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服务综合平台建设调查
2021-01-02■张红徐梅
■ 张 红 徐 梅
(中国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 宁夏银川 7500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2020年我国仍然是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一个实现正增长的国家,然而在经济发展的背后,资源环境问题十分凸显。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充分彰显大国担当的同时,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巨大挑战。为此各领域各部门都在积极探索“双碳目标”下各行各业的路径。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绿色金融被赋予重任。2016年8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旨在引导金融资源向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倾斜。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大对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的支持。2017年以来,国务院批准“六省(区)九地”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取得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基于此,本文对发达省份在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的经验做法和成效进行系统梳理,拟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及其他地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一、绿色金融及发展现状
(一)绿色金融相关政策迅速落地
绿色金融也称之为环境金融,《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将其正式定义为对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项目在投融资、运行、风险管理方面提供的金融服务。2018年以来,人民银行又陆续发布《关于建立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的通知》《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方案(试行)》《关于支持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发展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的通知》等文件,政策的积极引导进一步说明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性。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人民银行初步确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以适应能源产业投资结构及人民生活方式的全方位深刻变化。2021年7月,人民银行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首次将绿色信贷及债券等业务纳入考核评价范围,将评价结果纳入人民银行金融机构评级等政策和审慎管理工具,提升了金融支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二)绿色金融产品日趋丰富
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日趋完善的同时,各地银行业也加速布局绿色金融业务以助力绿色低碳发展,如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等从不同角度出台相应的绿色金融政策或行动方案,江苏银行还联合天津银行、湖州银行等多家银行共同发起中小银行绿色金融联盟,致力于提升绿色金融专业化经营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银行发力绿色金融的决心。随着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绿色金融产品也日渐丰富。其中,绿色信贷作为绿色金融业务的主要组成部分发展迅速。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125.5万亿元,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贷款余额占比超70%。绿色信贷资产质量整体较好,不良率远远低于同期各类贷款整体水平。此外,在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租赁、绿色理财等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正在加速构建和完善。
二、国内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现状
(一)湖州“绿贷通”
2018年5月,浙江省湖州市在全国首创“绿贷通”银企对接服务平台,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困境,服务实体经济,助推湖州迈向高质量发展。“绿贷通”是湖州市为建设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进金融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而搭建的银企对接服务平台。“绿贷通”汇集了湖州所有银行机构和信贷产品信息,通过调配全市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的服务资源,推动金融机构服务模式和方式的转变,提高金融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着力打造“金融综合体”和“融资直通车”。同时,通过对接浙江省、湖州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及第三方的相关数据,提升银行机构授信审批效率。“绿贷通”以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为目标,以帮助中小微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为抓手,以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为重点,致力于打造资金与需求的精准对接平台,提高金融机构服务效率及小微企业融资成功率,努力打造永不下线的“银企对接会”。截至2021年8月12日,平台注册企业数34019家,已获得授信企业数24001家,累计帮助中小微企业完成融资2470.3亿元。
(二)衢州“衢融通”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信用体系“531X”工程工作部署,推进融资畅通工程实施,由浙江省衢州市营商办牵头开发建设了衢州市绿色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平台,简称“衢融通”。该平台于2019年11月26日正式上线,以数据资源中心作为应用支撑,构建了一套集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收集、绿色标识、银企融资对接、担保融资、“一证通办”、政府扶持、网格化数据分析和信用监测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共享平台。平台将融资对接服务范围扩大到银行网点、分理处,并建设信用担保超市,增加了企业信用贷款可得性。针对获得绿色贷款的企业和项目,平台建设绿色企业识别评价和培育功能,实现全流程的识别和评价、贴补,实现政企银担服务闭环。平台与省市数据共享平台、信用信息平台、互联网+监管平台、一仓两空间平台应用关联,通过数据接口的方式实现数据协同;通过建设专栏专区的方式实现服务协同,让企业应用更加便利;通过将信用承诺结果引入平台综合信用报告的方式,让守诺、失诺情况成为金融机构融资发放重要参考。在平台中金融机构不仅可以直接查询下载企业信用状况,对失信企业可以直接予以否决,还可以通过接口方式向省信用信息平台实时反馈平台应用成效。截至2021年8月12日,平台注册企业85510家,入驻金融机构332家,累积为中小企业融资871.24亿元。
(三)兰州新区“绿金通”
为落实兰州新区建设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重点工作,兰州新区搭建“绿金通”平台,该平台于2020年8月27日正式上线。对融资企业来说,“绿金通”平台可以为融资企业提供便捷、人性化的“一站式”金融服务,包括提供平台注册认证、金融产品挑选、融资需求发布(指定/抢单模式)、融资进度跟踪、金融机构融资方案选择、金融支持政策查阅等功能与服务。对金融机构而言,“绿金通”平台创新运用大数据技术,帮助金融机构真实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全貌,提供企业社会信用报告,提升企业融资对接效率。同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绿色贷款专业化服务,包括提供金融产品发布、融资需求抢单、企业信用报告查阅、融资对接管理、授信方案提交、绿色贷款识别认定、绿色贷款环境效益测算等功能与服务。对运营机构(政府部门)而言,可以全面了解新区企业融资需求与金融机构资金供给的实际匹配情况,向企业与金融机构宣传相关金融支持政策,跟踪绿色金融业务(绿色信贷、绿色保险)推进情况,包括提供管理驾驶舱、数据大屏、金融产品审核、融资对接管理、绿色金融业务统计、金融支持政策发布等功能与服务。截至2021年8月12日,平台注册企业722家,获得融资企业48家,累积融资89.5亿元。
(四)福建“金服云”
“金服云”是“福建金融服务云平台” 的简称, 2019年5月,由福建省数字办和福建省金融监管局联合推动建设。福建省是民营经济大省,为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问题,“金服云”平台将着力建设政、金、企对接平台,打通“G端(政府)”“F端(金融机构)”“B端(企业)”的金融信息共享渠道,通过多源数据综合分析和挖掘,为中小微企业融资贷款提供更多信用支持。为探索多元化可持续的绿色投融资环境,金服云在“特色业务专区”中加入绿色金融专区,并设置“技改项目融资支持专项”栏目。截至2021年8月30日,该平台注册企业136396家,融资产品449项,完成融资725.43亿元。
三、典型地区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的经验做法
(一)政府牵头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委托第三方运营
目前,绿色金融服务平台运行较成熟的地区均由政府牵头推动,只是不同地区具体牵头的部门不尽相同,并且大多委托第三方运营。比如兰州新区“绿金通”平台的牵头和运营部门均是兰州新区管委会财政局;湖北“鄂绿通”平台是由省发改委牵头,委托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承建运营。成都“绿蓉通”、湖州“绿贷通”和衢州“衢融通”均由金融局(金融办)牵头搭建,分别委托成都香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南太湖绿金院等第三方机构进行具体运营。
(二)发挥财政专项资金引导功能,强化金融资源向绿色集聚
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财政设立“绿色金融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和企业进行奖补,进一步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产业和项目集中。目前,湖州“绿贷通”、衢州“衢融通”平台已陆续出台对于金融机构和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且已运行相对成熟。而兰州新区“绿金通”近期也尝试探索落地相关政策,出台了针对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人才资源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财政补贴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财政直接奖补企业。企业通过平台获得相应的信贷资金后,在一定时期后,企业通过平台提交相关证明材料,针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财政会将专项资金直接汇至企业账户;二是财政按照一定比例贴息。如《兰州新区绿色金融发展奖励政策(试行)》规定,通过“绿金通”平台完成融资的项目,分别根据绿色性质按照实际贷款利率分别给予6%~10%的绿色贷款贴息。
(三)实行“企业择品”和“银行抢单”新模式,提高融资对接效率
衢州“衢融通”平台通过银行发布各类金融产品,企业根据不同金融产品类型进行筛选,如企业没有遇到合适类金融产品,也可通过平台直接发布融资需求,需求将推送给银行,实现供需双方的定向和非定向需求对接,金融机构可通过信用查询功能辅助授信决策,信用信息共享,各业务协同,极大降低金融机构融资成本。湖州“绿贷通”和兰州新区“绿金通”平台均实行银行抢单制,企业发布融资需求后,银行机构在同一时间进行抢单,只有抢单成功的前三家银行才能获得与企业对接的机会,并查阅企业社会信用信息报告。在此基础上,银行客户经理主动上门对接。同时,平台创新设立“137”限时服务机制,即1个工作日内接单响应、3个工作日内主动服务、7个工作日内完成评估,实现银企高效对接,极大降低融资成本。
(四)引入绿色认定评估机制,引导金融资源有效配置
在绿色金融服务平台注册的企业,均需平台根据绿色融资企业和项目评价规范,通过综合评价企业排污、能耗、绿色经营等方面的数据进行认定评估,主要划分为“深绿、中绿、浅绿”三个等级,据此采取差异化政策激励机制。湖州“绿贷通”和衢州“衢融通”平台目前已实现通过大数据自动评价分类功能,而湖北“鄂绿通”平台则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企业绿色认定:一是从构建的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家进行评估;二是邀请第三方评估机构评估认定。兰州新区“绿金通”平台主要通过企业提交绿色企业及绿色项目申报材料,指定第三方评估机构,依据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认证和评级办法通过平台线上认定评级,并在平台予以公示和标识。
(五)平台配套功能逐步完善,运营质量和效率得到提升
湖州“绿贷通”平台在运营过程中陆续配套上线“绿贷险”“绿贷保”和“绿信通”等产品,有效提升了平台运行效率。2020年8月,湖州市政府印发《湖州市绿色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绿贷险”)试点实施方案》, “绿贷险”在湖州“绿贷通”平台上线,即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可通过该平台或直接向银行机构及保险公司申请贷款及保险需求,银行机构和保险公司建立“一对一”对接机制,银行机构原则上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审核,保险公司一般在3个工作日内出具承保意见,发挥保险工具增信作用。2019年9月,为缓解小微企业、“三农”领域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湖州市成立绿色信用保证基金(简称“绿贷保”),银行通过信保基金提供的信用保证作为担保方式向企业和个人发放无抵押、无担保经营性信用贷款。湖州“绿贷通”平台同时配套“绿信通”,旨在确定绿色融资主体性质,即“深绿、中绿、浅绿”,提升银行机构在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融资过程中识别绿色属性的能力,以科学化引导金融资源绿色化配置。
四、存在的问题
(一)平台覆盖地区相对较少,亟待拓宽发展空间
从现有构建平台地区看,大部分构建绿色金融服务平台的地区主要是国家级绿色金融试点地区,且集中于地级市。从全国范围看,构建绿色金融服务平台的地区较少,带头示范效应不强,在绿色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构建地区绿色金融服务平台是当前大势所趋,绿色金融服务平台的搭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平台缺乏宣传,功能有待完善
从现有各地构建的平台看,目前国内类似的平台较多,尤其是知名度广、功能齐全的平台极少。湖州“绿贷通” 、衢州“衢融通”虽属于知名度较大的平台,但平台功能与服务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如 “衢融通”平台的网络入口相对复杂,需要进驻“浙江省政务服务网”,切换至衢州界面,进入“特色服务”,点击“金融服务平台”。“衢融通”平台的入口较难查找,导致很多客户因无法快速找到而放弃入驻平台。
(三)部门之间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
从现有平台建设看,平台大多都能够实现“一证办理”,“一证办理”的实现需要在各部门数据互联互通的基础上,相互协调配合。调研发现,目前大多数地区也在积极探索搭建平台,很多部门也反映平台搭建的难点在于需要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政银企之间共同发力才能够加快此项工作的进展,从而提高融资效率,解决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真正促进绿色低碳转型。
五、对策建议
(一)政府牵头整合资源,搭建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
根据各省推动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建设经验可知,平台搭建必须要依靠政府作为牵头部门来推动。为提高平台效率,需要多方获取企业和个人的信息全覆盖,推动金融机构进行决策,因此大数据的归集和共享是搭建平台的前提和基础。建议由政府牵头整合资源,协调接入各部门数据,公开招标由第三方承办运营平台。
(二)加强平台宣传力度,探索完善平台功能
借助网络、电视、线下等各类平台进行大力宣传,提升平台知名度。在构建平台之初应该做到简单、方便、易操作,使企业真正能够把平台用起来。将平台作为信息披露的主要途径,在平台功能设置方面,结合绿色金融最新政策,嵌入碳排放金融指标(如碳排放强度),并将其作为推介依据指标及时向金融机构实时推送,助力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化转型发展。在完善平台功能的同时,探索对企业信息的披露。
(三)财政出资重点对银企进行政策奖补,构建激励机制
财政部门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对企业和金融机构给予补贴。在平台内设立专家库和第三方评估机构,按照抽选方式确定对企业进行科学评估认定,根据结果对于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贷后直接进行资金奖补,对于金融机构也给予相应的政策奖励,构建“金融机构敢贷,企业想贷、金融机构抢贷、企业愿贷”长效机制。
(四)培育引进大数据人才,为平台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的搭建及后续发展,需要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基础,但目前相关人才极其匮乏,尤其是在落后地区人才更为匮乏。政府应多措并举培育引进大数据人才,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留住相关人才,制定详细培育人才计划,建立大数据人才信息库,为平台建设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