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扩髓与否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影响
2020-12-31孙晓望
孙晓望,梁 凡,邓 明
目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1],但在PFNA插入方式上,学术界还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在插入髓内钉之前需要扩髓[2],另有学者认为扩髓会增加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因此不建议扩髓[3]。2017年2月~2018年3月,我们采用PFNA治疗144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0例在插入PFNA之前进行股骨髓腔扩髓,74例在插入PFNA之前不进行股骨髓腔扩髓,本研究比较扩髓与否对疗效的影响,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本组144例,男46例,女98例,年龄68~91岁。左髋 71 例,右髋 73 例。根据PFNA插入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扩髓组(插入PFNA之前行股骨髓腔扩髓)和不扩髓组(插入PFNA之前不行股骨髓腔扩髓)。① 扩髓组:70例,男22例,女48例,年龄68~89(78.9±11.2)岁;BMI 19~27(23.6±5.3)kg/m2;血红蛋白84~134(113.2±11.9)g/L;骨折AO分型:A1型28例,A2型21例,A3型21例;致伤原因:跌倒伤59例,交通伤11例;伤后至手术时间2~4(2.6±1.2)d。② 不扩髓组:74例,男24例,女50例,年龄69~91(77.6±13.9)岁;BMI 20~26(22.9±4.7)kg/m2;血红蛋白83~133(112.9±10.5)g/L;骨折AO分型:A1型29例,A2型27例,A3型18例;致伤原因:跌倒伤60例,交通伤14例;伤后至手术时间2~4(2.6±1.3)d。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手术方法全身麻醉。患者仰卧于可透视牵引床上。先闭合复位,透视见复位满意后,由大转子顶点向近端做长约5 cm切口,逐层切开显露大转子顶点,选择合适开口点开口,插入导针,透视见导针位置适合,患者均沿导针行近端扩髓。① 扩髓组:完成近端扩髓后,逐一行股骨髓腔扩髓至合适直径,选用合适直径的髓内钉插入髓腔,导向器下打入合适长度的股骨头颈内主钉,再安置股骨远端瞄准器,置入锁钉,撤除瞄准器,置入尾帽,逐层缝合切口。② 不扩髓组:不行股骨髓腔扩髓,其余手术方式同扩髓组,选用比股骨髓腔直径小2 mm的髓内钉插入。两组患者均不放置引流管。
1.3 术后处理常规预防感染及深静脉血栓。术后当天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和膝关节、足趾屈伸活动功能锻炼,术后1 d鼓励患者坐起。术后4周内在助行器辅助下部分负重行走,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时完全负重行走。
1.4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髓内钉直径、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下降量(术前血红蛋白浓度-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浓度)、术后输血率、术后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离床活动时间、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感染、内固定失败)及术后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
2 结果
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两组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随访期间均无感染、内固定失败等情况发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下降量、髓内钉直径不扩髓组均优于扩髓组(P<0.05),术后输血量、术后输血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离床活动时间、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典型病例见图1~4。
表1 两组手术情况及疗效比较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常见骨折[4],其手术治疗目的是早期负重活动,降低围手术期患病率和病死率。多数学者建议采用髓内钉手术治疗,特别是不稳定性骨折[5-6]。相比年轻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对创伤、卧床及手术等因素的生理承受能力较弱。因此,对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尤为重要,如尽早手术、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早期离床活动。研究[7-9]显示,增加手术时间及卧床时间,将会增加诸如术后感染风险、心肺事件、肾衰竭、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出血量及输血量,从而进一步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既往研究[3]显示,四肢骨干部骨折采用扩髓治疗,会增加手术时间及围手术期出血量。本研究结果显示,与不扩髓组相比,扩髓组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术后血红蛋白下降量多。主要是因为扩髓组增加了扩髓步骤,而扩髓也可能损伤髓内血管,导致围手术期失血量增加,表现为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血红蛋白下降量增加,且扩髓必然导致选用的髓内钉直径增大。两组患者术后离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离床活动时间、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扩髓与否不影响整体疗效。
综上所述,鉴于老年患者对手术时间长、手术创伤大、失血量多的耐受性较差,建议采用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时不进行扩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