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体育俱乐部制课程的设置与发展研究

2020-12-31周英华冯灿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年3期
关键词:羽毛球俱乐部会员

周英华 冯灿

(长沙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5)

引言

习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此背景下被推行的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最终目标就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一方面充分满足了大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还利用高校体育场馆和基础设施,将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等有机结合起来而开展的一种多样化教学活动。现阶段,关于影响大学体育教学俱乐部制建设发展的因素的研究十分稀缺,因此针对性地找出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并因地制宜,提出解决思路和对策,从而构建大学生体育课俱乐部制教学新模式,已成为大学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1、大学生体育课俱乐部制项目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大学生体育课俱乐部制项目教学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做出了“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战略部署。依托体育俱乐部,学院可以面向各个年级学生开设不同类型的体育选修课,如篮球、健美操、跆拳道、体育舞蹈、街舞等俱乐部,各年级学生均可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俱乐部为他们提供的课程学习和活动,进行体育选修课、课余训练竞赛以及课外体育活动,而且是有秩序、可持续进行的。由于分项目、分层次、生活化,让学生掌握了体育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了浓厚的体育兴趣,养成了良好的健身习惯。因此,其符合文件精神要求。

1.2、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中心,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体育俱乐部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中心,通过各俱乐部内部比赛组织方式的改革,让学生自己组织比赛、自己制定比赛规则,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提供了有利的帮助,而且还进一步丰富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学生的荣誉感和团队意识也在无形之中得到了培养和提升。体育俱乐部使师生的身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过去单独讲授体育课程的教师,转变成了体育教育的传授者,体育训练的指导者,体育俱乐部的管理者,学生由原来被动地接受体育知识、体育锻炼,转为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来。因此,其不但在培养大学生健康体格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将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健康向上的和富有动态美的体育活动去丰富提高新世纪大学校园文化。

2、大学体育俱乐部制课程设置与发展的制约因素

2.1、思想认知上的重视度不够

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影响着学校领导、教育管理部门和体育教师。大学生在中学的体育课中,有的受到中学的体育课理念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到大学的时候,有的学生认为“就算我不上体育课,我也很健康”,真正从思想上把体育课高度重视起来的不多,把体育课堂作为 “课堂思政”的好阵地的更少。

2.2、学生参加选课的动机

有的学生选课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有的学生是跟随自己玩的好的同学或同宿舍的人选的项目来决定自己所选的项目;有的学生是根据自己好奇心来选课,选自己没有接触过的项目;有的学生是不想参加体育运动,可是要修学分,犹豫不决不知道选什么,等到自己想选的时候,该项目课程已经满员了,只有被迫选择其他项目了。学校要最广泛的的吸引真正有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参与到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中来,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3、教学场馆不够,场地器材不足

教学的场地器材限制着俱乐部项目的设置和课程的发展。有的项目例如篮球,喜欢的学生多,可是场地少,有的新兴的、时尚的项目需要的场地和器材得不到满足,也开展不起来。

2.4、体育教师的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

育人先育己,体育教师首先是教师,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大学教师要做“四有”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根据相关文件规定的师生比,一定要满足体育教师的数量,其次要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立德树人”的本领,这样在体育课程中,既能培养学生的技能,又能体育课堂思政,有利于培养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

2.5、选课平台与学生所需不匹配

针对大多数大学体育教学俱乐部而言,学生都是通过学校的公共选修课平台来完成体育项目的选择,可是问题在于该平台已经相对落后,与学生实际选课需要不匹配,以致于某一项目你争我抢,其他冷门项目无人问津。此外,还有一个问题是,学生上课时间和专业课程时间为同一时间,出现了“丢芝麻抢西瓜”的局面。或者学生为了获得一定的学分,选择一门较为容易的课程,后期上课的时候随随便便,在无形之中加大授课教师的难度。

2.6、教学考评体系不健全,不科学

教师在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的时候,是否主观意识强烈,是否保持客观心态,这将直接对体育俱乐部制的发展产生影响。体育俱乐部制的宗旨是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促进各项目尽可能地平衡。但是教师在打分的时候因缺乏必要的监督,以致于随意评分,哪个学生给过好处就打高分,与学生实际表现不符。尤其是当客体因素,即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高、理论修养低时就会对学生的选课产生错误的引导,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生的风气。哪个体育项目容易过,就全部选择这个项目;而难度稍微有点大的,学生人数就寥寥无几,十分不均衡。

3、构建“教、学、练”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3.1、“教、学、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内容

通过体育俱乐部制教学,可以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主动地投入到日常锻炼和体育活动中来,帮助学生收获一个更加健康的身体和心态,是高校教学改革深入推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教、学、练”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大学生的“学”、教师指导大学生的“练”三位一体相互结合,促进大学生学会体育技能,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体育运动的普及与提高,为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奠定基础。

“教、学、练”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是将运动水平较为一般且拥有一定基础的大一新生定义为初级会员群体,并开发和制定“套餐式”教学模式,即按照教学大纲,有计划地对学生普及一些基础的运动知识,也可以申请高级会员对其训练和运动进行专业指导;将某项体育项目运动基础扎实的学生,发展为中级会员群体,而且这一群体要有硬性指标。中级会员群体基础较初级会员群体而言,基础更扎实,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适当辅导初级会员群体进行课外体育活动,也可以参与部分竞赛性运行。高级会员群体的运动基础又高于中级会员群体,对学校与学校之间或者社会上的比赛,可以由高级会员群体担任。此外,还可以实行学分激励制度,比如大三、大四的学生一旦参加俱乐部组织的活动或者校外比赛,都可以适当加分。对于中高级会员而言,教师有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训练计划,鼓励学生参与竞赛活动,促进学生运动水平的逐渐提高。

3.2、大学生体育课俱乐部项目教学模式实证研究

以长沙学院为例,选择喜欢羽毛球运动的大学生参与羽毛球俱乐部学习进行实证研究。大一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羽毛球项目,进行男女分班上课,同时在大一第二学期,可以申请成为初级会员,参加羽毛球俱乐部组织的课外活动;大二学生,可以申请成为中级会员,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羽毛球俱乐部课内外活动;大三、大四年级没有体育课的学生,可以申请成为高级会员,参加羽毛球俱乐部的训练课、裁判课、体育欣赏课等,还可以代表学校参加羽毛球比赛;对于有羽毛球特长的学生可以直接申请成为羽毛球俱乐部高级会员。在构建“教、学、练”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中,喜欢羽毛球运动项目的大学生可以从大一到大四年级,在课内外接受到“教、学、练”,提高羽毛球水平。

3.3、“教、学、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三要素

“教、学、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相结合,完全符合体育技能习得规律,课内外相结合动符合大学生学习特点。构建模式要充分发挥主体因素,即尽可能地调动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理解并客观认识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的好处,深刻认识体育健身的存在及推动作用;注重客体因素,即教师专业素质、综合素养等方面的提高,在教学指导、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以身作则、公平公正,将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型人才的任务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此外,“教、学、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载体因素,即学校要尽可能完善体育场馆器材及设施的更新与维护,确保其能真正为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提供帮助。在该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内容主体、客体、载体三要素互相作用,缺一不可,在课内、课外的时空里相互作用与反作用,形成良性循环,共同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4、结束语

体育俱乐部改革是大学教学改革的又一探索,大学体育作为学生接受体育教学的最后阶段,是实现国家“终身体育”目标中的关键环节,如何塑造“体魄强健、身心健康、人格完善”的时代新人。如何优化学校体育资源配置,保证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如何构建更加科学、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享受运动乐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猜你喜欢

羽毛球俱乐部会员
羽毛球
会员之窗
会员之窗
会员之窗
会员之窗
羽毛球
飞行的羽毛球
羽毛球PK赛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