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如何走向“轻负优质”的
2020-12-30陈虹
陈虹
“减负”问题是社会长期关注的焦点问题,不仅家长的心理十分矛盾,既期盼、又担心,而且学校一直处于“反复抓、抓反复”的困境。“轻负优质”已经成为小学教育的一个梦想。
一、背景与意义
小学阶段发展素质教育,是通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实践证明,真正实现素质教育,需要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作为基本保证。如果没有“减负”省出来的时间和空间,素质教育很难落到实处。
2014年4月,在教育部实施“减负万里行”活动期间,天津市教委召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增效工作推动现场会,大会号召学习高效教学经验。当时,我在红桥区西站小学带领大家落实会议精神,推广高效教学经验,探索全校性的“减负”策略。2016年,由我主持的《小学数学学科“减负高效”有效路径的实验研究》和《小学“轻负优质”高效教学操作系统的实践研究》先后立项,并组建团队投入研究。2018年,课题又随着我调动转入北师大静海附校,继续带领大家深入探索该课题。经过不懈努力和探索,我们终于闯出了一条“轻负优质”的学校发展之路。
二、思路与方法
在多方论证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单科突破,不留作业,倒逼改革,各科跟进,统筹设计,全面落实”的基本思路,并围绕这一思路落实相应的实施步骤。
第一步,从数学“切入”,不留家庭作业。这是对每个年级、每一节课的刚性要求。目的是以堵死“后路”,倒逼课堂教学的改革。在这一步骤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提出实事求是的要求:学生在没有家庭作业的前提下,要保证课上“学会”,保证逐步“会学”,保证全程“樂学”。在这一步骤实施后,学生成绩与过去相比有了明显提高。从此,数学学科形成了“教材整合先行,教法创新跟进,两者相互促进,构建高效教学模式”的整改思路。教师抓住高效课堂教学改革这一主题,围绕教和学、讲和练、方法和技术的关系,进行研讨、思考、实践、总结,逐步确立了自主学习的教学思想,并随之明确了“先学后教、精讲多练、技术支撑”的教学原则;推出了“独立准备—精讲互动—多练达标”的基本教学模式;创新了不同课型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轻负优质”教学策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实践、探究、尝试、体验、研讨、归纳,实现了知识的整体建构,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在教材整合的过程中,教师结合实际教研情况提出了很多新的方案,不仅节省了课时,提高了效率,而且深入理解了知识的内在联系。这一突破性的成效,大大加强了大家对改革的认同。特别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颠覆”,使教师的反复讲解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引发了深入思考。
2017年4月,在西站小学召开的红桥区小学减负工作会上,我介绍了数学学科“轻负优质”有效策略与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与会领导充分肯定了学校扎根课堂,找课堂要教育教学质量、找课外活动要学生特长发展的做法,并对这一课题给予重点关注。
第二步,向各科“迁移”,落实“减负”要求。考虑到学科之间的差异性,我们对“减负”的具体目标做了适当调整:语言学科不留家庭书面作业,其他学科参照数学要求,以利于倒逼课堂教学的全面改革。经过实践,各学科都着力探索“新”课堂,并形成了以阅读为线索的高效教学模式,使得每一节课都起于学生“自学”。教师在学生自主预习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适时点拨指导,修复教学生态链的弊端。同时将预习纳入课前导入环节,建立了先预习后上课的长效机制,对于保证当堂学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让课堂教学改革常态化,课题组从两方面进行机制创新的尝试。一是加强课业负担的预警与监测机制。结合学校日常管理,落实行政干部包管年级组制、年级组长监督制、班主任协调制、班级教师捆绑制,并采取问卷调查、随机访谈、听课观察、质量监测、电话咨询、三级家委会座谈和校长接待日等方式,以及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办法,对课业负担进行调查研究,以确保“减负”措施的有效落实。二是探索校本化学业质量监测机制。借鉴国家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开发并启用学业成绩多元评价策略,以保证“轻负”下“优质”效果的实现。在三次静海区学科质量检测中,北师大静海附校表现突出,各年级成绩领先,多学科名列第一。为继续深化改革,实现全面优化,扫除了思想顾虑,奠定了工作基础。
第三步,借“减负”之势,推进整体改革。“减负”解放了学生,振奋了教师,学校也摆脱了由于学生负担过重而导致发展失衡的恶性循环。于是,课题组乘势而上,坚持“轻负优质”的理念,探索全面优化之路。
具体措施是立足办学目标,统筹各类资源,重点加长两块短板。
一是增加社团活动。从原本每周一次增加到三次,每次一节课增加到两节课,总计每周近5小时。同时,根据学生需求不断开发创新新的项目。北师大静海附校还在活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主选课、选课走班”“一节多课、一课多师”两个特色。由于社团活动具有多样性、多维度的特点,使得学生兴趣盎然、个性张扬,从中收获了更多的新知识和能力。
二是增加社会实践。实行分年级、课表化管理,保证了“月月有活动、次次有主题、活动有基地”。借助学校的地域文化,新设的研学旅行课程,不仅打开了视野,丰富了阅历,而且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改革开放的成就,增强了服务社会的责任;安排场馆学习课程,带学生走进国际比赛场馆,学习体育知识,树立规则意识,感受体育精神,践行文明礼仪。学校与萨马兰奇纪念馆共建教育基地后,很多学生成为“小小讲解员”,开展志愿讲解服务。2019年4月,学生为国际奥委会执委吴经国先生一行进行了讲解,受到高度赞扬。由此,热爱体育、锻炼身体,蔚然成风。其间,很多社团还凸显了跨学科和信息化的特色,丰富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了学科教学创新。
三、成效与反思
在落实刚性“减负”的巨大作用下,学校由教育教学改革拓展到整体改革,“轻负优质”教育也由一种研究假设,逐步变成了发展路径,学校追求全面优质的成效逐渐从三个方面显现出来。
首先,加快了教师专业发展。结合各个改革阶段的目标,转变观念成为教师研训的重点内容,并贯穿于学校“双三九”培训的各个环节之中。由以教师为中心开始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重视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将正确的教育观念转化为深化改革的动能。结合“轻负优质”的要求,创新课堂评价。学校《“轻负优质”教学的基本要素及运用方法》《课堂40分钟时间分配量表》《“轻负优质”课堂教学研究评价表》《“轻负优质”课堂教学六个维度权重教师自测表》,已经成为教师的行为自觉。吃透教材,熟悉知识结构,把握具体学生学情,通过技术带动,促进教学深度融合的职业追求,落实自主学习、精讲多练、师生互动、分层训练的高效教学基本原则,发挥重要的导向功能,促进各科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流程、模式的逐渐完善,保证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结合课外活动的需要,创新发展方向。“一专多能”已經得到教师的普遍理解和认可。教师开始主动扩大专业学习视野,参与课程开发,指导学生社团,设计主题教育,投入社会实践。刚刚起步的教师专业发展改革,已经在学校全面优化的进程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其次,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从不留家庭作业到走向“全面优质”的实践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健康成长”具体定位为好身体、好品行、好习惯、好性格和学习力、思考力、实践力、创新力,并以多元评价的思想,予以引导、扶持、培养、提高。在成立仅两年的北师大静海附校,学生的精神面貌逐渐呈现出整体优势:热心社会、关心集体、积极上进、勇于争先、阳光自信、遵纪守规……“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系列主题教育,引领着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年度科技、艺术、体育嘉年华等,使每个学生都能活跃其中。师生共同编导的儿童剧《哪吒闹海》在津湾剧院公演,引起较好的反响。短剧《俄狄浦斯王和乌镇的一块板砖》在第七届乌镇戏剧节亮相,作为本市第一所普通中小学师生登上这一有国际影响力的舞台,赢得社会人士的广泛关注。学生在全校读书活动中,养成了良好的阅读和思考的习惯,推动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升华。假期的“体育成长计划”和“体育素质拓展练习”两项自主体育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自觉,落实了学校的要求,“健康第一”的理念在师生中落地生根。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大格局,在探索“轻负优质”的过程中逐渐凸显出来。
“轻负优质”的实践研究,提高了整体办学水平。2019年,学校获得北师大基础教育合作办学集团书香育人、科技育人、以美育人三个先进工作单位称号,被命名为第一批京师心育校园心理文化建设基地学校、京师家长学堂基地学校和京师戏剧学校。同年,入选中央教科院体育课程一体化综合改革实验学校。
最后,营造了校外教育环境。学校始终坚持把家长和社区纳入教育系统之中,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积极引领家长与学校形成共识,主动争取家长、社区与学校的有效互动。“轻负优质”思想的实践和实施,都得到了他们的倾力支持,同时也增强了学校工作的活力。内外协同联动、和谐共建的良好局面,正在为学校“轻负优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到目前为止,“轻负优质”研究最大收获是初步形成了一个操作系统。当然,未来还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实践、去试错、去验证、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