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基于学生资助工作的创新创业能力素质培养路径的探索
——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为例

2021-01-02邓惠君陈红莲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贫困生民办高校资助

邓惠君 陈红莲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0)

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进步,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目标,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如何将学生资助工作与创新创业资助相结合,实现创新创业新资助模式,本文将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探究。

1 目前民办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发展的现状

(1)资金少,民办高校资金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学校学费等各方面的资金的缴纳进行流动,民办高校的社会认可度一般低于公办学校,这就进一步造成民办高校筹集资金的难度,所以民办高校收费通常会高于公办高校,国家的资助只能解决一部分的学费问题,这进一步加剧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而公办高校收费相对较低,国家的资助基本上都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基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动态管理,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民办高校的贫困生认定工作一般都在每学年9月份进行,在认定过程中严格按照资助政策文件,让认定工作公平、公正、公开,实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按照对应贫困档次进入家庭经济困难数据库中。在民办高校学生资助日常工作中,会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的动态管理,如有学生因家庭出现意外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能够第一时间进入数据库;如有学生因经济好转,不符合贫困认定的学生及时移出数据库,做好动态管理,让数据更动态、更真实。

(3)民办高校借助国家“奖、助、勤、贷、免”的资助方式,促进学生资助工作稳步前进。在困难补贴评定中,基于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一方面评定各项程序要公平公正,另一方面深入了解贫困生实情,了解评定结果,防止出现不正之风,让补贴及时发放,使困难补贴的关爱落到实处。

(4)民办高校通过学校、企业、社会奖助学金,为学生资助提供工作来源的途径,获得更多的渠道。积极联系企业、社会,通过不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小中大企业与高校院所、普通创客融通创新和产学研用一体化,借助各类奖学金的设立,校企合作拓展资助渠道,搭建校企平台,资助学生的同时,做实企业宣传工作,为企业后期招纳贤才提供强劲保障。

2 民办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1)因民办高校存在学生贫富悬殊这一现象,要确保资金能够真正的帮助到需要的人,在面临这些资金发放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着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方面是学生因为自尊心不愿意申请助学金,担心别人异样的眼光。由于较强的自尊心,学生还会不顾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同学进行盲目的攀比,这让学生家庭造成严重的困难;另一个方面是国家资助金属于无偿发放,学生一般盖几个章,就可以领到资助金,而民办高校在这方面却无法全部给予认证学生家庭困难程度,一般学校都会根据资金问题,向专业分配具体的名额。两种情况进一步造成了贫困认定工作的困难。

(2)民办高校的资助方式依赖于“助困”。国家、政府为主导,学校、企业介入方式,设立专项经费,给予不同等级的学生补助,这种模式着眼于短期解决了学生的经济困难,却无法提升学生自身脱贫的能力,也从某种程度造成心理和思想的贫穷。

(3)民办高校的学生资助模式趋于完善,资助育人还存在不足。在民办高校资助模式中,学生往往是给予者和接受者,但资助意义上贫困生应是资助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因此民办高校在困难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道路上,经济资助对学生而言只是暂时,短暂的,只有在思想上的资助才是最长久、最有用处的。所以通过资助模式的创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思维创新等能力,借助“助学、筑梦、铸人”的资助育人方式让教育更为突出,激励受资助学生奋发向上、立志成才、感恩奉献更值得探索。

(4)民办高校学生资助与创新创业的结合模式尚未成熟,理论与实践仍在探索阶段。由于国家近年来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目标,尤其是在目前疫情情况下,对高校的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很多新的思路和实施方法、路径。在这种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遇到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目前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资助工作在创新创业培养学生能力的新路径。而目前,学生资助与创新创业的结合模式未有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案例,所以还待进一步加强探索。

3 民办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创新创业资助模式探究

2015年《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发布,政策改革让大学生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更重要的是在于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在创新创业新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资助工作要积极学习领会党和政府对大学生的培养要求,与时俱进,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药学院为例,根据各年级学生参与调查,有效数据513份,参与度高达65%。其中多达23.8%的同学有明确的创业的想法,43.6%在创业的犹豫。91%的同学认为可以通过创新创业的方式改善经济和自身成长,91.6%的同学对创新创业有兴趣,然而碍于担忧创业自身专业知识、社会实践经验、经济支持等原因比较犹豫,并希望通过学习扎实的专业知识、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提高自身的沟通、组织策划等能力、提高市场的洞察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组建丰富的人际关系网络,积累自身的资产财富等,机会成熟的时候考虑创业。因此要结合民办高校自身的要求,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点燃贫困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3.1 加强心理、专业知识辅导,树立正确的三观意识

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态,这是一项持久的德育工作,通过融入学校的创新创业资助模式,依靠学生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到资金,改变自身的处境,对学校社会怀有感激的心态。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每学年都会举办《企业家讲坛》,通过企业家身份的家长,借助新华学子的第二课堂,分享家长的职业经验和创业经历,让学生做好创业启蒙教育,学会做人做事;每学年还会举办《学者讲坛》,如参加《广东省药品检验所李华教授的主题报告》和《中澳临床药学专家学者共襄共研国际化人才培养》等主题会议,让学生通过专家和学者的眼光,用国内和国际的思维去认知他们的职业方向和培养方向,更清楚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自己以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3.2 民办高校组织建立校内“创新创业基地”品牌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2014年建立了“大学生产学研创新创业基地”,以点带面,辐射全校,营造氛围,开启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每年通过“东宝杯”“挑战杯”等比赛,综合利用宣讲会、座谈会等形式加以宣传,把创新创业新资助的工作理念传达给贫困生,调动广大贫困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贫困生的创业创新兴趣。

3.3 基于组织贫困生开展“红色资源”与扶贫开发的调研研究工作,以贫困地区为切入点,利用所学知识扶贫创业

(1)团队组织。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组建了以生源地为梅州五华、大浦、梅县的贫困学生带头的三支队伍,深入实地研究五华本地的经济现状,资源,确定了以“沙田柚、花生、番薯、茶树菇干货”的农作植物产品,“银丝米粉、新桥腐竹”的食品加工产品作为经济转换的载体。同时加入广东金融学院“镇村优品”大学生创业团队,联合营运参与本次的创业实践。

(2)众创平台。通过搭建城镇村电子商务中心平台,通过互联网的方式链接贫困村农产品,通过电商架起农户和消费者的桥梁,成品通过日常消费和单位礼品定制的方出售,帮助村里销售纯豆腐竹和镇村银丝牌双蒸米粉,番薯和镇村花生,对贫困村村民的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校企协同。拟整合企业资源,与广州萃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借助旗下60多家直营店,合作洽谈,将农户产品在店面上架或通过农户提供产品代工,贴牌销售的方式介入市场。

(4)育人成效。加入创业团队营运的同学们,学习上带队同学在校成绩都位于全年级的30%,甚至要有获得学校特等奖奖学金、一等奖奖学金及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荣誉;生活上大家通过团队营运也获得一定的经济创收;工作上用所学的知识,通过实践进行扶贫,更好的做好第二课堂的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思想上,家乡的情结,结合政策和家乡经济的脱贫,爱国爱家从这些实事做起,将自身的成长和家长的经济改革结合一起,育人实效良好。

3.4 借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各种比赛,评选出可行性方案

整合校企资源,设立创新创业资助基金,为贫困生开启创业第一扇窗。通过校内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校企合作项目、大学生创业园等实践平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对具有创业意向的贫困生项目筛选,针对操作性强的项目给予培训和个性化的辅导,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指导导师,做好智力支持;给予企业启动基金的协助,做好资金支持。

3.5 助力贫困生创业,发挥校内外众创空间的作用,推进创业项目成功落地

学生可以从众创空间享受创业培训、工商注册、法律财务、人力资源、政策咨询等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学校初期鼓励校企通过合作为困难学生团队制定“低风险、低成本”的项目,帮助学生们在实践中熟悉创业经验,积累原始资金。中期鼓励学生参与经营管理,根据企业盈利收入结合绩效考核分配薪酬制度,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挑战性,激发学生的自发性。后期培育的优秀创业项目,给予资金支持,支持校外孵化,帮助走进市场,实现真正意义的创业。市场化运作将经济困难学生对接知识和社会,将他们的思维、技能、专业知识和创业能力投身到市场环境中接受检验,通过市场规律引导贫困生,教育贫困生,更好地发挥资助育人的功效。

猜你喜欢

贫困生民办高校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