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研究
2021-01-02牛东方马丽君
牛东方 马丽君 杨 柳
(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辽宁·沈阳 110819)
0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在“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决定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2015年6月教育部下发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文件,二者的目的皆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从而加快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推动国内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由此可看出,创新创业对于我国的意义十分重大,所以要更加注重对国民的创新创业教育,尤其是已经初步具备创业实力、可塑性较高的大学生群体。但是国内的双创教育起步较晚,自身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尚存在很多问题,在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过程中,在面对一些困难的问题时,我们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1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现状分析
1.1 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现状
如今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普遍呈现“规模小、资金缺乏、经验能力不足、难以持续、盲目创业”等情况,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压力逐渐增大,而创新创业则是有效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直接方式。但是,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因为自身的实践经验少,创新创业实践往往很难成功。又因为自身的科研能力有限,大学生创业群体往往选择成本较低、回报率较高的服务业而非科技创新产业,这就导致了在某一方面的社会需求可能趋近于饱和,使创业的淘汰率升高,更加不利于大学生创业。虽然在“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等倡议下,在“互联网+”、“大创项目”、“创业比赛”等竞赛驱动下,国内大学生有更多适合创业的契机和商业模式,但其创业成功率大概只为 2%,远低于10%的世界平均水平。由此可看出,我国的高校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上仍处于起步阶段。
1.2 国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现状
在制度与理念建设方面:国外政府制定了完备的法律法规,并且为创新创业教育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来保障科研人员的权益并且促进科研成果产出及市场化。另外,政府加大对创业经费的投入,并且提高对创业人员的指导和服务。
(1)在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方面,国外主要采取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学位项目,把专业技术课程融入进去。第二种是在专业课程中融合创新创业的理念,形成具有创新创业特色的课程。在两者融合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两个特点。首先,国外的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中强调实践经验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对于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安排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课程。其次,国外高校也支持多学科交叉融合、不同学科背景下的学生共同从事的政策,消融不同专业之间的隔阂,善于将学科之间的共通之处联合起来共同教育,从而加深本专业的学生对自己专业的理解。
(2)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首先,从内来讲,国外高校注重本校老师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高校也出台了诸多政策鼓励教师的创新和创业行为,如中央兰开夏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普利茅斯大学等都鼓励各个层面的学术型和专业型教师积极进行创新创业。其次,从外来讲,国外高校擅长引进在企优秀人才来担任自己高校的兼职教师,从企业角度来引领高校师生加强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从而更好的将创新创业实践和专业知识融合,达到与社会先进需要不脱节的目的。最后,是创新创业普及化。在英国,有部分高校甚至开设了女性、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等特殊人群创业的相关课程,引导和鼓励特殊群体进行创业,这就传达了创新创业不是某一个群体所特有的,而是“全民皆可创”,塑造了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社会风气。
1.3 从国外相对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提取的建议
国外的创新创业师资团队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更加注重组织引领学生实践。同时,国外的创新创业教育更擅长多学科融合的交叉教育。而反观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创业课程更多的是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学生线下运用理论来解决问题的实践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建议从政府、高校两个层面上来考虑加强多学科融合教育。
2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团队建设
2.1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
在如今的高校校园里,人才的培养依靠的是专业教育。但专业教育在面对产业发展时有一定的滞后性,而创新创业教育恰恰激发了学生对于问题的前瞻性,单单依靠专业教育是不够的,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在学生们所涉及的领域内总是会有不断地新的问题涌现而出,而这就需要学生用他们的创新思维与专业知识交叉运用来解决问题。对于当代的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不可偏废。
在教育部举办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践过程中,最首要的任务是选题。专业课程就是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选题的好渠道。例如,工业设计专业的大学生们通常会运用从专业课上学到的知识与专业课上的作业,再联合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专业课堂上所作的概念设计更加完善,最终形成一个可落地的项目选题。如果要实现这个过程,就必须做到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相互交融,使学生融会贯通,不仅从软件和理念上,更要能从硬件上带着理念去实现设计。
2.2 专业课程提供不同学科背景下的团队成员
高校也会开设一些允许其他专业学生选修的专业类选修课程。在这里,不同学科背景下的同学在看待同一个问题时往往拥有不同的侧重点,这就使得不同的思维碰撞,使问题的解决方案瞬间丰富多彩起来。更为重要的是,这门专业课按课程要求成立了多个学习小组,而这些小组可能就会是几个创新创业团队的雏形。因此,在专业课程的开放范围上,不应该只局限于本专业的学生,而应该是采取本专业学生优先选择,对其他专业学生持包容的政策。
2.3 双导师共同指导团队建设
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团队成员来说,指导教师大多数都是在校老师,往往缺少在企教师。这样的团队,在项目进行过程的后期会缺乏运营创业能力。创新创业实践,创新是重点,创业则是创新的结果,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就是无价值的创新。由此可得,“双导师制”——即校企老师联合指导对团队建设更加有利。
在“双创型”教师培养上,高校可以引进企业内优秀的创业者作为学生或者老师的答疑顾问。引进国内外优秀的创新创业教学内容,供自己学校的老师学习与参考。引进在企教师,与在校教师共同教育人才。另一方面要培养:在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的同时更应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加强教师的团队建设,在教师之间增加交流与学习,形成交叉型复合型的新型教师团队。最后一个方面是走出去:鼓励教师们多去名企参观学习,多去别的高校进行交流。这样就可以使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形成更完整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更好的教育学生。
3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
应用型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重理论轻实践、对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认识不够、校地企缺乏深度合作,合作机制运行不顺畅等。因此,在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3.1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资源获取
高校可以组织成立大学生创业产业园。该产业园可借助政府、媒体、企业的丰富资源优势,来帮助扶持没有资源获取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大学生们可利用依据高校组织成立的产业园来获取将来想要从事的公司最新的实践机会和创业机会,就近的实习机会等。真正地深化校企联合,改善专业课程信息与就业信息不对等的情况,鼓励大学生进行有想法的,有质量的创业。
3.2 竞赛驱动促进平台建设
竞赛对于大学生来说意义重大。竞赛可以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其专业水平,专业知识,推进素质教育。当今,教育部与高校联合举办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对大学生群体已不陌生。为了响应国家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号令,很多高校将这两项比赛重视了起来。因为存在这些比赛,所以不论是比赛的主办方,还是参加比赛的大学生们,都需要一个平台来与对方进行沟通交流。例如,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所有的关于创新创业的比赛信息都会在此发布,大学生可以在此及时的了解到赛情的最新消息,从而做足准备。因为有了竞赛这条联系主办方与参与方的纽带,所以促进了交流平台的建设。
3.3 平台建设提供成果交流空间
当前,高校的创新创业项目成员在项目实践过程中,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每个项目的成员大多数只和自己组内成员或老师交流,可获取的知识面狭隘,可寻求的能助者少。
因此,针对此问题,可以建立一个高校专属的创新创业论坛,在该论坛上含有该高校所有的创新创业项目资料,所有的项目成员和对此感兴趣的同学都可在此发表言论、寻求帮助、查找资料。同理,各个高校论坛之间也可以进行更多的交流、学习,不仅有利于大创项目的进展,更加强了社交融合。
4 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而创业又是创新的成果转化,是创新价值的直接体现。因此,创新创业不仅对我们重要,对国家来说更为重要。从国内来看,面对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我们应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更好的融合;从顶层设计出发,培养更多的新型教师;搭建可供学生老师交流学习的新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增强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思考增加多学科背景交叉学习过程,从这些建议出发,重构中国现有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以实现习总书记的“祖国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