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021-01-01刘显虎
刘显虎
【摘要】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对水利工程管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水利工程更好地调动水资源,提高管理的精细化,并帮助实现水利改革等,无论对当前水利工程的有序运行,还是对现代化水利工程的建设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水利工程管理中需要不断重视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充分发现当前信息化技术中在技术成熟度、技术实用性等方面的不足,了解行业当前对专业化、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探讨有效的解决策略。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应用,应该注重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作用,利用数据库技术的优势,提升仿真技术的适用性,充分借助遥感卫星技术,更好地提升水利工程的质量,借助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帮助水利工程完成现代化建设,提升水利工程的质量。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水利工程管理;应用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34.095
水资源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虽然世界水资源丰富,但可供人类使用的水资源有限。所以科学开发、合理利用水资源目前已经成为一项重要任务。为此,必须高度重视水利设施建设工作,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水利工程施工管理,逐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1、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作用
1.1提高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效率
水利工程建设规模通常较大,大多位于偏远远离市区的地方,环境相对恶劣,非常不利于人工管理维护。而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借助各种先进的自动化传感设备就可以实时监测水利工程,有效采集水利工程的各项工程数据,及时传输至相应的计算机系统中,以用于专业分析,便于相关人员及时掌握水利工程的具体施工状况与运行状况,提前发现各种安全隐患。
1.2降低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成本
就工程性质而言,水利工程多为大型工程,不仅建设量巨大,而且设计规划复杂,在设计规划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施工难度较大,施工周期偏长。这就使得整个施工过程需要较多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支持,建设成本很高。将信息化技术有效应用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则可以充分发挥先进信息技术便捷高效的优势,更科学地统筹规划工程各环节、各要素,进而有效降低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成本,提升其施工管理质量。
2、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信息化技术成熟性不足
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应用的普遍问题之一是信息技术还不成熟。将信息技术引入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需要相对较短的时间,无论是管理的智能化体系还是技术应用能力都有很多不足,信息化技术的欠缺和不足与当前水利工程发展并不完全适应。随着社会用水压力的增大,以及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于水利工程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这种需求是当前信息化技术无法完全满足的。目前很多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在达到成熟体系之前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质量。
2.2信息化技术实用性不足
信息技术缺乏实用性也是目前水利工程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和发展中被广泛推荐,引入智能化体系,但很多水利工程在建设时为了节约资金,或者由于监管不力等因素,导致信息化技术覆盖情况远不达标,很多信息化技术或者智能灌溉体系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实际用处。而现阶段信息化技术发展不成熟也是需要面对的客观问题,当前很多信息化技术用于水利工程管理中都没能很好地与农业、工业生产发展相适应,容易产生各种问题。信息化技术实用性不足同样也与信息化技术发展中对水利工程的了解和认知欠缺有一定联系,信息技术单位在信息能力上有足够的专业水平,但对于水利专业知识尚有一定欠缺,无法保证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上的实用性。
3、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的应用策略
3.1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
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应重视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信息管理系统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条件,也是水利工程信息管理中极其重要的内容。水利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技术中必然要用到信息化管理系统,信息化管理系统相当于一个基础平台,依托于这一系统能够让其他信息技术更好的协同,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实现对水利资源的合理利用。而在建设和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时,应该注意系统的全面性以及功能性,首先保证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兼容当前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各项目,包括仿真、遥感、卫星定位以及数据库等;其次应该保证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定期进行维护更新,保证管理系统的先进性和有效性。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优越程度也会影响到其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质量,应该根据水利工程实际情况来进行系统的设计和优化。
3.2仿真技术
从宏观层面看,仿真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对项目管理活动进行模擬,借助这种方式得出具有高还原性的预测结果。管理人员可以将该预测结果作为基础,对管理方案中存在的疏漏、问题及时进行修正,提升管理效率,提高管理水平。实际水利管理工作中,相关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施工现场环境进行模拟,在仿真软件中输入施工现场周围地理条件以及气候条件等参数,利用仿真软件内嵌的模型对施工情况进行模拟演示,利用这种方式预测实际开展水利项目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将水利项目各项参数作为基础,通过参数化扫描得出仿真结果分析数据,进而准确地判断在项目中不同类型问题可能出现的概率,对应急预案进行灵活优化调整。此外,运用计算机仿真软件,可以进一步提高数据计算精度,有效避免人工计算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误差。利用仿真技术代替传统人工工作模式,能够让工作人员从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投入研究工作。
3.3数据库
通常,在水利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数据,如设备使用数据、人力资源数据、建筑材料数据、施工技术数据等。在水利项目体量逐步增加的情况下,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无法对数量庞大的数据进行有效管控。妥善解决这一问题,管理人员可利用信息化技术,创建水利项目数据库。在创建数据库过程中,以程序设计理念为基础,依据各项数据的内在逻辑结构,对数据进行分类梳理,通过这种方式让各种数据能够发挥应有效用。此外,通过创建数据库的方式,让相关管理人员能够快速调阅各项信息数据,面对海量的数据,只需要键入关键词或数据代号,就可以快速实现数据调取与阅读,既确保数据安全性、完整性,同时又提升数据使用效率。
3.4 GPS定位技术的应用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活动中所需的数据和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非常复杂,占用了较多的管理资源,影响了整个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有效性。将全球定位技术应用于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实践,则可以针对性解决这一难题。施工企业可以基于先进的GPS 技术,构建相应的工程项目管控网络系统,而后及时将水利工程项目作为基本的管控内容,这样工作人员就可以随时随地、不受任何外界条件限制地精准采集水利工程项目各项施工环节的详细数据。GPS定位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活动中的具体应用,具有以下3个方面的优势。①精确度高。GPS 定位技术能够在施工现场精确测量与采集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活动中的各种信息数据与材料信息。②应用性强。几乎不受任何自然环境和气候、天气状况的影响。③数据测量的时效性强,自动化程度高。面对各类突发问题,能够及时做出有效反应,这样就可以为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参考。此外,GPS 定位技术在水利工程项目监测系统中的正确应用能够有效简化整个监测流程。施工企业只需在工程项目现场布设好相应的监测点,就能够精确接收到相应的监测数据,同时自动计算这些监测数据。
3.5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是空间数据、模式分析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以此创建起相应的三维空间图形,捕获水利工程项目的一些动态地理信息。从应用功能方面讲,地理信息技術在水利工程项目中的功能性十分强大,既可以综合处理水利工程项目的各项地理信息,又可以动态预测水利工程项目的地理数据,并深入分析水利工程项目的地理空间,高效快捷地完成水利工程项目空间数据的采集、分析、输送以及录入等。借助先进的手段,可有效处理水利工程项目的各项地理数据,从而为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做出科学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有效提升整个水利工程项目的防洪减灾性能。
3.6网络通信技术
现代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网络传播的支撑。对于水利行业来说,水利专用信息网既是水利信息传输平台,也是推进水利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构建离不开网络通信技术的进步。从人工供电交换机、模拟微波通信电路到卫星传输与光纤传输,网络通信技术应用的突破为我国水利行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前进动力。考虑水利系统部分站点所处地域分散、基础设施不完备、人烟稀少等特征,无线通信技术( 如卫星通信技术) 的机动性与可靠性不仅是日常水利数据传输的有效支撑,更是特殊灾害时期的应急通信手段。
结语:
计算机仿真技术、项目管理系统、GPS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众多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发挥着作用,显著降低了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成本,有效提高了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效率与水平。所以,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实践中,相关施工企业应该不断促进信息化技术与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技术的有效融合,以增强水利工程项目的社会应用功能。
参考文献:
[1]王建忠.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1,11(28):185-187.
[2]张风在.浅谈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利防汛信息技术的应用[J].中国设备工程,2021(18):195-196.
[3]韩希.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的支撑技术[J].居舍,2021(27):45-46+58.
[4]刘志明,刘辉.现阶段对水利工程信息化发展的思考[J].水利规划与设计,2021(10):1-3+19.
[5]李韡,朱晓斌.引调水工程信息化技术架构思考[J].水利规划与设计,2021(10):11-1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