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科学活动导入方式的实践研究
2020-12-30张继虹
张继虹
摘 要:导入是指开始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时,老师带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行为。导入新课是一个过渡性的教学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导到新课题上,并且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的精神状态,从而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去。
关键词:科学活动;导入;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33-0062-02
A practical study on the way of introducing children's scientific activities
ZHANG Jihong (Huaxi kindergarten,Huaqiao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ity,Kunshan,Jiang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Introduction refers to a kind of teaching behavior that teachers take students into learning state when starting a new teaching content.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courses is a transitional teaching link,its main task is to guide students' attention and interest to new topics,and to stimulate students' desire for learning and knowledge,give full play to their subjective initiative,and form a mental state of active participation,so as to urge students to devote themselves to the process of exploring new knowledge.
【Keywords】Scientific activities;Introduction;Exploration
科学活动是集体教学中的一种,是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本项研究中所指的科学活动为科学集体教学活动。
1.科学活动中导入的作用
科学活动中的导入环节大致能起到以下三个关键作用: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教学环节提供感性经验,做好铺垫。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将幼儿科学教育列于重要的地位,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良好的导入方式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幼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感受科学的奥秘,从而产生“我要学”的愿望,促进教育活动的成功。学前期幼儿由于年龄较小,自控能力差,心理具有不稳定性,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同时也易厌倦,因此教师在设计科学活动时,更应选择有效的导入方式。如果导入方式设计得巧妙,就能在顷刻间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唤起孩子的注意力,开启他们思维的闸门,营造孩子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使幼儿迅速进入精神兴奋状态,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为新的探索活动做好心理准备,为整个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2.科学活动导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导入环节过分放大
虽然导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但导入本身并不是活动的主体,更不是活动的重点,我们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能做得太大、太啰嗦,也不可喧宾夺主,使整个教学过程厚此薄彼,应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活动的重点部分,让孩子有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机会。从时间上来说,导入环节的时间应控制在3-5分钟。如一次活动“好玩的报纸”,其目标主要鼓励幼儿探索剪出更长的纸条,发展幼儿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在设计活动时,导入环节老师出示报纸,依次问了“你见过报纸吗”“谁喜欢看报纸”“报纸有什么用”“把报纸当成玩具,你会怎么玩”这四个问题。问完这些问题时间已经过了一半,当然这后面的内容只能是匆匆而过,不能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去探索怎样剪出更长的纸条,这样就会失去导入活动的作用。
总之,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不管哪种形式的导入都要把握一定的“度”。绝对不能过于繁琐,冗长,使幼儿对随后的环节丧失兴趣和时间。
(2)导入内容与目标不符
我们的导入一定是要为教学目标服务,有时为了导入而导入,选择了与目标不符的图片、故事等,导入的内容离开了教学目标,这样非但起不到好的效果,有时还会对下一环节的学习造成困扰。如在开展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电动玩具”时,活动的目标是:一是了解电池的作用,并学会正确使用电池。二是能积极主动探索事物的奥秘,及时发现问题、寻求答案,并会用语言向他人表述。但在活动的导入环节,老师设置了“玩具展览会”这一环节,请小朋友们来介绍自己带来的玩具,说一说“你带来的是什么玩具,是怎么玩的”,而在这些玩具中,電动玩具所占比例不大。大家的兴趣点显然落在了这些各式各样的玩具上,而非电动玩具是怎么动起来的。这样就与活动的目标“要了解电动玩具中电池的作用”不符,纯粹的为了导入而导入。
要知道集体教学活动时间紧凑,导入活动应防止信口开河的现象,要根据教学的目标精心设计,不要使导入内容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浪费有限的教学时间。
3.科学活动导入环节的方式
(1)情境式导入
情境式导入是教师创设各种情境,让幼儿身临其境,从而引起幼儿兴趣,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
第一,故事情境导入。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以其典型的人物形象,跌宕的情节,生动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幼儿。将故事这一形式运用到科學教育的导入活动中,可以很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运用于导入活动的故事大多短小精悍,紧扣活动内容,能很快地切入主题,一般可以选择现成的科学童话小品,也可由教师即兴创编,但故事一定要与活动有关,这样才能通过故事引出活动,发挥故事的导入作用。
如在开展小班科探活动“开一开,尝一尝”时,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们将自编故事小熊过生日来作为活动的导入,引出活动的操作材料—各种不同打开方式的食品。这样的故事情节符合幼儿的生活,让幼儿身临其境的想要为小熊过生日,让他们有试图打开包装袋的愿望。
第二,问题情境导入。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问题源于情境,引发幼儿的思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科学知识的传授充满挑战,有时直接在质疑、设疑、解疑中给幼儿以探索空间,幼儿也乐于接受。这种方法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提供给幼儿丰富的操作材料,设下疑问,让幼儿通过自主实践操作,观察科学现象,学习、体验探究科学的方法,发现科学道理。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
如在开展科学活动“让鸡蛋浮起来”中,当教师手拿鸡蛋放入水中时,问:“你们猜鸡蛋会沉下去吗?”幼儿不约而同地叫起来:“鸡蛋肯定会沉下去的!”结果鸡蛋并没有像预料的那样沉入水底,恰恰是浮起来了,这种强烈的反差激起幼儿非探究个水落石出不可的求知欲望,激发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后面的操作尝试活动中,幼儿积极主动,全神投入,寻找科学的奥秘。
(2)操作式导入
操作式导入就是运用一定的材料进行现场操作,可以是幼儿操作,也可以是老师操作,来引起幼儿兴趣的一种导入方式。
第一,自主材料操作导入。
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活动中的材料具有暗示性,能够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材料,归根结底是为幼儿感知、观察、操作准备的,幼儿通过看看、摸摸、捏捏、敲敲等摆弄活动,会产生很强的探索欲望。在活动之前,先给出材料,由材料导入活动,可增强活动的有效性。
在开展“有趣的磁铁”活动中,将玩磁铁作为游戏来导入活动,让幼儿自由的玩玩磁铁,在玩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有的孩子会发现:有时两块磁铁能吸在一起。有的孩子会发现:有时两块磁铁怎么按都不能吸在一起,而且放在桌子上推后面磁铁,前面的磁铁自己会跑。有的会发现:两块磁铁隔着东西也能动,动了一块,另一块也会跟着一起动。这些都是孩子在自由玩的时候自己发现的。有了这些发现,能让活动变得更精彩。
第二,多媒体操作导入。
随着信息化技术深入生活,动画片成了孩子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画片以一种多感官刺激的方式强烈地吸引孩子。课件欣赏、动画片成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不可多得的一个好帮手。
在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指纹”中,老师就以动画片《蓝猫和淘气》片段为导入。在《蓝猫和淘气》的动画片里,有一天,蓝猫被外星人抓走了,外星人变成了假蓝猫来骗淘气。而它们就是用指纹的方式来辨别真正的蓝猫。
总之,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导入方式形式多样,举不胜举。在教学中,我们应本着启发、引导、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活动为宗旨。在设计科学活动时更要结合实际情况,认真、仔细地选择适宜的导入方式,合理运用各种不同的导入方式,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慧敏.幼儿园科学教育环境创设与儿童发展[J].华章,2013 (26)
[2]陶纪秋.幼儿园科学教育环境创设的原则与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