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着孩子学习不放的父母

2020-12-30孔屏

中华家教 2020年10期
关键词:自卑心理学孩子

学习是孩子自然生长的过程

孩子的学习,几乎就如同喝水、吃饭一样,是孩子的一种成长需求。一旦过分在意,必然适得其反。回想一下,孩子生下来还不会说话,就开始睁着眼睛到处看,听到声音會扭头去寻找。

等孩子会说话了,见到身边的万事万物都很好奇,不停地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等孩子再长大一些,他脑子里有无数个为什么,天天缠着父母问:“太阳为什么从东边出来?”“月亮为什么不睡觉?”“学生在操场跑步为什么都逆时针跑啊?”……这些难道不是孩子在学习吗?没有人教他,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探索的问题越来越深奥。如果等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候,父母能够十分热情地为孩子解答,自己也不懂的就带着孩子一起去寻找答案,而不是按照父母自己的心愿强迫孩子学这个、学那个,那孩子的学习会怎么样呢?

曾有专家不无戏谑地说:“人为什么不像母鸡那样可以体外孵小鸡,而只能在妈妈的肚子里,等发育成熟后才能娩出?就是因为人若是体外孵化的话,当妈妈的会忍不住一遍遍查看孩子到底发育得怎么样了。如此,没有一个恒定温度的环境,人类就无法成活了。”

仔细想想,孩子的学习貌似也是这个道理。还记得孩子第一天背着小书包去上学的情景吗?孩子是那么兴奋,那么自豪,见人就说“我上学了!”“我是小学生了!”回到家就宣告:“我要写作业!”6岁的孩子对学校充满了向往,对学习充满了热情,他以为等待自己的是一个充满了神奇的世界,他可以乐在其中。然而,是从哪一天开始,孩子上学开始迟到了,写作业开始磨蹭了,学习的时候和父母讨价还价了,上课的时候听不进去了,老师批评的时候会无言地反抗了……

向好性和向师性是人类生来就具有的原始动力,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喜欢学习了呢?很多父母和老师都觉得孩子变了,他们以为是孩子越来越不懂事了,孩子越来越不好教育了。

其实,孩子是无辜的。研究家庭教育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20年来,我发现真正优秀的孩子,父母都不会和孩子的学习过不去,他们更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而那些出现问题尤其厌学、恐学的孩子,他们的父母都太在意孩子的学习了。当然,也有不少例外的孩子,父母明明特别在意孩子的学习,甚至变态地对待孩子,可人家的孩子真的在学习上成功了。可是看看这些孩子,他们从小到大并不认为自己是学习上的佼佼者,因为他们体验到了太多的失败感。

为了孩子的学习,有些父母全身心付出,不遗余力,可是他们并不懂多少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更不懂孩子的心理需求,他们的美好愿望和辛勤付出,最终给孩子带来了难以达成目标的压力;不被尊重理解的烦恼;无法摆脱控制的愤怒;看不到未来前景的迷茫和感受不到亲情的绝望。这样的孩子怎么会愿意学习?怎么会不对学习深恶痛绝呢?

其实,很多孩子连自己都不知道,他们对抗的并不是学习,而是父母。但因为他们还小,身体上无法和父母较量,孩子知道父母最在意自己的学习,他只有不学习才能达到反抗和报复父母的目的。当然,很多孩子意识里是不清楚的,是潜意识引领他们走向了学习的反面,完成了对父母的对抗。

家长过度关注孩子学习的原因

父母为什么那么在意孩子的学习,下面我只从心理学分析,给出几种可能的原因。

补偿心理 这样的父母,他们原生家庭的父母没有在他的学习上下多大功夫,当年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没有好好学习。等成年后发现,当年认真学习的同学大都比自己过得好,而自己也并不比他们笨,后悔、懊恼已无济于事。于是,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严厉管教,在学习上狠抓不懈,试图通过孩子在学业上的成功,来弥补自己的遗憾。

一位不好好学习的初一孩子的爸爸,在我面前痛心疾首:“孔教授您知道吗,世界上没有卖后悔药的啊!当时我比我们班的某某同学聪明多了,但人家现在是某中学的校长,我却在一个小企业打工,就是因为当年上了初中就不知道学习了。这一辈子我最不希望孩子走我的老路!”

不愿意上学的事,肯定不会遗传,但会代际传递,而且青春期的孩子最讨厌父母情绪化的管控,父母越逼迫,孩子越逆反。

错误归因 有一些父母虽然都大学毕业,但是工作平平,他们眼里看到的、内心里不断比较的那些人,有的提干了,有的在事业上有了名气。他们归因于这些人都是名牌大学或热门专业毕业,所以他们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上加好,考班里第一还不够,最好是全年级第一。有了这样的高远目标,对孩子的学习完全不敢放松。

和他们相反,也有一些成功的父母,当了校长、局长,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名牌大学、热门专业,自己成功的经验让他们对孩子不敢掉以轻心,孩子只能考上名牌大学或热门专业,否则成功的概率就会减少很多!

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全全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中告诉我们:“85%的成功人士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关”。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安杰拉·达克沃思在其著作《坚毅:释放激情与坚持的力量》中告诉我们:“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的衡量標准是坚毅,而并非天赋”。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教授在《情商》一书中表示:“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

然而,搜索现有的文献,根本找不到有研究说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他的学历或专业,却有非常多的研究告诉我们另外的结论。

理论本身就是从现实生活中研究出来的,我们耳熟能详的案例也比比皆是,只是这些父母都自动过滤掉了,他们只把眼睛盯在那些他们想看到的人身上。

自卑心理 有一些父母,哪怕现在已经事业有成、身居高位,但他们当年因为学习不好,生活在深深的自卑里,不被同学接纳,不受老师喜欢,那种失败的苦涩至今仍在心头不时回味,那种低人一等的感觉至今令自己羞愧难当。

现在自己有能力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所以孩子一定要学习好,如果孩子学习不好肯定会自卑、会抬不起头的。

这样的父母把自己的自卑投射给了孩子,为了摆脱自卑心理,他们只有拼命拽着孩子努力学习,似乎只有孩子学习成绩优异了,自己才能真正地扬眉吐气。

依赖心理 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他们强迫孩子学习,无视孩子一次又一次的抗争,孩子厌恶学习了也不放手,及至孩子出现退缩回避行为,天天蜗居在家,哪里也不去,白天睡觉晚上玩游戏,过着黑白颠倒的日子。到这个时候了,父母还不反思,还不改变自己,还一味抱怨孩子不成器。

我深信,这样的父母意识层面绝对是想让孩子好的,但非常遗憾,他们看不到自己的潜意识。他们潜意识里有着深深的恐惧,对孩子离开自己的恐惧。他们无法承受没有孩子依赖的痛苦,他们需要通过“合情合理”的方法牵绊住孩子,让孩子能够长大了也依然生活在自己身边,满足自己依赖的需要。

而如何让长大的孩子生活在自己身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对孩子的学习施加高压,直到孩子被学习压倒了,孩子就不会飞走了。

或许还有其他的可能,但我总结自己接手的上千个个案中,主要的就是以上四种。对照一下,你是哪一种呢?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请你静下心来,内观自己,找到自己通达的路,然后,饶恕自己,也放过孩子。如此,这一生也不妄为父母。

TIPS

不论是自卑还是遗憾,都请端正心态,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孔屏山东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应用心理学教授。

猜你喜欢

自卑心理学孩子
“没有用”的心理学
自卑的三个真相,你知道吗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
跟踪导练(二)5
自卑,本质上是自虐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自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