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没暖气,没羽绒服,古人如何过冬

2020-12-31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火炕火炉手套

古人如何过冬?火墙、火炕了解一下

古时,在严寒的冬季,人们会用火墙、火炕来保暖。人们会把房屋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墙下挖有火道,火道尽头有气孔能排出烟气,添火的炭口在房屋廊檐下,炭火烧起来后,热量可以顺着夹墙传递到整个房屋。这种夹墙就叫“火墙”。

越是往北,冬季越是寒冷漫长,火炕就成了抵抗严寒的好方法。炕都有灶口和烟口,分别用于烧火供暖和排烟。炕的灶口多半与灶台相连,烧柴做饭时可以顺便取暖。现在,在东北地区的农村还有利用火墙、火炕来取暖的。

古时宫廷的取暖设施更讲究。西汉时,宫廷中有一座温室殿,殿内配置各种保暖设施。《西京杂记》记载:“温室殿以花椒和泥涂壁,壁面披挂锦绣,以香桂为主,设火齐(云母)屏风,有鸿羽帐,地上铺着西域毛毯。”

那时,皇后居住的宫殿叫“椒房殿”。椒房殿是用花椒和泥的混合物作为刷涂墙壁的材料,不仅保暖,而且还有似有若无的香气。

温酒、火锅……冬季的花样饮食

古人认为饮酒可以让身体暖和起来。白居易在《问刘十九》中提到:“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文人雅士们在严寒的冬季围坐在火炉边,煮上一壶酒,夜晚和友人对饮,很是惬意。

火锅也是冬季饮食的一大标配。有一种说法称,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

到了宋代,火锅的吃法已比较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类似于吃火锅的介绍。

暖帽、手套加大氅……衣物保暖的诀窍

在衣著上,现代人有保暖性十足的羽绒服,但古人没有这么好的条件。据说,那时家境贫寒的人家只能将柳絮、芦花等东西缝进衣物或被套中御寒。棉花大面积种植应用后,这一情况才好一些。

家境殷实的富贵人家,会选择用动物皮毛制作大氅、披风等,它们厚重挡风,保暖效果佳。手露在外面很容易冻伤,古人便制作出各种款式的手套,有的是露出手指的短手套;有的能把手指全部包住,上面还绣着花纹,很是时尚。

头部的保暖装备更是花样百出。在唐代,有一种从西域传来的“蕃帽”,又称“搭耳帽”:帽两边有护耳,垂下来时正好护住耳朵。元代,家境富裕的女子会用抹额保暖,还有“卧兔儿”“昭君套”,功能都差不多。

“御寒神器”?汤婆子、暖手炉可以有

在注意衣着保暖的同时,人们手边也会有各种堪称“御寒神器”的小物件,比如“汤婆子”、手炉、足炉等。

苏轼曾赠给一位老人“暖脚铜缶”,还写信告知使用方法:灌满热汤、塞好注水口,裹上布单,晚上睡觉十分暖和。从功效来看,和现在的热水袋一样。

如果担心不够暖,还可以考虑下火炉或熏笼。熏笼的形状大小不一:大的可达数百斤;小的可以提起来,讲究的人家,会在上面雕刻精美的花纹,相当有艺术感。

手炉更是堪称古代“暖宝宝”,能随身携带,又有“袖炉”“捧炉”的雅称。有手炉,自然也有足炉。还有人利用“熏炉”来调节室温,顺带往里边放点儿香料,取暖之余满室生香,一举两得。

(选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猜你喜欢

火炕火炉手套
棉手套
火炕
做只手套好过冬
火炕
火炕
手套
温暖的大火炉
梦回大唐古道 重庆有个火炉镇
棉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