向衔接、纵向贯通”的课程体系。组建由项目合作院、校、企以及行业产业界多方专家组成的衔接培养专家委员会,共同为衔接培养制定专业标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由企业产业界专家按真实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结果,指导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一体化融合设计,实现“横向衔接、纵向贯通”。

在职业教育“专本硕”衔接培养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方面,要着力体现系统性、差异性与递进性特征,高职专科阶段的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区域特色,注重基础知识、素质、态度和技能培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应用型本科阶段的教学内容也应结合地方特色,注重理论知识系统性和经营管理实际能力的培养,重在培养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获取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注重专—本课程衔接;专业硕士阶段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科研+实践”全面型培养模式,相对弱化学术理论课程,加大实务化课程比率,从“基于理论框架”的学习向“基于实践问题研究”的转变,强化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结合。

在职业教育“专本硕”衔接培养的实践教学安排方面,要系统构建差异性与递进性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高职专科阶段的实践教学主要由课程实训、岗位认识、岗前综合实训、毕业综合实践(含毕业设计)等组成;应用型本科层次的实践教学主要由课程实践、岗位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组成;专业硕士阶段的实践教学主要由管理实习(注重管理规划、企业诊断等环节)、专题实践研究、兼职、毕业论文等组成。

在职业教育“专本硕”衔接培养教学方法与师资安排方面,高职阶段探索以职业素质和能力素质为本位,重视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注重教、学、做一体化学,实施骨干任课教师+企业骨干的“双导师”制度;应用型本科阶段探索以提高专业理论和应用能力为原则,重视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等,部分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实施骨干教师+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双导师”制度;专业硕士阶段探索以实践为导向的实务性教学和应用型科研,实施教授+产业精英“双导师”制度。

四是完善衔接培养评价机制。成立由合作院校和企业方相关人员组成的“专—本—硕”衔接培养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估小组,建立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方案和实施计划,对“专本硕”衔接培养学生学习成效实施动态、多维评价,以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效果。创新评价方式,改变以单一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方法,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有机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7 关键问题讨论

7.1 以怎样的招生录取方式有效实现专—本—硕层次衔接

这是“专—本—硕”衔接培养的前提和条件。将在现行教育体制框架内探索高职学生继续深造的“第三条”道路(注:第一条道路是“3+2专本贯通”,第二条道路是“普通专升本”),解决“可不可办”的问题,主要解决因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而实际存在的职业教育学历层次提升“天花板”“断头路”“一扇门”之堵点。

7.2 以怎样的培养机制有效实现院—校—企协同育人

这是“专—本—硕”有效衔接培养的组织保障。院校在内部组建项目教学、管理与服务综合机构,在外部与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教学实习实训岗位和指导教师,院—校—企协同,解决“能不能办”的问题,主要解决合作机制是否可持续、是否对学生有吸引力等难点,由此构建院—校—企合作育人合理体制和长效机制,并有效解决因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就业的发展性需要而存在的招生难、升学难、就业难;企业因产业升级技术进步而亟需匹配度更高、稳定性更好、层次分明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满足度不高等现实问题。

7.3 以怎样的培养模式有效实现专—本—硕教学衔接

这是“专—本—硕”衔接培养的核心和根本。要实现“专—本—硕”有效衔接,必须要全面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包括课程体系、教材、师资、教学资源)等全要素的衔接,而这其中,最为核心的关键和真正的难点是如何实现课程衔接,真正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课程体系。此外,还包括“专—本—硕”衔接的一体化教材开发、双师能力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各类教学资源建设等。通过教学衔接,解决“办的好不好”问题,主要解决难以适应学生学习与发展需求,难以分类分层培养等痛点。

猜你喜欢

专科应用型职业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在联合中释放专科能量
我国ICU专科护士培养现状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