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江地区各类人群对HIV暴露前预防的认知和接受性研究

2021-01-01戴芬冯晓红梁雪梅曾志玲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22期

戴芬 冯晓红 梁雪梅 曾志玲

【摘要】目的:探究各类人员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暴露前预防(PrEP)的认知和接受性。方法:招募 HIV 检测为阴性的非高危人群(A 组)、男男性行为者(B 组)、HIV 高风险的异性性行为者(C 组)、HIV 单阳伴侣中的 HIV 阴性者(D 组)各100人,分别对 A、B、C、D 组行 HIV 的PrEP知识、态度、行为等的调查,分析各类人群对 HIV 的PrEP认知程度,建立 HIV 风险预测模型,分析 B1、C1、D1组感染风险,随访观察48周分析效果预。结果: A 组知识、态度、行为评分均低于 B 组、C 组和 D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15~0、1~15、16~30、31~45、46~60分,服用PrEP后仍旧感染的占比呈逐渐上升趋势。抽取的24人中,经48周的随访观察, HIV 检测阳性12.50%(3/24),心理健康状态正常人62.50%(15/24),药物评价良好75.00%(18/24),未出现副作用50.00%(12/24),愿意继续服药91.67%(22/24)。结论:阴性非高危人群对 HIV 的PrEP认知度偏低; HIV 风险越高,服用PrEP后仍旧感染的占比越高;男男性行为者、HIV 高风险异性性行为者、HIV 单阳性伴侣的 HIV 阴性者, HIV 阳性率较高,对服用PrEP持相对接受的态度。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暴露前预防;认知程度;接受性

【中图分类号】R473 R57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22-0220-02

近年来我国新发HIV感染病例中,性传播比例在逐年上升,目前已成为国内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主要途径,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人们对AIDS 的了解程度不够[1]。近年来提出的生物学预防策略-暴露前预防(PrEP),即在高危人群接触HIV病毒前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从而达到预防 HIV感染的目的,虽然在一定程度能减少HIV传染,但PrEP目前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具体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2]。为此,本课题将深入研究各类人员对HIV暴露前预防的知晓率和服药意愿。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纳入 HIV检测为阴性的非高危人群(A 组)、男男性行为者(B组)、HIV高风险的异性性行为者(C 组)、HIV单阳伴侣中的HIV 阴性者(D组)各100人作为研究对象。A组年龄18~65(37.26±2.15)岁。 B组年龄20~63(37.01±2.13)岁。C 组年龄18~64(37.30±2.16)岁。D组年龄19~62(37.21±2.14)岁。各组年龄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HIV检测为阴性[3];(2)精神和认知正常,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3)依从性高,知情同意;(4)临床资料完整、齐全。

排除标准:(1)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病变;(2)伴有自身免疫性或感染性疾病;(3)妊娠期或哺乳期者;(4)合并肿瘤或恶性肿瘤者。

1.2研究方法

1.2.1认知度调查

采用自制认知度调查表(经信效度检验α为0.832),对 HIV 的PrEP知识(10项)、态度(10项)、行为(10项)等认知情况进行调查。每项三个选项, A 选项得5分, B选项得3分, C 选项得1分,总分150分。得分在135~150为“优秀”;120~134为“良好”;90~119为“合格”;30~89为“不合格”。

1.2.2构建高風险预测模型

将B、C、D 中愿意进行PrEP实验志愿者分为B1测试组(8人)、C1测试组(8人)、D1测试组(8人)。构建为HIV高风险预测模型,测试成员感染风险高低,并做好记录。记录得分,得分越高,感染风险越大,分析在-15~0、1~15、16~30、31~45、46~60分段在服用PrEP后仍旧感染占比。

1.3判定标准

HIV 阳性的判断标准[3]:经第四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HIV抗体检测,当检测结果同时为阴性时,则报告 HIV阴性;若检测结果呈阳性,则再对标本用HIV 1+2型抗体诊断试剂盒(胶体硒法)进行复测,复测结果呈阳性,则报告HIV 阳性。

比较各组HIV 的PrEP知识认知度,包括知识、态度、行为,评分越高说明认知度越高。记录各分段服用PrEP后仍旧感染例数,计算占比情况。定期进行HIV 阳性检测,观察PrEP预防效果、志愿者心理健康状态、对药物的评价、是否副作用、是否愿意继续服药。除HIV检测阳性数外,均记录下持积极态度的人数。比如, HIV 阳性检测(阳性)、志愿者心理健康状态(CES-D 和 SAS评分均处于非抑郁、非焦虑范围内)、对药物的评价(认可)、是否副作用(否)、是否愿意继续服药(愿意),括号中为所持态度。心理健康状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 CES-D,<15分无抑郁症状;10~15分可能有抑郁症状;20分以上肯定是有抑郁症状。SAS,划界分为50分,50~59分轻度焦虑,60~69分中度焦虑,69分以上重度焦虑。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20.0软件对预期研究的结果进行描述,分类变量χ2检验、有序变量独立样本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的两独立样本的 t 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 Logistic 逐步回归和分类 Logistic 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各组对HIV的PrEP知识认知度分析

A组知识、态度、行为评分均低于B 组、 C 组和 D组,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 组、C 组、D组的知识、态度、行为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各分段服用PrEP后仍旧感染占比分析

抽取的B18例, C18例, D18例,总共24例。全部抽取人数评分-15~0、1~15、16~30、31~45、46~60分,服用PrEP后仍旧感染的占比呈逐渐上升趋势,见表3。

2.3随访情况分析

总共抽取的24人中,随访48周后, HIV检测阳性人数3人(12.50%),心理健康状态正常人15(62.50%),药物评价良好18人(75.00%),未出现副作用12人(50.00%),愿意继续服药22人(91.67%),见表4。

3讨论

艾滋病(AIDS)作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与社会安全的重大传染疾病,因其呈连续性蔓延扩散趋势且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无法根治的特點,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严重社会公共卫生问题[4]。 HIV感染的途径主要有性传播、血液传播及母婴传播,其中性传播比例逐年上升,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人们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太浅和不够重视[5-6]。此外,近年来提出的暴露前预防(PrEP)的概念,但PrEP目前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各界因此引发了争议。国家将男男性行为者、 HIV高风险的异性性行为者、HIV单阳伴侣中的HIV 阴性者、静脉药瘾者列入到高危感染人群中,但是现各学者的研究重心放在了男男性行为,对其它类人群的研究甚少[7-8]。因此,有必要针对 HIV感染的预防现状,加强对各类人员对HIV暴露前预防的知晓率和使用意愿的分析。

本研究结果中,对各类人员HIV 的PrEP知识认知度进行调查,主要的调查项目包括知识、态度、行为,三项分值均为50分,结果显示A组评分明显低于其它三组(P<0.05),根据评分的原则,评分越高说明认知程度越高,因此该结果说明了阴性的非高危人群对HIV 的PrEP知识认知度不高。相较于男男性行为者、 HIV高风险的异性性行为者、 HIV单阳伴侣中的HIV 阴性者,阴性的非高危人群因为自身HIV检测阴性,可能会放松对HIV感染的警惕性,导致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过程中,对HIV 的PrEP方面内容关注度不高,导致认知程度偏低。分析各分段服用PrEP后仍旧感染情况,结果显示随着评分的升高,服用PrEP后仍旧感染的占比呈逐渐上升趋势。评分越高HIV感染的风险越高,服用PrEP后仍旧感染的占比也越高,表明了随着风险程度的增加,对于男男性行为者、 HIV高风险的异性性行为者、 HIV单阳伴侣中的HIV 阴性者上述类型的人群而言,尽管服用PrEP但仍旧较高感染的风险,结合2.1的结果分析,要想降低HIV感染率,在出现高风险后服用PrEP远远不够,必须要从源头出发,在未出现风险之前,树立正确的认知,加强对HIV感染的有关预防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即从知识、态度和行为方面,将感染的风险降到最低。分析随访的情况,结果显示HIV检测阳性12.50%(3/24),从数据看保持在较高的状态,联系2.1和2.2的结果,提示要想降低HIV 的感染率,必须从认知层面出发,积极做好各项预防措施,中途服用PrEP尽管有一定的效果,但仍旧有一定的感染风险。需要注意的是,通过对心理健康状态、药物评价、有无现副作用、愿意继续服药的情况进行调查,均比较理想,这一结果提示了HIV高风险者,在服用PrEP后,对其效果比较的信任,因此继续服药的意愿较高,表示出较为接受的态度。

综上所述,相较于其它人群,阴性非高危人群对HIV 的PrEP认知度偏低; HIV风险越高,服用PrEP后仍旧感染的占比越高;抽取的HIV感染高风险群体, HIV 阳性率较高,但总体对服用PrEP持相对接受的态度。

参考文献

[1] 刘安,王茜,叶江竹,等.暴露前预防:探索适合中国的 HIV 预防策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1,42(2):357-363.

[2] 赵伟,李珍,田洪青.HIV 暴露前预防和暴露后阻断[J].皮肤科学通报,2019,36(3):395-400+9.

[3] 沈银忠.《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解读[J].传染病信息,2019,32(1):16-20.

[4] 朱晗,唐琪,卢洪洲.艾滋病暴露前预防的研究现状与挑战[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9,25(12):1307-1310.

[5] 董梦媛、聂岸柳、郑瑾.男男性行为者对 HIV 暴露前预防的认知和接受性研究进展[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0,26(11):4-8.

[6] 杨新宇.艾滋病暴露前预防与暴露后预防的应用与挑战[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9,25(4):425-428.

[7] 黄丹,钟晓妮.对影响艾滋病暴露前预防用药依从性因素的思考[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9,36(2):20-23.

[8] 韦君年,吴文.广西平南县 HIV/AIDS 患者伴侣对暴露前预防用药知晓及使用意愿调查[J].应用预防医学,2020,26(4):284-286.

(收稿日期:2021-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