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理论简述及其应用分析
2021-01-01鲁芯羽
【摘要】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自提出以来,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本文简述这一理论的发展,并主要从外语教学、翻译实践和跨文化交流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理论的实际应用。随着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多,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发生。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语用学;跨文化交际
【Abstract】Austin's speech act theory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and controversy since it was put forward.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theory, and mainly discusses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With the increasing contact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the rapid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nd inevitable. Analyz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eech act theory will be helpful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speech at theory; pragmatics; cross-cnlttnral communication
【作者簡介】鲁芯羽,首都师范大学。
一、言语行为理论简介
1.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第一大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英国哲学家约翰·朗肖·奥斯丁。这一理论的本质主要关注的是,语言经常被用来“做事”,执行行为,强调实际情况中真实的语言用法。它挑战了“真值”命题,开辟了语言学的新领域——语用学。这一理论解释了语言交际的本质,其核心是处理语言、思维和行为。言语行为理论的出发点是,人类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不应该是单词、句子或其他某种语言形式,而应该是人的单词或句子所完成的行为。奥斯汀认为,传统语法根据功能将句子分为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这实际上不利于人们对言语的理解和使用,因为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功能。他认为言语不仅能提供信息,还能帮助完成行动。在此基础上,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传统上,哲学家对句子的真值感兴趣,即如何判断一句话是真是假;他们认为陈述是用来陈述事实或描述事态的。虽然奥斯汀本人是哲学家,但他对这一假设表示怀疑,因为他发现有些陈述既不是用来陈述事实,也不是用来描述的,不能判断它们是真是假;相反,他们被演讲者用来做某事。因此,奥斯汀对该理论的第一次尝试是声称有两种类型的句子:施为句和first。根据奥斯汀的观点,构式是大致用来陈述一个事实,报告某事是事实,或者描述某事是什么并因此是可验证的。比如,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是1490公里。很明显,这句话是用来描述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距离,因此可以得到验证。再举一个例子:我往管子里倒一些液体。它描述了说话者在说话时正在做什么。事实上,说话者不能仅仅通过说出这些话就把任何液体倒进管子里,他必须用实际的倒酒来配合他的话。否则,人们可以指责他做了虚假陈述。另一方面,施为句是不陈述事实或描述状态的句子,并且是不可验证的。这些句子的表达是,或者说是一个行动的一部分。比如,我保证不会迟到。在这样说的时候,说话者在做出承诺,像承诺这样的动词被称为施为动词。后来,奥斯汀进一步区分了显性施为动词(包含“施为动词”,如承诺、警告、否认、命名等)和隐性施为动词,后者不包含施为动词,例如,你身后有一只恶狗。显性施为句的典型结构是I+施为动词(现在时和主动语态)+其他成分。至于隐性施为者的言外行为,常用“说X我在做Y”中的公式。后来,奥斯汀放弃了他最初对定冠词和施为词的区分。他建立了另一个模型来解释行为是如何通过语言来完成的。根据他的新模型,说话者在说话时可能同时进行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是说出单词、短语和从句的行为,它是通过话语所包含的特定词语和结构来传达字面意思的行为。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者意图的行为,它是说话时的行为。言后行为是通过说某事而实施的行为,这是话语的结果。简单来说,言内行为代表话语本身的内容;言外行为代表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言后行为代表听者对信息的解释。这里有一个例子:房子里很冷。说话者在表达由“它”“是”“非常”“冷”“在里面”“这个”“房子”等词组成的句子时所采取的言内行为,表达这些词的字面意思。说话者的言外之意是,他通过这样的话语表达了他的说话意图,即根据具体情况,要求某人提高温度,或者只是提出投诉。言后行为是指话语的效果。如果听者得到了说话者的信息,即他明白说话者的意思是告诉他把温度调高,从而把温度调高,那么说话者就成功地给现实世界带来了他想要的变化;那么我们可以说,言后行为是成功的。
2. 言语行为理论的两个缺陷。言语行为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其缺陷。第一,关于他对构成词和施为词的区分,它们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下面的例子可以充分说明这个观点:莫斯科距离巴黎两千公里。乍一看,这句话似乎是信息性的,换句话说,它可以被视为一个表述句。然而,如果我们把这句话放在这样一个语境中,一位助手给拿破仑发了如下信息:莫斯科离巴黎有两千公里。
他显然执行了“告知”的行为。因此,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我告诉你莫斯科离巴黎有两千公里。此外,奥斯汀对言后行为的定义并不那么准确。事实上,言语的效果是说话者和听者之间的互动过程。说话者所做的仅限于言语行为和其他辅助行为,而效果是听者的反应。事实上,言后行为的效果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一种合作。因此,根据效果来确定言后行为的性质,本质上是通过听者的反应来确定说话者的行为。这里有一个例子,小明看见小华的房子着火了,喊道:“小华,你的房子着火了。”小华听后,心脏病发作,当场死亡。那我们能说小明杀了小华吗?绝对不行。
二、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
1.言语行为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然而,这些不足并不影响言语行为理论的语用功能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例如,言外行为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一种概念化学生体验的新方法。此外,言语行为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外语教学的发展。外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在一定语境下理解言语,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使用的基本理论,它冲击了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促进了外语教学中心的转型。
2. 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此外,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实践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言语行为理论可以使译文更准确地反映原文的目的和意图,因为翻译取决于原文在该语境中的意义,字面意义往往不是原作者的真实意图。随着对这一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我们期待哲学家和语言学家的共同努力,使其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3. 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随着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融合,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跨文化交流变得不可或缺而且越来越频繁。事实上,在交际中,说话者和听话者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说话者是编码者而听话者是解码者。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解码者和编码者对话语的理解是一致的,那么双方将会进行成功的交际。但是,如果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来自不同国家,受不同文化的滋养,双方很多情况下对话语的理解是有极大不同的。例如,一位中国的母亲在家里来了一位美国客人时,给他做了自己最拿手的菜,但是这位中国母亲却说:“这菜做得有点淡,您多担待。” 对于中国人来说,自谦一直是一种传统美德,这位中国母亲不会自己对自己的作品做出夸贊,她这么说其实是想得到别人的赞扬。但是,由于中美文化是有很大不同的,中国人委婉,但是美国人说话比较直接,哪位美国客人给出的回答是:“多加些酱油就好了。”这就是一次失败的交际,听话者对话语的解码和说话者对话语编码的不同导致了误解的发生。误解和沟通障碍被认为是许多跨文化交流的标志,因为参与者依赖母语和母语文化的规范来产生外语意义。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分析文化差异导致的语用失误,有助于减少跨文化交际中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例如,中国人见面时,经常会用“你吃过了吗”或“你要去哪里”等表达方式来打招呼。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句子直接翻译成英语,问候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会让他们感到困惑和反感。在他们心目中,“吃过了吗?”就是想请他们吃饭;“你去哪里”就是想窥探他的隐私。和不同文化的人说再见也同样尴尬。为了表示体贴,促进双方友谊,人们经常告诉客人“慢慢走,下次再来”。然而,如果我们对那些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说“慢慢走,下次再来”,他们会觉得好像被命令了,说话者的意图会被完全误解。对于同一个言外行为,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这必然会导致不同的言后行为。因此,用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和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是十分必要的。
三、结语
本文简要介绍了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及其在外语教学和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以及运用该理论分析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必要性。虽然奥斯汀没有像索绪尔和乔姆斯基那样提出比较完整的语言学理论,但他的成功在于开辟了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研究语言使用的途径。笔者期望言语行为理论能在未来应用到更多的领域,发挥它更更多的价值,比如,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对外汉语教师的课堂用语等。
参考文献:
[1]Afzali K D. Rezapoorian. Pragmatic Aspects of English for Tourism Course Books and ESL Learners Pragmatic Needs: A Speech Act Theory Perspective[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4(6):52-59.
[2]Fisher A. Speech-Act Theory as a New Way of Conceptualizing the “student experience”[J].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10(5):505-512.
[3]Yeo G. Representing the Act: Records and Speech Act Theory[J].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vists, 2010(2):95-117.
[4]陈新仁.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5]戴炜栋.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8.
[6]顾曰国.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诠释与批判[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