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设计的新探索

2020-12-30李德强

天津教育·上 2020年12期
关键词:大运河议题高三

李德强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目标就是落实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三政治课如何落实议题式教学,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发展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一直是困扰政治教师的一个难题。笔者尝试将高三政治复习中习题的处理方式进行改造,变习题为议题,变习题讲解过程为学科活动过程,使复习效果明显改善,实现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实途径的新突破。

一、充分挖掘习题内容,设计议题,策划活动方案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程内容活动化,即:将学科内容的课程方式以一系列序列化活动呈现出来,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获取知识,实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同时,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进一步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深化对已获取知识的理解,重新架构知识,提升学科关键能力,发展学科核心素养。这既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指导高三政治课复习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为此,笔者在高三政治复习过程中选择2019年高考天津卷第13题作为基础进行素材挖掘。该题目围绕大运河文化的现状、保护、开发与创新而展开,笔者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教材内容,确立了议题“大运河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为完成议题内容,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活动设计:

以视频资料《京杭大运河》的观看和相关文字材料的阅读创设情境,展现大运河的千年变迁,为沿河两岸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由此将学生的思绪引入运河文化的演进,为议题的探究作好准备。笔者根据议题内容,结合情境设置和教材安排,将议题分解成若干探究性小问题。

第一问:流淌千年的大运河为两岸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第二问:面对当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如何看待大运河的存在。

第三问:今年是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6周年,在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我们取得了哪些成效。

第四问:依据原题中开展“千年韵万象河”活动,分析对促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意义。

第五问:从文化角度展望大运河文化未来20年的景象,并结合自身发展谈谈设想。

第一个和第三个探究性小问题设置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建构的主动性。在课堂交流讨论环节,学生可以将搜集到的大量史料和现实情况进行展示,例证大运河通航以来给两岸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从而说明大运河文化的昨天与今天。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搜集材料、整理材料和分析材料能力得到锻炼,同时训练了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第二个和第四个探究性小问题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开展合作与探究,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笔者以这两个探究性小问题引导学生明确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以传统建筑和习俗为主要方式存续至今,影响两岸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这也是中华民族创造、奋斗和团结精神的最好诠释。此间,学生可以结合大运河文化的昨天和今天深度思考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面对社会生产实践的深刻变化、我们如何对待产生于千年之前的大运河文化以及大运河文化如何实现面对新时代的华丽转身等。通过一系列问题探究活动,学生不仅筛选出主干知识、锻炼了分析与综合能力,而且其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理解、迁移和重构等高阶思维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第五个探究性小问题设置的目的是提升学生辨识近似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检验复习效果的最好方式是引导学生进行试题编写。笔者以今年5月21日的首个国际茶日为主题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写题目和答案,然后组与组之间调换题目。由于对情境的理解有差异,答案内容出现明显不同。于是,新的探讨话题使学生的课堂参与意愿更加明显,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活动内容以教材内容为载体,突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高三思想政治课作为活动型课程的实施不仅要求教学设计活动化,更重要的是活动设计必须依托学科教学内容。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施要围绕议题,开展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议题的设置要体现学科内容要求。序列化的活动设计就是要将学习内容分解成为若干个小问题依次化解,从而落实议题的要求。笔者将习题改造成为议题,并依据学科教材内容安排序列化的探究活动。在对“文化传承与创新”和“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相关内容进行复习时,笔者将上述2019年高考天津卷第13题进行改造,设置了议题“大运河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和包括五个探究性小议题在内的序列化探究活动,以便落实: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文化创新的相关内容,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辩证关系等。当然,高三的复习课不同于平日的新課讲授,议题所涉及的学科内容跨度较大、覆盖面较宽,另外高三复习习题主要以综合性试题为主,情境设置较为复杂,需要学生调动更全面的知识内容才能有效解决。因此在活动设计时,每一步之间的逻辑关系要严密,不仅要体现学科内容的因果承接,更重要的是要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议题式教学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有独特价值,为落实议题要求设计的序列化活动给学生的个性展现搭建了舞台,学生通过探究对话、互问互助、沟通分析、交流展示等不同环节的活动,一方面展示了已有学科核心素养,另一方面也使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提升。

三、活动形式实现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当前,基础教育进入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新时代,通过实现深度学习提高高阶思维能力,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一种必然。在课程活动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思维由较低层级向更高层级迈入的问题,活动设计的直接目标是解决教学中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评价问题。好的活动设计和问题设计必然是层次分明、由低至高的,从事物的表象开始,逐步深入本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在活动设计时,我们一般设计一连串思维层级由低级到高级的具体问题,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开展探究活动,进而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关于“大运河的昨天、今天与明天”活动设计中,第一个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这些问题以识记和理解为主,属于低阶思维;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综合性较强,需要学生全面思考、辩证认识,对所学内容有深刻理解方能解决;第四个问题和第五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调动多处知识内容,并进行分析、综合与评价。

尤其是最后一个环节要求学生根据习近平总书记“5.21国际茶日”贺信和央视的公益宣传片,分组编写一道有关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综合性题目。一方面,该环节的设计符合2017年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评价一体化思想;另一方面,情境迁移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对主干知识运用的合理性及解决问题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特别是开放型问题或活动要求学生具有问题求解力、决策力和反思力,把学生的认知由个别迁移至新的情境,并有意识地自提问题、自答问题,这样非常有利于高阶思维的培养。

高阶思维是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在议题式教学中,我们通过设置和变换情境、铺垫不同水平的问题以及构建开放型的活动,建立有利于思维发展的思维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按照高三复习要求重新构建知识意义,实现深度学习训练高阶思维,提高学科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在高三政治课复习中,将习题改造成为议题,进行情境设置、活动设计,一方面改变了高三政治课“练习题、讲习题”循环往复的老套路,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提升思维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议题式教学不仅能够落实新课程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而且符合新高考中关于“一核、四层、四翼”的要求,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应对新高考提出的新挑战,实现新课程的设计初衷。

猜你喜欢

大运河议题高三
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议题式美术教育
让政治议题“活”起来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书香通州”全民阅读启动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高三·共鸣篇
大运河
我为大运河拍照
大运河放歌
我把高三写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