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结合”视角下对大学生“低头族”干预机制研究
2020-12-31
(东华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13)
1、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无线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进入千家万户,其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但是这也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感受无线终端和智能手机带来的便利同时,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经常发现身边总有一部分人群无论吃饭、走路、逛街,随时随地,无时无刻都在拍照、刷微信、玩手机等,机不离人,人不离机。“低头族”一词应运而生。低头族(Phubbing),是由澳大利亚麦肯和Macquarie大辞典共同杜撰产生,形容那些只顾低头看手机而冷落面前亲友的人。当代大学生作为手机和无线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高校已然成为“低头族”的重灾区。长时间的低头使同学们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不仅影响了学业,对身体和心理的不良影响也是极大的。如何帮助大学生从“低头族”中解脱出来,还校园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已经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2016年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建立“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通过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的体育活动,以此提高全民健康。因此,在健康背景下,本文从“体医结合”的视角出发,尝试全方位多角度的将体育与医疗资源相结合,对于改善大学生“低头族”状况,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2、“体医结合”的概述
2.1、“体医结合”的概念
目前,针对“体医结合”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体医结合”是体育产业和医疗卫生产业的交叉领域。在结合过程中,体育部门提供载体,医疗部门提供医疗设备和处方手段。通过体育部门和医疗部门的紧密合作,研究出更加科学的运动处方。有专家认为:“体医结合”是体育健康和医疗卫生相结合,运用体育科学训练方法和医学治疗手段共同促进身体健康,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一种手段模式。廖远鹏等人在研究中提出:体医结合的实质是医学学科提出思路和路径,体育学科提供手段和方法。用医学的知识体系和思考方式将常见的体育运动规律进行重新整合和归纳总结,使之处方化,变的更加的实用、科学、针对性强。
2.2、“体医结合”对人的影响
首先,“体医结合”对人的生理影响。运用科学体育运动训练方法,结合医学理论思维方式,指导人们参与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改善人体肌肉、心血管等功能还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对于锻炼的安全性、针对性、有效性都有极大的保障;其次,“体医结合”对人的心理影响。体育心理与医学心理的共同作用,不仅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克服焦虑情绪,缓解压力、消除紧张情绪、提高自控能力都具有良好的效果;最后,“体医结合”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通过“体医结合”的方式和手段引导人们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融入社会大家庭、,实现社会的和谐美满。
2.3、“体医结合”的发展现状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提出:推动体育健身与医疗、文化等融合发展的发展思路。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深入融合。2016年9月,成都体育学院率先成立了全国第一家“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奏响了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加快推进了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坚持体育与医学协同发展的最强音。2017年2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成立“体医融合促进创新研究中心”。2017年4月,国家卫生计生委、体育总局、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共同制定了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方案(2017年 -2025年)》。
3、大学生“低头族”的成因分析
3.1、社会环境因素
第一,科技高速发展的副作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特点就是快速、及时、方便、大众,稍有放松就会错过很多信息。当代大学生如果跟不上形势,必然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一头扎进手机里,看新闻、追剧、刷微博、交友、打游戏,怎么能够认真学习,不沉迷呢?在加上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琳琅满目、功能强大的APP小程序,使人们基本生活都离不开手机,这无疑为“低头”提供了“温床”;
第二,从众心理、攀比之风盛行。“别人有,我也要有”、“别人玩什么,我也玩什么”的心理,导致大学生购买手机的初衷已经不在是为了联系方便,而是跟风。我国今年来经济蓬勃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都提高了,就使得消费方式成为体现社会群体差异或层次的一种方式。手机作为一种工具,成为一种时尚风潮,是大学生表现个性,突出自我的方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买手机都会讲究品牌,攀比之风昭然若揭。
3.2、学校环境因素
第一,学校管理制度的缺失。基于当前大学严进宽出的办学体制,使得努力拼搏了多年终圆大学梦的莘莘学子进入大学后顿时没有了压力,失去了前进的动力。部分同学没有了奋斗目标,学习上浑浑噩噩,只要能混个顺利毕业就好。而高校在面对这种现状时,采取的措施并不强硬,应对办法也不多;
第二,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创新性。绝大部分当前高校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依然是传统的讲授法。由于班级人数普遍偏多,想要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远远不够。学生面对老师枯燥的讲解产生乏味、无聊的情绪,自然的萌生了玩手机的想法。
3.3、个体因素
(1)缺乏自制力和自控能力。
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受到父母的照顾,没有经历过人生的起伏,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严重。进入大学后,失去了父母的管束,受到其他同学的影响和手机里的各种诱惑,难以抗拒,久而久之便成为了“低头族”。
(2)人格特质的差异性。
国内外专家结合人格特质理论、卡特16种人格特质因素检测等多种测评工具,研究人格特质和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及研究发现:自卑、内向、不自信、缺乏安全感的人格特质群体更容易对手机产生依赖情绪,成为“低头族”的机率更高。艾森克人格分析理论研究发现:粘液——抑郁质类型的人群,表现为安静稳定,反应速度慢,不善于表露情绪。这种气质类型的人不善于表达和倾诉、内心防御性极强,封闭自我,较容易成为“低头族”状态。
(3)个体内在情感的需求。
需要是人的一种心理满足倾向也是人产生行为的动力来源。频繁低头看手机的背后,表面上是打发无聊时间,实际上是人害怕孤独,满足自我的需要。当人们在地铁里,电梯里,周围陌生的环境里会自然而然的拿手机,这是寻求归属感和安全感的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高级层次需要则是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尊重和自我实现有着强烈的需要,但这个目标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汗水。然而在虚拟世界,这一切将变得容易的多。在网络社交平台,人们可以畅所欲言,无所顾忌,从他人那里得到被关注和被尊重空前容易,进而得到最大程度的心理满足。
4、“体医结合”视角下对大学生“低头族”干预机制研究
(1)加大力度培养“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对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实施定期培训。
相对日益增加的大学生人数,高校现有的“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比例远远满足不了现状。为了满足大众的健康需求,体育院校应加大运动医学专业的招生人数,做好人才培养计划,调整课程结构,增加运动医学类课程。比如:运动营养学、保健康复、运动生理等课程。而医学院校需要建立体育医学专业,并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纳入医学基础教育体系中去。高校体育教师是接触大学生“低头族”的主要人群,也是对大学生“低头族”实施预防和干预操作的主力队伍,定期组织高校体育教师进行有关运动健康的培训,特别是加强医学知识方面的培训必不可少。其不仅仅是传授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老师,更是提高大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理念的引路人。
(2)打破行业壁垒,实现技术融合、资源融合、实践融合的深度结合。
搭建体育部门和医疗卫生部门的合作平台,提供政策导向和项目资金,为促进“体医结合”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坚持将医生的临床治疗技术与高校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和科研相结合,共同作用大学生“低头族”,实现技术融合。把医院的人力资源、医疗设备资源和体育场地设施、器材设备等资源相互结合实现资源融合。把医学专家请进大学校园,结合高校体育资源为大学生“低头族”提供专业的咨询和现场指导,对预防和改善大学生“低头族”现象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实践融合指的是把医生开具的治疗处方与高校体育教师提出的运动处方相对接,两者共同作用大学生 “低头族”群体,促进医生与教师的操作相辅相成,实现操作上的高度融合。
(3)针对大学生“低头族”的成因设计科学合理的运动处方。
大学生“低头族”的形成原因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个体对于需求的满足也不一样。有的想交更多的朋友,有的想寻找刺激,有的想实现自我,有的想排解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感或者压力。这些不同的需求满足就必须有针对性的开出不同的运动处方来实现。比如:三大球、交谊舞、广场舞等运动项目就可以满足大学生增加人际交往,结交更多朋友的需要。因为这类项目都是大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加之操作性强,也易于开展。这几个运动项目都讲究团队的配合默契,要求人与人的协同作战,个人参与其中能够感受到胜利的喜悦和集体的力量。大学生参与此类项目既可以帮助别人又可以接受别人的帮助,既可以体现自我竞争意识又可以与他人竞争。实践表明:这类活动可以改变人的孤僻性格,逐步的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如果要寻求刺激的同学则可以选择攀岩、定向越野、滑雪等运动项目。如果想体现自我价值,树立优良的自我意识建议可以选择羽毛球、田径、游泳等运动项目。因为此类项目在练习和比赛的时候都要不断的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不断的挑战和超越自己,特别是在取得胜利时能够实现自我、体现自我价值。针对想排解生活压力,缓解焦虑情绪的这类同学可以选择散打、跆拳道等运动项目。总之,不同的运动项目可以给运动者带来不同的满足。所以,针对大学生“低头族”的不同需求,提出科学的运动处方,尽量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保证个体在运动中获得乐趣、幸福感和满足感,确保达到良好的干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