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类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途径与方法创新研究

2021-01-02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艺术类入党党员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四川·绵阳 621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不断得到加强,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基层延伸。高等学校担负着立德树人的任务,担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色,高校正在不断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取得了诸多理论与实践成就。艺术类大学生党员管理工作作为高校基层党建的重要一环,其开展对象较非艺术生党员具有自身特殊性,从而体现出在教育管理方面的差异化需求。本文从剖析艺术类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及其在党建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索艺术生党建教育管理新途径与方法,以期望为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1 当代艺术类大学生群体特点

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是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的内在要求。加强和改进艺术类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首先要明确艺术类大学生的自身特点,从而提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1)从价值观特点看,倾向实用主义价值观,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在我国目前艺术生生源来源多样且独特,而且艺术院校录取时是在统一划定文化分数线后,按艺术专业成绩由高到低录取,因此艺术类专业的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在高中时期就渗透了比较浓厚的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在这一录取政策影响下,艺术生从高中就学会了功利性地选择“重专业、轻文化”,在综合文化素养方面略显薄弱。加上受“专才教育”以及西方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艺术类大学生易形成实用主义价值观、养成一切从个人实际利益和个人得失出发的思维方式。这也是艺术生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不强,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

(2)从认知特点看,偏感性认知模式,看问题存在主观片面性。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物,强调灵感、美感等一些直觉性的因素。艺术类大学生长期在艺术大师、艺术作品和艺术创造的氛围中熏陶,使得艺术类大学生渐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容易形成感性认知模式,对事物的认知往往具有较强的情感体验性。另一方面,由于艺术类大学生群体往往在提高专业技能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忽略了文化素养的积淀,思想信念稳定性不足,辩证思维能力相对较弱,考虑问题缺乏思想深度,浮于表面。

(3)从行为特点看,追求个性与自由,集体观念较淡薄。艺术类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采取小班教学,多以个体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强调创造性与个性。这样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部分艺术生将艺术中的自由、个性观念不加区分地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容易行为上表现出喜好自由、个性张扬,集体观念淡薄等特点。除此之外也受到来自家庭教育的影响,目前大部分艺术生是00后独生子女,且家庭条件相对较好,从小在父母宠爱下成长,容易养成以个人的喜好、想法为出发点的行为特点。

2 艺术类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政治动机功利性与党先进性、纯洁性的对立,入党信念不坚定。艺术类大学生存在跟风、功利化的入党动机,理想信念趋于现实,将入党视为评优选先、社会竞争的政治资本,入党后纪律松散、消极不作为,直接影响到党员发展质量和党员队伍的纯洁性,成为先进党组织建设的潜在隐患。这种实用功利的思想也容易引起社会责任感淡化、价值观扭曲、团结合作理念缺失、心理脆弱、道德观念薄弱等问题,这也是艺术类大学生党员发展培养的核心问题。

(2)重前期发展、轻长效管理,缺乏长效管理机制和有效领导力量。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尚缺乏长远性整体规划和方向引领,严抓入党前吸纳发展工作而忽视入党后长效培养教育机制,容易出现入党前积极、入党后松懈。同时高校基层党组建设缺乏有效领导力量,党支部书记一般由辅导员兼任,非科班出身加之工作任务琐碎繁重,而艺术生的管理难度也高于非艺术生,呈现出管控不足、效率与积极性下降的状况。学生党员在入党后的思想教育和党性锻炼未能得到有效提高,党员发展出现质量危机。

(3)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有限,形式单一、载体有限。传统的艺术类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基本采用较为刻板、单一的科学型学习模型,重视党的理论知识学习、价值观引导,但忽视了受教育主体的特点和在此过程中的情绪体验。对于思维活跃、擅长用形象思维的艺术生党员来说,党组织生活内容不够丰富,活动载体单一,没有将专业特色和专业实际与活动载体做到有机融合,缺乏足够吸引力和参与感,使得积极性下降、教育培养效果受限,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党员队伍素质的提升。

(4)党员培养管理机制不健全,考核监督机制实施不充分。艺术类大学生日常的课程学习、演出排练、艺术实践活动较多,投入到学生党支部组织培养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容易出现政治理论学习时人到心不到的情况,甚至抱有能逃就逃的心态,使得他们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另一方面,基层党支部缺乏针对党员监督、考核的有效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难以对党员起到激励作用。

3 艺术类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途径方法

(1)净化入党动机,巩固理想信念坚定性。如何针对性地解决因实用功利思想引起的入党功利化、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伦理道德观念薄弱等问题,是艺术类大学生党员发展培养教育的核心问题。解决以上问题首先艺术教育要回归本真,引导学生关注艺术本身,营造艺术精神与文化素养共同结合的教育氛围,正确引导非功利美学态度,净化入党动机,提高政治热情,树立集体意识和纪律认知,保持理想信念的稳定性及其与共产主义理想的精神共鸣。以往艺术教育急功近利,过分强调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是立身之本,忽视学生人文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这也潜在对学生长远、可持续发展形成阻碍。

(2)发展与管理并举,把关与推进齐抓。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应始终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保证质量、慎重发展,促使推优育优体系顺利运转。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尽早培育选苗,发挥教师专业影响、党组织关怀激励作用,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工作进行统筹考虑及安排,为党员队伍选拔真正优秀、具有先进示范作用的后备人才。与此同时健全党员教育管理质量长效跟踪机制,平衡党务工作者任务分配比重,增加同艺术生党员的交流沟通,督促艺术生党员及时汇报思想、主动参与党组织生活,形成个人党性锻炼记录,始终同党保持密切联系。

(3)回归专业特点,发挥专业优势。鼓励艺术类学生党员发挥专业优势成立社团部门,增强党组内部吸引力和凝聚力,感悟集体主义精神,发掘后备人才潜力和可能性,提高艺术生党员参与感和获得感。积极挖掘身边艺术类党员的先进典型,借鉴老一辈艺术家的成功经验和行为典范,开掘朋辈党员的榜样作用,激发支部成员的学习热情与奉献精神。借助网络平台和媒介阵地打造艺术类大学生党员的精神家园,拓展班风、学风、校风建设平台,扩大党建教育管理工作覆盖面,如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支部可以鼓励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创作抗疫作品,展现党的儿女在时代危难下的时代担当与思考,促使学生对党和国家发展的价值认同上升到情感认同与行为认同,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党员在文化建设、文联支教、科普宣传、艺术下乡等多元渠道上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4)立足制度建设,构建一体网络。创新“三会一课”、“两学一做”开展模式,将党性修养同专业学习和自身发展有机结合,顺势利导,发挥艺术思维的优势,设计艺术类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党组织活动,例如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等平台关注世情、国情和党情,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发展的价值认同,进一步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完善艺术类大学生党员考核监督机制,构建班级、团学、党支部教育管理一体化生态链,同综合素质测评、奖学金评定、先进性评选相挂钩,艺术生党员在党建工作方面的表现是否突出、入党后思想境界是否有所提高、朋辈之中是否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等也会成为评优选先的重要参考指标。但同时也建议为艺术类大学生制定相对宽松教育政策,在考取CET-4证书等方面不做强硬限制,弥补文化素养上的差距,以激励艺术类大学生综合全面发展进步。紧密毕业艺术类大学生党员同高校党建的有机联结,在党组织关系转接、离校择岗、社会适应等方面加强教育指导,以提高艺术类人才输送率和转化率,在毕业生党员的动态反馈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高效投放于教育管理的创新实践中。

总而言之,高校党建工作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对艺术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研究和革新,关乎党的建设是否后继有人、繁荣昌盛,仍需在新时代新使命中攻坚克难、实干肯干。

猜你喜欢

艺术类入党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憨娃入党
艺术类专访心得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数字艺术类专业三大构成课教学改革
入党志(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