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学校如何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以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为例
2020-12-31李中卫
□李中卫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因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等原因,在农村中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作为农村基层的一名教育工作者,常因如何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引发思考。
一、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状况分析
(一) 缺乏父母陪伴
从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两所农村中学的统计数据来看,超过半数留守儿童的家庭监护人为隔代老人。他们大多体弱年迈;接受教育的年限不长甚至没有接受过教育,他们对孩子的教育观念落后;而且因为隔代,他们与孩子之间的年龄和想法均相差很大,交流沟通难度较大,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他们基本未能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从而导致孩子家庭教育缺失。
(二) 易受网络不良信息的诱导
当孩子们因缺少父母的陪伴而心灵空虚时,一些恶性 “病毒” 就会乘虚而入:当他们缺少监管和教育时,网络游戏或不良信息就会陪伴他们左右。
目前农村地区的孩子,大多有了手机,有的家庭还有电脑。这本来可以方便孩子与家长的联系,为孩子提供更加便捷的收集信息、查找资料的渠道,但由于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儿童尚未有完整的自控力,在父母监管缺失的情况下,他们很容易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 易沾染社会不正之风
不良社会风气,也是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大隐患。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缺乏安全感、渴望得到关爱等心理,这些本该是父母能够给予的,但留守二字,让这些心理需求成了孩子们的奢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偏差或扭曲的现象。为了弥补心理上的需求,他们往往会沾染上不良社会风气。
二、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也是留守儿童心理偏差扭转、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和抵御不良社会风气 “抗体” 养成的主战场。而从目前笔者所在的学校来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还存在一定困难,主要表现为:
一是考试评价机制弱化了学校德育。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压力下,学校德育的空间受到挤占,德育工作有逐步弱化的趋势。德育力度的减弱,对那些急需思想教育和引导的留守儿童来说,更是陷入困境。
二是农村学校教师老龄化趋势较为突出。随着城区各类学校规模扩大,教师需求也随之增大,很多农村学校年轻教师被条件更优越的学校聘用。部分老教师由于知识结构的老化和精力不足等原因,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方法陈旧、沟通不畅等问题,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三是对留守儿童的校外教育管控难度大。学校在校外教育和监管方面,存在着方法单一、陈旧等问题,加之留守儿童家庭监管的缺失,使学校教育未能很好地延伸到校外,往往出现老师辛苦一周抓思想,不如学生两天受影响的不利局面。
四是心理辅导专业教师配备严重不足。面对留守儿童日趋严峻的心理问题,特别是疫情防控这一特殊时期的诸多异常表现,仅凭现有学科教师不厌其烦地说服教育,学校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家校共育助力关爱留守儿童
众所周知,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在学校,所以,学校必须高度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
首先,农村学校应创建留守儿童关爱机构,优先配备师资,建立留守儿童教育 “一对一” 关爱制度。开展教师与留守儿童 “一对一” 帮扶活动,做到每天陪伴、每周谈心、每月家访、每期活动、每年反思,并规范留守儿童 “成长记录”,建立留守儿童家长会议机制,不断完善学校的德育工作内容,从而把留守儿童的教育有效扩展延伸,保障他们健康成长。
其次,要运用榜样的作用,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除了父母、老师的管教外,孩子也需要哥哥姐姐的引导,而农村大学生不仅具有较高的学历,还具有很好的榜样力量,他们与农村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代沟较少,更容易交心。因此,学校可以组织部分在校农村大学生,利用假期完成对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辅导工作,以此解决部分老教师和学生的交流问题。
再次,要走进学生家庭,协同家长开创一片适宜留守儿童生长的土壤。农村家庭情况确实非常复杂,家长的教育方法也不容乐观,这些问题不是朝夕就可以解决的,但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教育是刻不容缓的,所以学校、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把我们无法取代的 “家庭和家长” 的力量调动起来。通过家访、网络沟通等多种方式走进留守儿童家庭,在详细了解家庭情况的同时,有效转变家长 “读书无用论” 的思想观念,让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和健康问题,并主动参与、配合孩子的教育。同时,学校要通过设立“留守儿童信息交流网络平台”,使学校和家庭信息快捷互通,便于对留守儿童进行家校共育;召开 “留守儿童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子女的生活学习情况,引导他们与孩子交流,让孩子体会父母的爱;组织 “留守儿童亲情书信”,让孩子们表达他们对父母的思念,彰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适时开展“留守儿童亲子活动”,在增强学生体魄的同时增进亲子情感,从而增加情感交流的机会。
最后,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保障他们健康成长。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异常现象较多,尤其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这个特殊时期,显得更为突出。学校应通过网络培训、“走出去,请进来”、案例分析研讨等多种形式,尽快培养一批校内心理健康教育骨干队伍,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而对网瘾、抑郁、自闭、自残等校内无法解决的特殊学生,学校要第一时间动员家长,带孩子找专业机构或心理健康咨询师,做相应的辅导教育,为保障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尽责。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应该主动担当、形成合力、科学研判、精准施策,从而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他们开辟一片健康的学习生活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