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蕴藏着成长的大秘密
2020-12-30张贵勇
张贵勇
愛上乡村 爱上大自然
上幼儿园那几年,哲哲喜欢去爷爷家,对乡村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一次,我让他说说城市与农村的区别,小家伙张口就来:农村有大自然、大粪,房子比较矮,比较破,但空气新鲜,能听到鸟叫,到处都是绿色,夜里非常安静,也非常黑,可以看到许多星星。而城市里,楼很高很密,人多车多也很吵,但有电脑,还可以看电影、吃麦当劳……
等到他上小学后,我有意把古诗词尤其是田园诗引入家乡行,结合这些优雅的诗词一览乡村之美,如给他讲解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陶渊明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翁卷的“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范成大的“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以及孟浩然、杨万里的田园诗。我发现,这类诗在田野里讲别有一番风情。
哲哲也很喜欢这种方式,每每去爷爷家之前都要带上几本诗集,闲时跟我对诗,偶尔也赛诗,看谁背得多,背得快。一开始我凭借多年的“存货”应付他不成问题,后来不得不也赶紧背诵,免得被他鄙视。
乡村给予哲哲的东西也很多,多到超出我的想象。让我惊讶的是,因为经常在乡村看到天牛、水龟虫、水黾、蚱蜢、蜻蜓等各种昆虫,升上小学四年级后,哲哲爱上了昆虫,不仅爱听读各种昆虫书,还养了好几种昆虫,慢慢成为名副其实的“昆虫专家”,并给全年级同学做了一次演讲,推荐昆虫科普书,掀起了不小的昆虫热。
另一种生活方式 另一种世界观
在老家,哲哲也常到邻居家串门,交了不少忘年交。而在城市,多数小伙伴都在上课外班,他很少有机会和别人聊昆虫、聊动物。在老家那段时间,能明显感觉他变得更加开朗、热情,是实打实的“话痨”。
孩子都是属于大自然的,身在鸡鸣狗吠的乡村,我们都是单纯的、不想世事的孩子。在田野之中,我们可以忘掉一切,任心灵无拘无束、自由放飞,这是城市的快节奏生活所带不来的。尽管乡村也有不好的地方,但我和哲哲眼中的乡村是一个朴素、温暖的世外桃源般的存在,是体验一种与城市紧张忙碌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地方。
而且,一些城市的家庭,尤其是那些条件相对优渥的家庭,很容易让孩子误认为一切都是唾手可得的,想吃什么可以点外卖,缺什么到超市里可以买,淡忘了“成由勤俭败由奢”“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等古训,渐渐地也对所拥有的东西不以为然,对农业和自然缺乏起码的认知与敬畏。
我虽然没有给哲哲提供多么高大上的生活条件,但他小时候玩具特别多,结果就是不够珍惜。一次,他喜欢上了无人机,家人花了近千元买来,结果玩了两次就束之高阁,后来因为电池忘记拿出来,再也不能用。这件事让我反思,尽管没必要让他们忆苦思甜,但让他们了解真实的乡村,给他们讲讲祖辈、父辈的生活经历,长大了他们慢慢会懂得生活的道理,拥有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反观我的成长经历,乡村给予我很多东西:在缺少玩具的时代,院子里的花花草草都是我的玩具,让我不孤单;在独生子的童年,大自然里的花鸟鱼虫都是我的朋友。乡村生活也塑造了我的品格和心性,我希望哲哲以及更多的孩子都有机会能感受这种生活方式,能身心平衡地享受生活,在安静与素朴中沉淀下好的习惯与品质,并从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生活中感知中华文化的根脉。
从城市到乡村 从中国到世界
从我的观感来看,在任何一个地方生活久了,都很容易被当地的文化所熏染而不自知,尤其是在孩子成长的童年阶段。我着意让哲哲体验一种乡村生活,还有一个私心是希望他从小养成一种对比思维,能体认到这个世界上不只有楼房里的安居这一种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背后,是不同的文化传统、各种值得回味的人生以及一个个有趣的灵魂。
国外家庭很注重孩子的社会实践,有的孩子会在上大学前,以间隔年的形式去另一个文化环境里生活一段时间,不只是为了开阔眼界,更是为了叩问或寻找真实的自己。这种经历从现实来看依然有价值,为人生按下暂停键,很多时候反而能起到加速的作用,甚至在自己的职业生涯发挥神来之笔的作用。
例如,乔布斯17岁那年就远赴印度学习,他选择学费高昂的里德大学来为自己的人生铺路。或许是从印度的贫苦中体会出了科技与商业的重要性,回国不到两年,乔布斯就选择了电子行业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方向,并与儿时好友沃兹涅克创立了苹果公司。
我一直渴望培养一个格局开阔、志在四方、有梦想有行动力的孩子,我选择的教育方式是让他对乡村有更多的记忆,与父辈、祖辈有更多的联结,与自然有更多的感知,并能由乡村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当然,走遍世界、看尽繁华后,我希望哲哲能落叶归根,站在乡村回望自己的一生而不后悔,站在大地之上而参透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