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开展高校国防教育的几点思考
2021-01-02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上海 200082)
1 国防教育发展
国防教育作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和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民素质、培塑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是凝聚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强大力量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在不同历史阶段,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当下政治、经济等客观现实情况,结合教育教学规律,对国防教育充分地进行了理论描述。
抗战时期,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把国防教育纳入教育的全过程,在陕北公学设立了国防教育体系。这是国防教育体系的初次形成。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在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同志结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毛泽东思想,提出我党要把国防教育作为每位公民的终生教育,将教育重点放到青年学生的国防教育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着社会法制化的到来,在毛泽东、邓小平国防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江泽民同志提出,依法治国的同时要推进国防教育法制化,于2001年4月28日,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并明确表示国防教育是我国建设国防事业和巩固国防事业的基石,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这也意味着我国国防教育走向了成熟。此后,胡锦涛同志对于我国的国防教育思想进行了完善与丰富,将科学发展观运用其中,提出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从严治校等理论。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国防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习主席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准确把握国际战略格局和国家安全形势深刻变化,就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如何凝聚民族力量、增强忧患意识、提高全民素质和培养后备力量等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纲领性、方向性和创新性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搞好全民国防教育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 高校国防教育现状
高校国防教育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道德规范相融合,以达到提高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目的。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既是建设强大国防、实施全面国防教育的基础,也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客观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国防教育,可以增强他们的国防观念与意识,使其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与技能,树立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进一步激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适应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2019年,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联合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军事课纳入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列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实行学分制管理,课程考核成绩记入学籍档案。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我国国家安全形势面临多元化挑战,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国内外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关联,西方敌对势力借机对我进行渗透颠覆,旨在削弱人民对国家的信任感、对执政党的认同感。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也是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重点对象,因此,在高校实施国防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和平时期,高校国防教育主要通过搞好大学生军事训练工作、做好征兵工作、积极研发高新技术,为国防建设服务。在当前波云诡谲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提高对高校国防教育的认识,改进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国防教育的效果,引导大学生树立“居安思危”思想和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当前高校国防教育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足,体现在许多高校对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师资配备不齐、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仍不完善;国防教育训练内容缺乏系统性、教学形式内容滞后;高校国防教育尚未走上经常化、规范化的轨道,国防教育内容仅限于新生入学时期开展的军训和简单的形势政策课程,短期、单一的国防教育模式并没有很好的起到培养和巩固大学生国防意识的作用。
3 新时期开展高校国防教育的几点思考
要想真正发挥高校国防教育的巨大作用,既要借鉴共产党人的先进经验,又要紧跟时代要求对国防教育进行准确定位。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我们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为指导,充分考虑新时代的新特点、考虑高校新青年的新特点,创造性地开展高校国防教育。
3.1 丰富国防课程教育内涵,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现行的高校国防教育主要包括大学生入学军事训练课程以及军事理论课程。其中,军事训练内容主要包括队列训练、内务整理、会操比赛等。由于种种原因,行军训练、救护防护等专业性技能课程涉及较少。这就需要高校按照教学时数和授课学生数量配备相应数量的军事课教师,并与军队加强沟通协作,军地双方共同完成军事课教学任务。
目前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师一般由辅导员或者行政人员兼任,而军事理论课是一门涉及到政治、军事、文化、历史、地理、外交、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综合性课程,跨学科的教学内容增加了对任课教师的授课难度,因此,军事理论课老师需要深化课程改革,加强自身学习、加大对军事理论知识的储备,更新军事理论课程内容,同时丰富教学方法、灵活教学形式,把国防教育与大学生专业相结合、与学生实际需求相结合,开展课程改革与创新,比如通过兴趣小组讨论、“我是主讲人”等多样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强化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效果。此外,国际安全形势报告、国防教育基地参观等也都应纳入高校国防教育中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使得学生不仅能拥有健康的体魄、树立崇高的责任感,还具备熟练的基本技能,为国家打造一支信仰坚定、纪律严明、技能成熟的隐形军队。
国防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思想教育,能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进程中,我们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高校国防教育要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重点做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广泛开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引导大学生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将国防意识和技能内化为个人的基本素质,激发广大学生的意志斗志、决心信心、勇气作风,把大学生锻造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3.2 丰富国防课外教育体系,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
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的重要任务。考虑高校学生自由时间较多,课外时间弹性较大,要增强国防教育效果,不仅需要注重丰富课程教育内涵,提高课堂效率,更要注重“第二课堂”教育。充分利用好高校学生自治组织,成立高校国防教育学生社团,依托于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常态化开展国防教育基地参观、军营开放日参观等,加强高校与部队之间的合作,定期组织军营生活感受等活动,通过近距离与军人、军营的接触,促使学生培养浓厚的兴趣,增强国防教育的辐射力,扩大国防教育的覆盖面。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开展好高校国防教育,使国家安全观深入人心,让大国防理念融入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营造全社会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
此外,高校国防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烈士陵园、革命遗址、军史馆等场所设施组织开展学生活动,并利用全民国防教育日、国家公祭日、抗战胜利纪念日等节日和纪念日,举办各种纪念仪式、报告会、专题讲座等,满足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需要,在推进高校国防教育社会化、制度化、常态化的进程中增强国防教育的效果。
3.3 丰富国防教育新载体,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学习方式等,都在悄然发生改变。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网络信息量更大、传播速度更快、空间延伸更广,极大拓宽了高校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大学生鉴别是非的难度。比如,网上历史虚无主义攻击、西方国家丑化和诬蔑英雄人物,胡编滥造、恶搞历史,具有很强的诱惑性和欺骗性,这些都对新时代国防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考验。
在国防教育网络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去侵占;马克思主义战争观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就会去侵占。一方面,高校要借助各级传媒加大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让国防教育内容进入学校的宣传栏、阅报栏、电子广告等设施,增强国防教育的辐射力,扩大国防教育的覆盖面。另一方面,要唱响互联网爱国主义主旋律。充分利用网络,建设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阵地,探索互联网+国防教育新模式。比如,建立国防理论交流群,结合重要节日、重大事件等时间节点,设置国防教育话题,充分利用经典原著、党史军史等教育资源,邀请专家进群进行线上解读,线上交流,抢占网上国防教育信息传播的先机和制高点;建立高校国防教育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国防理论知识,国内外形势分析,方便大学生随时随地开展学习;加强爱国主义网络内容建设,广泛开展网上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在国防教育中的作用。加强网上舆论引导,依法依规进行综合治理,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损害国家荣誉、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错误言行,汇聚网上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