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观察能力提升的探索与思考
——以中班课程故事《芦苇建构》为例

2020-12-31吴君妍陈晓兰

好家长 2020年9期
关键词:搭帐篷芦苇帐篷

文 吴君妍 陈晓兰

在我园一系列的芦苇活动中,幼儿亲身参与、动手操作、探索体验,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对幼儿进行观察、解读与支持,幼儿与环境、材料、同伴、教师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在“行动”中获得新经验。

对幼儿进行观察和了解是幼儿教育工作的起点。教师的角色从以往的设计者、组织者逐渐转化为观察者、记录者。观察与记录是理解幼儿行为最为重要的判断基础,通过观察可以不断改善活动的组织形式,支持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下面我以中班课程故事《芦苇建构》为例,谈谈在实践中的一些探索与思考。

一、玩转芦苇,观察初探

(一)快乐初识

“老师,我看到山洞那里有好多长长的草!”刚来园的小宝兴奋地告诉我这个“惊天大事件”。他对山洞那里的草很感兴趣,还提议在晨间锻炼时带领大家一起去看一看。

晨间锻炼时间一到,幼儿们就迫不及待地出发了。来到草地,他们赶紧围在芦苇旁,有的用手摸,有的用鼻子闻,并热烈地讨论起来。几名幼儿收集了一些散落在地的芦苇秆,然后在草坪上摆弄起来,大家纷纷模仿,用芦苇秆摆起了造型。

思考:幼儿是天生的科学家和探索者,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幼儿们对芦苇都十分感兴趣,但是对芦苇的认识并不多。为了支持幼儿们的芦苇建构与创造活动,我请幼儿与家长自主调查芦苇的来源与作用,并设计芦苇的创意玩法。同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让幼儿自主操作。

(二)创意建构

实录1: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幼儿们分享了自己的玩法:搭帐篷、房子、椅子、桌子……各种奇思妙想从幼儿的脑海中迸发,趁着幼儿们兴趣正浓,我们又向草地出发了。

培彦和辰亦两人合作搭帐篷,发现没办法固定芦苇,便找我帮忙:“老师,能不能给我们拿点胶带?”旁边的一一和可馨恰巧也碰到这个问题,我问道:“我们身边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胶带呢?”一一马上想到:“我们可以去拿工具将它们绑起来。”草地边正好有幼儿平时玩的自制玩具:仙女棒、飞盘、沙包等。听到一一的建议,培彦也赶紧去材料区看了看,最后选择了仙女棒。

初次玩芦苇,幼儿们有着各种各样的想法。于是,活动结束后我们立刻回教室进行讨论:“你们在玩芦苇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需要大家一起解决呢?”一一马上举起手:“我们在搭帐篷的时候没有胶带,但是后来我们想到能用其他工具捆绑,可是我们绑的时候又不会打结。”萱萱立刻站起来说:“我会!”说着就走到我身边,拿起绳子演示起来。

思考:对幼儿来说,新的经验能够帮助他们拓宽思路,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甚至对事物产成新的理解。在观察幼儿活动时,我发现在芦苇建构中需要用到“打结”这一技能,幼儿们也表现出对于获得这一技能的迫切欲望。因此,在集体分享活动之后,我在区域中投放了练习打结的材料,供幼儿在晨间来园、区域游戏或休息时进行练习。

实录2:彤彤和同伴拿着芦苇来到山顶上,用布条将三根芦苇秆绑在一起,搭成一个“小帐篷”。完成后,他们撑开芦苇的三只“脚”,让芦苇立在山顶上。可一阵风吹来,“小帐篷”立刻就倒了。这时,旁边的幼儿看见地上有两个洞,就将两根芦苇的“脚”插进了洞里,想放第三只“脚”时却犯了难。彤彤见状,连忙说:“我来!”说着,她用手指在第三根芦苇秆所在的泥土里用力地抠,抠了一会儿,她又跑回草坪边的阳光房拿了把小铲子继续挖。洞终于挖好了,彤彤用力地将第三根芦苇秆插进洞里,这下三根芦苇秆都稳稳地立在了洞里。

思考:在芦苇建构过程中,幼儿通过实验操作进行科学探究,最终获得科学发现。在搭建“帐篷”的过程中,部分幼儿已经意识到将芦苇底部分开可以加强“小帐篷”的稳定性。个别幼儿分享了自己的经验:“芦苇的脚要分开一点。”对于幼儿提出的有价值的、可以探索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一起来探究。因此,结合这一契机,我们组织了一次科学活动“有趣的三脚架”,幼儿通过动手操作认识“三脚架”,了解了三脚架的特性和优点,最后将获得的经验迁移到芦苇建构中。

实录3:涛涛和辰辰两个人一起搭“帐篷”。辰辰帮忙扶芦苇秆,涛涛用布条先将两根芦苇秆绑在一起,涛涛拿了一根新的布条,把第三根芦苇秆也绑上去,由于这两根芦苇秆位置差不多,“小帐篷”并没有立起来。涛涛继续调整芦苇秆的位置,嘴里嘟哝着:“哎呀,怎么回事呀?”一旁的辰辰看着说:“和我们在教室里做三脚架一样,将三根芦苇的距离调整好,绳子往上面绑一些!”说着,便开始行动起来。“小帐篷”终于站稳了,涛涛开心地跳了起来。

思考:游戏经验对于幼儿而言是相当珍贵的。通过游戏,他们强化、加深了经验,且使相关概念更加清晰。涛涛能够和同伴合作,反复失败后不放弃,依旧坚持搭帐篷,并将集体活动中的经验迁移至自己的操作实践中,最终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二、精彩花絮,观察延伸

(一)受伤了怎么办

大家都在自由组合搭建芦苇房子,闪闪突然跑到我面前说:“老师,我的手受伤了。”只见闪闪的食指上裂开了一道口子,一丝丝血迹从里面渗了出来。

闪闪告诉我:“我在搭房子的时候,芦苇秆上一根尖尖的刺划破了手。”原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坚实、光滑的芦苇秆开始开裂、折断,裂开的芦苇秆确实存在安全隐患。

“芦苇秆裂开了,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办才能让自己不受伤呢?”“将那些裂开的芦苇秆挑出来,不要再玩了。”“可以把那些坏的芦苇秆修好,贴上胶带,不让它们再裂开。”“我们可以戴上手套,这样就不会被划破手了。”“玩的时候也不能跟小朋友抢芦苇秆,抢的时候手会被划破的。”幼儿们争先恐后地讲述着解决办法。

于是,我提醒幼儿玩芦苇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小手,同时也要保护好芦苇,让它们不再被损坏。

(二)送芦苇回家

轰轰烈烈的整理芦苇行动在幼儿们的来回“奔波”中结束了,山坡上芦苇的踪影不见了,却留下了一些制作工具。

我默默地拍下照片,回到教室后把这些照片放给幼儿们看,他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这是绑芦苇秆的绳子,谁扔在那里了?”“还有一些布条。” “肯定是刚刚收拾的时候没有看见。”我趁机追问:“这些绳子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去把它们收拾好,把它们放到芦苇秆旁边。”“我们可以找个箱子当绳子的家。”

在班级门口的“资源收集库”里,我们找到了一个牛奶盒。幼儿们一起在牛奶盒上画上好看的图案,放到草坪上的芦苇秆旁,然后又一起将散落在草坪上的绳子捡起来,放到了它们的“新家”里。

活动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小意外,这也同样能够为幼儿们带来意外收获。“受伤了怎么办?”“怎么整理这些长长短短的芦苇秆?”他们发现问题后会积极讨论,及时解决问题。作为教师,应该在深入分析幼儿的年龄特征和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现有经验和实际表现,适时适度地提供材料,与幼儿一同创设更好的游戏环境。

一次芦苇建构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幼儿们的兴趣,他们不断尝试使用各类辅助材料,不断累积经验,调整设计。“怎么样才能巩固房子的结构?”“用什么材料更加合适?”“房子到底是怎么造的呢?”我给幼儿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大家一起来收集各种房子的图片和资料,为房子展览会做准备,我们的活动还在继续……

三、积极反思,能力提升

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才能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经验。对幼儿来说,最有效的学习是亲身体验,即回到行动中,回到过程中。

教师要做的便是观察幼儿的行为,观察每一位幼儿正在进行的学习过程,依据幼儿的活动需求和发展现状,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材料,为幼儿的学习提供支持,并且随着幼儿探究的深入、经验的增长和行为的变化适时调整材料与活动,引发幼儿的深度学习。

“科学观察→正确解读→有效支持”是教师与幼儿日常互动中应有的专业行为,因此,教师需在“观察发现问题→分析并寻找解决策略→实施策略→再次观察并检验策略的有效性”的循环往复中调整、完善自己的教育行为,从而营造适宜幼儿发展的环境,推动游戏的深入发展。

猜你喜欢

搭帐篷芦苇帐篷
田园野趣
石磨豆腐
帐篷里的笑声
“帐篷节”开始啦
芦苇
带上帐篷去旅行
在户外过夜
芦苇
看啊,芦苇
悬崖宿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