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N”过程考核在药事管理与法规教学中的应用
2020-12-31毛讯
毛 讯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0)
课程考核作为教学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检查教学效果及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情况,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药事管理与法规是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考试及国家执业药师考试的必考科目,在药学类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从事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等工作所必需的药事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药学实践中常用的药事法规,了解药事活动的基本规律,并能综合运用药事管理的知识与药事法规的规定,指导药学实践工作,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树立依法用药的观念。但是药事管理与法规涵盖的知识面、知识点分散,内容生涩抽象且更新频繁,教师教时费力,学生学时畏难,到期末复习考试时学生更是手忙脚乱,教学效果欠佳[1]。为改变这一现状,在药事管理与法规教学中引入“1+2+N”过程考核方案,采取多种考试形式,运用信息化教育教学手段,强化过程考核和阶段性考试,使成绩构成多元化,不再是单一的期末一次性考核成绩,而是多种形式的考核成绩构成最终课程考核成绩,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把教与学的各种任务分摊在平时,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优势互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1 传统考核模式的弊端
药事管理与法规传统的考核模式为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考核目标不明确,考试形式单一。平时成绩一般由考勤、课堂提问、课下作业等组成,虽然也能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但不够全面,反馈也不够及时。期末考核时,学生考前突击现象严重,通过死记硬背也能够取得中等成绩,但并不能完全理解知识的内涵,也无法恰当地运用这些知识。学期末的考核方式即使能够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但已经错过了教师和学生相互适应、调整学习和教学方法的最佳时机,反而诱导了学生的急功近利行为,不利于教学的实施,更不利于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真正提高。因此,传统的考核模式考核内容不合理,过度关注考试的评价功能,忽视反馈功能,教师不能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参与考试模式改革的动力不足,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2]。因此对传统的考核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实行“1+2+N”过程考核方案势在必行。
2 “1+2+N”过程考核方案的组成内容
鉴于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在药学专业中的重要性,在实施过程考核前要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进程、考核目标,同时设计好教学流程。在教学和考核方面应更多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将学习过程纳入课程考核的范围,重点检查学生运用药事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期第一节课时向学生详细介绍“1+2+N”过程考核的要求及方法[3],以保证考核顺利进行,并且学生可随时查看到自己的考核结果,清楚得分情况。
2.1 期末考试(50%)
期末考试在本课程全部结束后进行,考试内容既要考查学生对该门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侧重考核学生运用所学课程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所占比例为50%。学生考试完后,由3位教师通过网上阅卷系统进行流水阅卷,以此来评定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
2.2 阶段性考试2次(20%)
阶段性考试分别在教学第8周和第16周进行,2次考试共占20%。由教研室统一组织命题,利用超星学习通,从题库里随机抽取100道单选题进行考试,记录成绩。成绩为百分制,最后折合,两次成绩的总和为20分。
2.3 “N”(30%)
“N”包括4个部分:(1)课堂出勤(5%),考核时间为课前,考核方式为通过超星学习通进行手势签到,并通过课堂提问等方式抽查,旷课一次扣1分,迟到、早退一次扣0.5分,期末根据考核结果评定分数。(2)课下作业(5%),对学生完成授课教师布置作业的质量进行成绩评定,一般采用书面形式,学生完成后将作业交上来,教师批改,任课教师对作业给予客观、科学的文字评价,所占比例为5%,即5分。(3)课堂笔记(10%),为使学生养成记课堂笔记的习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把知识点记录在笔记本上,方便课下及考前复习学习内容,教师要不定时对学生的课堂笔记进行抽查并批改,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并形成文字评价,所占比例为10%,即10分。(4)实践报告(10%),结合药事管理与法规的课程特点,拟定实践项目,布置实践任务,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书写实践报告,教师批改,任课教师给予客观、科学的评价,所占比例为10%,即10分。
3 “1+2+N”过程考核思考
3.1 “1+2+N”过程考核的实施效果
实施过程考核以来,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越来越好,教师上传超星学习通的各种资料下载率越来越高;教学过程中通过超星学习通选人功能使每名学生都有被选到的可能,既节约了时间,又激发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教学过程的参与度[3];课下布置的作业和实践报告则能促进温故知新,学生上网查询资料了解学科相关新知识,拓宽了知识面;每学期两次的阶段测试更能促进学生总结反馈及时查漏补缺,驱动学生主动去看书,转变学习方法。同时,过程性考核也能使教师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跟踪学生学习状态,查找教学中的不足,达到考核服务于教学的目的[4],并能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并及时做出修正,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提升业务能力。
3.2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
开展“1+2+N”过程考核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既需要学生积极配合,又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否则会直接影响评价效果。所以,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提高学生对过程化考核的重视程度,打消以往考前突击复习的侥幸心理,考核内容可在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更加灵活多样,增强趣味性,全面考核学生对授课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通过各种形式的考核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总结提高。过程考核的实施要严格规范化管理,提高师生思想认识,转变教育理念[5],保证考核结果客观真实,真正发挥考核对教学的导向作用,实现预期目标,达到预期效果。
3.3 强化制度保障,激发教师积极性
实施“1+2+N”过程考核,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上传学习资料、建立试题库、出具试卷、作业批改、实践报告审阅、成绩录入等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学校管理部门应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制度来保障过程考核的顺利进行,在工作量核算时能给予适当倾斜不仅可调动教师积极性,亦可使“1+2+N”过程考核日臻完善。
总之,“1+2+N”过程考核的实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过程考核也会对学生的学习提出较高的要求,时间和精力的耗费都会大大增加,如果实施过程考核的课程较多[6],学生可能就没有充分的时间来满足过程考核的要求,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1+2+N”过程考核的方案及实施还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并适时做出改革与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