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序 敬畏 担当
——疫情背景下道德教育的三个密码

2020-12-31□郁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案例疫情生活

□郁 明

庚子年春,疫情突如其来。居家禁足、线上学习、填写健康问卷等成了学生特殊的生活方式。如何利用这段特殊的时光,做好道德教育工作,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呢?德育工作者不妨多关注学生对于生活教育、法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需求,抓取特殊的教育资源,形成独特的停课不停“育”。

一、有序:疫情之下的生活教育密码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居家禁足是一种非常态化的特殊生活,生活区域被限制,生活节奏被打乱。帮助学生恢复和建立有序的生活成为当下教育的关键。

(一)个人生活:有序规划

非常时期,比较容易导致学生生活与学习的无序:昼夜不分,睡眠不足,玩网络游戏时间过长等。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忙乱无序的生活会导致人的压力过大。因此,有序地规划个人生活就显得很重要。

2月中下旬,各区域学校纷纷进入线上学习阶段,引导学生制订一张科学的作息时间表,井井有条地安排一天的学习、锻炼、休闲、家务很有必要。教师可以结合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内容来进行有效引领,及时给予学生帮助。

案例1:《做学习的主人》

“我和时间交朋友”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做到快乐地学习,尽情地玩耍,充分地休息。教师设计了“我是时间转盘大赢家”的实践体验活动,和学生、家长一起探讨:疫情时期,网上学习怎么做到既有效又能保护视力?居家怎么玩耍才能既尽兴又安全?作息时间怎么安排才能既科学又舒适?

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居家生活中必须解决的,是建立有序生活的前提。科学地建立个人生活、学习的秩序是一门重要的学问,因为有序的安排会让学生的每天过得平凡而有意义。

(二)家庭生活:有序融入

居家禁足,让家人有更多的时间在一起,是亲情培育的好机会。引领、帮助学生走出单一的学习生活,融入多姿而又温馨的家庭生活,是教师当下的一个重要课题。

案例2:《爸爸妈妈在我心中》

在“爱父母,在行动”环节,教师设计了主题实践活动:亲情妙厨帮帮乐。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与父母一起商量“下一顿我们吃什么”。在决定吃什么以后,全家轮流上场,洗菜、掌勺、洗碗、收拾,分工合作,相互配合。

一场疫情,让往日因为忙碌的工作、学习而无暇顾及的亲情更加浓郁起来。厨房变成了家庭亲情的加工场,即使是一碗白粥也会米香四溢,因为其中充满爱的催化剂。

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更多地享受家庭生活。比如和家人酣畅淋漓地下一盘棋;掀起琴盖,为家人演奏一支曲;和父母静享读书的乐趣,来一次精神的旅行。以上种种,皆为有序、有爱的家庭“疫时光”。

(三)公共生活:有序参与

有序地参与公共生活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即使儿童也不例外。疫情发生后,公共生活的节奏被打乱:小区封闭了,不能自由进出了;商场歇业了,无法自由购物了;外出要戴口罩了,呼吸也不舒畅了……其实,这些就是疫情管控期间最真实的公共生活。教师又该如何引领学生参与到特殊时期的公共生活中去呢?

案例3:《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

在“共同建设有序生活”环节,师生利用网络,围绕“有序生活”进行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并形成共识:待在家里不随意外出是有序;“两天一次,每次一人”的采购物品方式是有序;进出社区和公共场所出示健康码、测量体温是有序;下楼扔垃圾戴好口罩是有序。学生说:“你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也不能怎么方便怎么来。按防疫要求做虽然麻烦一点,但社会就会有序一点,安全一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我们都是公共生活中的一员。只有心有他人,心有集体,心有国家,遵守社会公德、法律法规,才能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构建和谐有序的公共生活。疫情管控时期,这种有序就更加难能可贵,因为它保障的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个体生命的安全。这样的生活教育才会真实而有效。

二、敬畏:疫情之下的法治教育密码

有人说,这场疫情就是一次普法教育。不断变化着的调控措施,网上造谣、传谣与辟谣之间的较量,一起又一起被通报的违法案例……这一切都成为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最鲜活的素材。教师透过这些素材洞察以法育人的本质——敬畏,因为心有敬畏,才会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一级响应:敬畏国家意志

“法律就是用国家意志形式表现出来的规则。”1 月23 日,浙江省根据《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在全国率先启动重大公共突发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小学生对于“一级响应”的认知是有限的,但他们的体验却是真实的。作为教师,若能抓住这样的生活经验有的放矢地进行法治教育,效果应该不错。

案例4:《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教师以“一级响应”作为教与学的切入点,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启动一级响应?与之相关的法律是什么?防疫时期,生活中的哪些规则可以在法律文本中找到?如果没有一级响应,现在会怎么样?一级响应启动后,我们应该怎么做?

“一级响应”是国家发布的最高级别的响应机制,这一时期的措施是正常情况下无法想象的,比如平时再正常不过的回家、购物、聚餐等行为都受到了限制。这看起来像是侵犯了个人的合法权益,其实是在保护每一个公民的权益。通过探究,学生懂得法律就在身边,法律就在生活中,应该支持和遵守重大响应下的各项举措。

对于学生来说,除了体会一级响应带来的变化,还要明晰背后的法律依据,即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如“延后开学”举措就是依法实施的,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可以采取“停工、停业、停课”等紧急措施。

(二)在线捉谣:敬畏网络规则

疫情期间,学生对于主流媒体应接不暇地忙着辟谣的现象一定深有体会,还引发了诸多疑惑和猜测。遵守互联网世界的法规是保障网上生活的前提。因此,对学生进行特殊时期的网络规则教育确有必要。

案例5:《网络新世界》

在“新世界,有规则”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收集“捉谣记”资料与交流活动。学生将一次谣言案例的产生、发展、破碎的过程,整理成小报告,阐述该案例引发的思考与提示,以“‘疫’网情深小贴士”的方式进行发布。

互联网虽然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它和现实世界一样有自己的规则。弄不清楚,搞不明白,轻则会把握不好方向,导致沉迷,影响了自身的发展;重则还会触犯法律,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和诉讼。

2003 年5 月15 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规定:编造与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有关的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此类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的规定,以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定罪处罚。将“捉谣”作为一种法治教育方式,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遵守网络生活的规则,实现高质量的网上生活。

(三)以案释法:敬畏法律底线

如果近期以“疫情、违法”作为关键词进行百度搜索,可以找到1680 万个相关信息且还在持续增加,可谓是案例累累。对于教育来说,选取其中典型案例,以案释法,往往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案例6:《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课后,教师布置实践作业:以“一图片、一案件、一法条、一启示”四要素为基本架构,结合电子海报或PPT 的制作方法,完成以案释法电子宣传画册,并在班级平台中进行展示。

某学生展示案例是:吉林长春一男子故意隐瞒在武汉工作生活经历和返回长春的行程事实,欺骗就诊医生,多次主动与他人密切接触,导致5 人直接感染,多人封闭隔离观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五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立案侦查。该学生提醒大家在填写健康问卷时,一定要坚守诚信,如实地申报自己的健康状况和活动轨迹,做个敬畏法律、自觉守法的小公民。

这样的以案释法,既是多学科结合的实践操作,又是法治教育的主动宣传。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从学生展示的作品来看,“口罩”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哄抬口罩价格被处罚的,兜售假冒伪劣口罩被立案查处的,中途截留口罩被处分的,等等。的确,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哄抬物价、牟取暴利、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四)项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依法处罚。

三、担当:疫情之下的责任教育密码

疫情发生后,各行各业涌现出了无数冲锋在前、无私奉献的典型人物,中国对疫情的应对和对外的援助更是可圈可点,在学生心中引起了共鸣。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责任担当教育的契机。

(一)国之担当: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主席在与外国元首互通电话时指出:“中方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这段话充分表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疫情在全球暴发以后,中国更是表现出了足够的担当。

案例7:《我们爱和平》

教师出示背景材料:2月26日,在国内“一罩难求”的情况下,中方决定向伊朗捐赠25 万只口罩。有人不解,我们自己都那么缺口罩,为什么还要捐赠给伊朗呢?教学中,师生结合材料进行深入剖析和辩论,使学生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德认知在教学推进中逐渐明晰。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中国是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国家,在疫情防控最吃紧的时候,中国还能伸出援手帮助伊朗,这是真正的国际道义。既彰显了人类命运相连的时代主题,又显示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和自信。通过教学,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得到提升,为国自豪的情感也会油然而生。这是一次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机会。

(二)民之担当:立足岗位,基于责任

疫情之下,匹夫有责,时势造就英雄。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特殊战“疫”中,英雄无处不在,先锋拼搏在前。

案例8:《生活离不开他们》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日子里,你最想感谢谁?他的哪些细节感动到了你?是否可以做张小卡片,将你的感激之情写在上面。

生1:感谢钟南山爷爷和李兰娟奶奶,他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挺进武汉疫区,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生2:我想感谢小区门口值班的人。无论刮风下雨,他们都坚守岗位,测体温,问情况,做登记,感谢这一群平民英雄!

生3:我感谢老师,为了停课不停学,老师付出了很多!

在以往的英雄教育中,书里的学习标杆往往是过于完美、超越人性的英雄。虽然英雄形象高大,但与学生距离遥远,难以激发学生向其学习的欲望。

这次“抗疫”战斗中的英雄都是学生身边普通而又平凡的人物,他们拥有鲜明的共性:立足自己岗位,敢于担当,善于尽责。钟南山、李兰娟挺进武汉,因为他们是中国感染学领域的专家,为疫情把脉是必然的职责。“吹哨人”李文亮基于医生的良知,发出预警。提醒别人是他的责任。“逆向而行”的白衣天使,发挥自己的职业特长,冲锋一线。为国分忧,是他们的责任。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无论是声名显赫的院士,还是默默无闻的平民,他们都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自己应尽之责,为国效力。对于学生来说,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能把握学习英雄的本质。

(三)我之担当:力所能及,尽己之责

明国之责,察民之责,最终目的是希望可以落实到每个学生的“晓己之责”上。作为学生,不仅要为国家而自豪,以英雄为榜样,更要回归到自己的生活,做出当下与自己角色相匹配的行为。

案例9:《生活离不开规则》

在“守规则要自觉”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规则,知晓在居家观察的特殊时期应遵守的特殊规则。

生1:我们乖乖地待在家里,不给社区添麻烦。

生2:每天准确地填写健康申报表,并将自己的情况告诉老师。

生3:出门一定要戴好口罩,尽量不与别人交谈。

生4:我从温州回来,需要自觉在家隔离14天,每天还要测量2次体温,报告给社区。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每个人都要思考“自己可以为社会做些什么”。通过上面的引导,孩子对此是有所体悟的。居家不外出,不给社区添麻烦,为国家多节约一个口罩,是学生可以尽到的责任。每天如实填写好健康申报表,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是每个一个小公民应尽的义务。自觉、自主、自律地进行学习,完成学习任务也是学生的职责所在。这些都是学生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责任意识的体现。

敢于担当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教师要帮助学生厘清:特殊时期,哪些是我们需要担当的?怎么去担当?这种基于儿童视角的引导或许是责任教育落地、见效的重要途径。

对青少年来说,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大事件,是一本生动而深刻的道德教材,其中写满了奉献与牺牲,坚守与执着,生命与健康,责任与担当,科学与真知,这些或将影响学生的一生。

猜你喜欢

案例疫情生活
战疫情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生活感悟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无厘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