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大班 STEM 活动“制作画框”为例
2020-12-31文施亮
文 施 亮
一、活动背景
由大班主题活动“我要上小学”引发的“我为幼儿园留下什么”的讨论中,很多幼儿提议可以留下作品,如手工作品、绘画作品等,幼儿们还讨论了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作品。由此,我们的STEM 活动“制作画框”产生了。
幼儿提出几个问题:画框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哪些材料可以做画框?在这样的背景经验下,我们的活动分为三个阶段——观察欣赏、动手实践和检验成果。教师提供几种不同的材料,让幼儿们了解画框的基本结构及相关信息,并通过创意设计、协调合作、调整完善、检验展示,制作出属于他们的独特作品。
二、活动实录
(一)观察欣赏——了解制作材料
1.观察画框
仔细了解画框的结构与材质,是幼儿们的首要任务。首先,幼儿们参观幼儿园附近的山水画馆、幼儿园美工室和走廊的一些绘画作品,他们两人一组观察各种不同的画框,相互讨论交流并总结出自己喜欢的画框颜色、材料、大小、款式等。
幼1:这个花好看,这个花瓶也挺好看的。
师:这幅画中的内容你很喜欢。
幼1:嗯,这个画框是长方形的。
幼2:老师,我喜欢这个。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个画框呀?
幼2:因为这个画框里的画面有很多绿色。
幼3:老师,我喜欢这个。
师:为什么?
幼3:因为里面有很多亮晶晶的装饰。
出现的问题:幼儿的注意点大都集中在画面上,而对画框结构的观察和讨论较少。
解决方式:教师提出指向性明确的问题与幼儿讨论,引导幼儿转移话题。
2.了解制作材料
教师提供一些制作材料供幼儿观察和选择,如长、短、圆、扁等不同形状的木条、细麻绳、双面胶、锯子、榔头、胶水等材料,提醒各组幼儿在观察的同时,要注意画框的构造和材料。
幼1:我找到圆柱形和正方形的木头。
幼2:这是手套,还有粘东西的胶水。
幼3: 这个木条比我高。
幼儿们找到了一个打磨的工具,并讨论:
幼4:这是磨指甲的,让我试一下。
幼5:这是磨木头的,可以把木头磨平。
师:为什么要磨平?
幼6:要把木头上面的刺给磨掉。
(二)动手实践——设计画框
1.设计画框的图纸
幼儿们开始设计画框,有的想设计成三角形的,有的想设计成正方形的。
幼1:我可以用胶水粘一下。
幼2:做个长方形吧。
幼3:我觉得圆形好看。
幼4:这种木棍不能做圆形的画框。
幼儿最终决定用圆柱形木棍做成长方形的画框。
2.解读图纸
幼儿们聚在一起分享并解读自己设计的图纸,他们分别介绍自己的图纸,其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1)对操作工具不熟悉,怎么办?(2)图纸画得比较简单,不能完整体现幼儿的想法。
解决方式:(1)与幼儿讨论,让幼儿思路逐步明晰。(2)帮助幼儿更准确地进行测量。(3)帮助幼儿熟悉操作工具。
幼1:老师,这是24 厘米,这是26.5 厘米,对吗?
幼2: 我帮你看,把尺子直接横放在画框上,不是正好量吗?
幼3:多少厘米呢?去拿一个笔做记号,用笔做记号就不会忘记了。
幼4:那另外一边也要量一下,是21.2 厘米。
幼3:嗯,那就写21 厘米,这样方便一点。
幼儿在实际操作中获得了经验和操作技能,并发展了遇到困难时的持续探究能力、向同伴阐述观点的能力和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能力。
3.按图施工
(1)制作画框
幼儿们拿着各自的图纸开始寻找材料制作画框。首先,他们选择木棍、锯子、尺子、胶水等制作材料。A组和C 组的幼儿能合作进行测量,一人拿材料,一人施工;B 组的男孩不愿意与女孩商量,只管做自己的;D 组两个女孩觉得图纸需要进行改动。幼儿不断比对测量尺的刻度,有的组及时将量好的刻度做好记录,并在木条上也画好刻度。在把木条拼成画框时,幼儿们发现教师提供的木胶粘合性不好,有的幼儿改用麻绳将其捆起来,有的幼儿想到用胶枪来固定。
制作过程中的问题:(1)测量所需要边框长度的准确性不够。(2)操作中工具使用不熟练。(3)怎样把木条固定起来变成画框?
幼1:你们拿住哦。
幼2:我们是要一根一根地绑,对吧?
幼3:要不要我给你们帮忙?
幼1:好啊,那你有力气吗?
幼3:有的,要绑得紧紧的。
幼儿懂得了如何测量得更准确和如何更方便地使用工具,同时也提升了合作与讨论的能力。
(2)贴上画纸
幼儿们分别选择用卡纸和布覆盖在画框上做画纸,因为固定画框四个角用的是麻绳,覆盖时不平整,所以放弃用布来做画纸,(其中D 组女孩因为不小心掰断了画框,所以最后放弃了制作),其余三组幼儿都选用了不同颜色的卡纸作为画纸贴在画框上。
出现的问题:(1)用哪种胶水比较好?(2)怎样将纸裁得和边框一样平?
解决方式:幼儿不断比对测量尺的刻度,有的组及时把量好的刻度做好记录,并在木条上也画好刻度。教师提醒幼儿在用锯子时要戴上手套,再将木条垫高、对准,这样既省力又安全。
幼儿获学会了两人合作将画纸固定得更加平整、光滑,了解了手套应该套在哪个手上才能有效保护手。
三、作画检验成果
画框完成了,幼儿们合作在画框上作画,检验画框成品的效果。
幼1:你画了《四季图》中的春季、夏季、秋季,我再帮你画一幅吧。
幼2:那你帮忙画冬季吧。
幼3:冬季可以画雪地。
幼1:那我画雪地吧,上面还站着一个雪人。
四、我的反思
(一)兴趣+体验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在本次STEM 活动“制作画框”,是由“我要上小学”的主题引发并围绕着幼儿的兴趣点开展的。在活动实施的这一段时间里,每一个幼儿都兴致高昂,他们通过自己的学习和体验有了新发现和收获。活动中,教师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工具和材料,从而使大班幼儿的学习从直接体验开始,同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不断进行调整。我们发现,这样的体验正是幼儿真正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
(二)情境+合作
这种情境性的活动结合了幼儿生活中的经历,将知识还原于生活,通过问题的解决以达到活动的目的。情境是STEM 教育中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幼儿的学习会受具体情境的影响。在这次“制作画框”的活动中,我们发现这有别于平时的手工制作,幼儿们不是简单地制作并装饰一个画框,而是基于问题情境,通过自己的尝试、判断、检验,进行思考、协商、合作,从而解决问题。
(三)过程+发展
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参与、体验和获得知识的机会。大班幼儿即将步入小学,良好的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能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观察分析、合作交流、想象创造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幼儿思考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发展让他们真正改变了学习方式,也势必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也应尊重幼儿主动学习和自主思考的过程,并积极为其打造一种可以自由探索的环境,适时对幼儿的困惑和产生的问题进行启发式引导,激发幼儿主动思考的能力。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保持足够的耐心,主动引导并启发幼儿在活动中进行学习和探索。让我们和幼儿共同努力,共同学习,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