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剧:寻找本土化之路
2020-12-31郑焕钊
郑焕钊
《隐秘的角落》剧照
2020年被称为国产悬疑剧元年,《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摩登大楼》《白色月光》《在劫难逃》等十几部悬疑网络短剧相继在爱奇艺“迷雾剧场”、优酷、腾讯等视频平台播出。伴随着“一起爬山吗”梗的流行,悬疑剧这一原本较为小众的剧种实现了破圈,为疫情影响下略显沉寂的影视剧市场增添了话题和热度。
国产悬疑剧的异军突起,与这一类型剧所具有的新颖的题材选择、紧凑的敘事节奏和成熟的类型经验借鉴有着密切关系。但悬疑剧仍需解决的问题是:打破对欧美日韩悬疑剧题材和叙事的模仿,构建起本土美学体系。
悬疑剧或以犯罪侦破为中心,或以神秘事件的真相揭示为基点,建构迷宫式、多线条叙事结构,注重严谨的细节铺陈,展示复杂人性和多元社会图景。
在层层反转的剧情中感受参与解谜的乐趣,这是以往国产影视剧相对缺乏的,为普通观众提供了陌生化的审美效果。
紧凑的叙事节奏、12集左右的剧集长度,也排除了观众对以往影视注水剧的担忧。
欧美和日本发展较为充分的悬疑影视作品,为国产悬疑剧的拍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类型经验和较高的审美标准,这为网络时代熟悉欧美日韩剧集的观众提供了“国产替代”的可能。
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在谈及“迷雾剧场”的规划方向时提到,“尽量用青年导演和演技派,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可以说,国产悬疑剧的兴起,正是在“悬疑+”所具有的较为灵活的叙事模式下,在全球性的影视文化流通语境中,适应互联网时代观众需求的一次探索。新的制作理念、新的编导队伍、新的叙事类型,都显示了一种新的力量崛起。
具体而言,当下国产悬疑剧多是在悬疑的故事底色上融合社会现实、历史、科幻、心理剧等类型。一方面,“悬疑+”能够帮助更多题材适应短剧的叙事要求,释放该类型剧表达的广阔空间;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商业考虑——纯粹的悬疑剧既欠缺充分的剧本基础,又尚未拥有稳定规模的受众。
但是,“悬疑+”并非简单的类型和题材叠加,而是要在“悬疑”与“X”(现实/历史/科幻等)的双向作用下,在故事的讲述方式和内在本质之间产生新的“突变”。
如以紫金陈悬疑三部曲(《无证之罪》《坏孩子》《长夜难明》)为底本改编的三部悬疑剧(《无证之罪》《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的成功,在很大程度得益于其“社会派”推理的叙事风格,即把探索的情节放到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展开,使其成为转型中国的另类棱镜,建构出不同于欧美日韩悬疑剧的本土性和社会性。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部作品都有着明确的地理指向——东北的哈尔滨、西北的重庆、华南的湛江,创作者将独特的地理气候、人文景观与社会世相充分融合,建构了一种独特的悬疑美学。
在其中,人性的复杂与地理人文的特点相得益彰,而人文世相也为题材的丰富性提供了源泉。这正是打破对欧美日韩悬疑剧题材和叙事模仿的关键所在。
如果我们将目光放大到电影领域,从第五代的“黄土地”“红高粱”,到第六代电影中的“汾阳”“奉节”和“苏州河”,地理、人文与叙事的充分融合正是推动中国影视走向世界的原创性基础。
事实上,在部分作品可圈可点的本土化探索之外,仍有数量众多的国产悬疑剧对欧美日韩剧的模仿痕迹较重,如《危险的她》《失踪人口》等与美剧《致命的她》《迷失》等类似,再如《十日游戏》《不完美的她》等,直接是对外来剧本的本土改编。在本土化的处理上,未能有效融入本土社会情境和地域人文风情,导致剧情生硬、现实性差。
与此同时,当下国产悬疑剧还存在这样的创新误区:一是换汤不换药的假创新,以《白色月光》为例,该剧只是在传统婚姻题材剧上增添了一些悬疑氛围,其内里仍然是女性中年婚姻危机的表达套路;二是不顾类型规律的乱创新,如《非常目击》的文艺腔混剪,不仅无助于叙事表达,更是给观众带来了混乱,大量无效冗余的情节只是带来故弄玄虚的效果。无论如何,创作者的风格性实验,应当建立在悬疑剧情节的流畅和细节的严谨之上。
此外,悬疑剧不应只书写人性之恶,还应有对恶的批判与救赎,更应有正义和善良的美好呈现,如此,才能彰显国产悬疑剧的人文深度。
如何提升国产悬疑剧的原创生产力,是悬疑剧破圈之后行业要面对的下一个迫切课题。
从业者需要对已有创作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盘点,从社会反响较好的剧集中寻找可借鉴的经验。
据王晓晖观察,目前视频网站的用户群正逐渐向过去辉煌时期的电视用户结构靠拢,已经覆盖了全年龄层、全学历和所有行业,这为网剧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观众渴望更多激荡人心的作品。
如果我们将目光放大到电影领域,从第五代的“黄土地”“红高粱”,到第六代电影中的“汾阳”“奉节”和“苏州河”,地理、人文与叙事的充分融合正是推动中国影视走向世界的原创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