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生活,也要等等老年人
2020-12-31邓苗苗
邓苗苗
近期,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简称“七普”)正在进行中。不少经历过多次普查的普查员明显感受到如今人们的防备心越来越强,对隐私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导致入户困难。
“七普”时间紧任务重,又是首次采用数字化方式开展普查登记,普查对象可能需要通过微信小程序自主填报,而普查员需要从数字工作平台上录入信息,最终由普查对象在电子屏幕上签名上传至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与10年前一样,“七普”普查员基本由社区干部、网格员、物管人员、志愿者和居民等组成,不少老年人因为熟悉社区情况,也被选为普查员。河南镇平县一名72岁的普查员薛廷申,已经参加了5次人口普查。在這次人口普查中,他随身携带平板电脑进行工作。
但对于更多的中老年普查员来说,采用智能设备录入数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网友表示自己的父亲作为普查员,因为不习惯使用智能手机,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多麻烦。为了解决问题,不少地方采取了部分普查员使用纸、笔登记,普查指导员录入,或者重新进行分工等方法,及时进行调整。
但“数字鸿沟”并不只出现在人口普查中。疫情以来的种种现象进一步表明,让效率最大化的数字化发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老年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将健康码作为通行的凭证,却困住了老年人;为减少接触,医院采用线上挂号,却将老年人“卡”在医院门外;更普遍存在的去纸币化趋势,让老年人在简单的日常生活中都显得有些局促……
据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透露,“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将从轻度老年化迈入中度老年化。但另一项数据表明,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亿,60岁及以上的网民群体却仅占10.3%。如何让高速发展的社会兼顾老年人,提升对老年人的公共服务能力,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国庆期间,一张无锡火车站的照片引起了热议。照片中有一块指示牌,上面提示“无健康码由此进入”,主要针对使用老人机、手机没电、无微信等无法出示健康码的旅客开通“无健康码通道”,通过人工查询14天行动轨迹再发放纸质的通行证。
其实,这样体现文明温度的做法并不只在无锡出现。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忘为老年人留下一扇人工窗口,留下一条人工通道,已经成为一种可接受的、能有效减少老年人不适感的方法。不少机构和商家在开发产品时,也更注重老年人的使用体验,如字体增大、音量增强、画面更简洁。
但放慢脚步等等老年人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化生活。弥合数字鸿沟,需要搀扶,也需要拉一把有学习意愿和需求的老年人。
如今,不少专家倡导家庭“数字反哺”,由家庭成员帮助老年人学会使用智能设备。此外,还有许多地方在基层社区开设老人智能手机使用培训班,根据老年人的需求讲授课程,如软件使用、出行购物、防止网络诈骗等内容,有些课程甚至还出现了一“座”难求的情况。
说到底,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都是以人为中心,为人类服务。一个有温度的时代,不应也不能抛弃曾经创造时代的这个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