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学校”的样子

2020-12-30袁野

中华家教 2020年10期
关键词:花园空间家庭

袁野

未来还会有学校吗?或者说,未来的学校还能再称之为“学校”吗?

与其说这是一个问题,不如说这是一个“预言”。随着科技,尤其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知识的传授和获得基本上可以通过线上课程来完成。“云端”具有传统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资源丰富性和选择性,并给予孩子和家庭以更大的时间自由度。那么,作为物理空间存在的学校还具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人的存在是空间性的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的存在是空间性的”。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人是无法脱离物理空间而独立存在的。对于处在成长关键期的儿童,对物质环境的敏感远远超过成人,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的。随着人类被虚拟世界“异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未来的孩子将必须在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同时,真实世界的价值也将愈加得到凸显。

显然,这种“真实”需要在未来的“学校”设计中得到体现。作为一名建筑师,我心中理想的未来学校将呈现出如下特征:

有中心、无边界的校园 未来的学校将成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开放环境,核心的学习与思考空间处于相对安静的内部,但人人得以自由进入。这种“开放”不是均匀的,而是渐进的,有层次的。建筑师通过精心设计的空间系统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调节和引导,空间自身也具有最大的弹性,可以随时适应未来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多样化与不断变化的特征。

由于未来的学校将会由单一功能的教育机构转化为“成长中心”及“社区中心”,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将变得十分紧密,物质的围墙将被打破,社会的围墙也将随之消失。学校的社会价值将最大限度地“外溢”出去,同时也如同海绵一样最大可能地吸收社会的能量。学校与城市空间的关系相互嵌入且融合,传统的边界空间完全开放给社会,与城市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学校将公共性的文化设施如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剧院、图书馆、体育馆乃至超市与餐馆等社会服务设施融入校园,形成一个“微型城市”,从而使孩子们得以随时接触和体验真实的世界,并在真实的世界中学习。

无处不在的学习空间 未来学校的设计将不再以“教室”为基本的空间组织“细胞”,因为“学习”场所将无处不在。灵活的隔断和家具,网状的、层叠式的开放空间组织策略,再通过可移动的终端和智能媒体的任意呈现,可以适应多种学习方式,多种空间尺度,多种环境氛围的学习空间将传统的固定式教室彻底打破。

建筑设计不再以功能作为基础,而是基于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变化的需要提供各种非正式的空间。如可以独处思考的角落空间,也许是楼梯平台上的一个小凸窗,一个受到温和责备的孩子可以坐在那里,就好像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如小型化讨论的半私密空间,也许是在走廊的转角放一个小桌子,上面吊着一盏孩子们自己设计的花灯;如与“教师”交流的半开放场所,也许在餐厅旁一个充满阳光的玻璃花房;或者是一个有着巨大台阶的中庭下面,集中展示学习成果以及举办小型音乐会等。通过时间与空间的灵活转变,有限的空间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并在转化过程中,让孩子们参与和主导学习空间和环境的建設,创造性地利用和改造空间,从而满足他们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进而启发他们的空间想象力、锻炼动手实践的能力、团队协作和协调社会关系的能力。

家庭教育共同体 未来的学校,家庭与学校的关系将发生深刻变革。传统的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组织形式逐渐弱化,家庭之间会以某种方式链接在一起,而教育将会是这种链接的原动力之一。具有类似家庭教育理想和教育背景的家庭会“自组织”成家庭教育“共同体”,由此以共同选择的学校为根据地,形成某种可以共享的集合“大家庭”。

家庭共同体的空间需求将成为不可忽视的条件。以往的家长接待室和学生餐厅将被共享起居室和共享餐厅所替代。“家”的氛围将体现在这些空间中,令孩子和家长们感到安全和温暖。许多原本属于家庭内部的活动都可以转移到这个“共享之家”,如早餐、晚餐、自习、家庭游戏、周末与节日家庭聚会等。“共享之家”会积极参与学校的建设,甚至成员本身就是学校的创建者。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将被共同的探讨和决定所取代,家庭共同体最终成为学校的主人。

创新中心 创新不应仅仅发生在大学、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中,未来的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也将成为重要的创新中心,而学生们或者说是“学习者”将成为思想和科技的引领者和开拓者。创新本来就发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或者说创新才是未来学习的主要特征。无论是在科技、艺术、文学或者社会学概念的探究中,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将通过项目式学习直接或间接转化为社会创新产品,为社会服务并获得相应的回报。

未来学校将建立这样一种机制,令创新成为学习的出发点和方向。而激活创新思维的学校空间会消解任何阻碍思想自由流动的“墙”,空间会呈现出最大的“透明性”。跳跃的思维与跳跃的空间会发生相互影响,奇妙的空间体验会激发创造力,空间“制造”的社交机会让你随时与他人交流并获得启发……当一个孩子可以自由地穿梭在整个学校,总有不经意的场景发现,总会遇到不同的人,而空间也一直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如同“迷宫”一般,每一天都有期待感和新奇感,难以预料的创新便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学校源于自然

在伯内特的《秘密花园》中,主人公玛丽和柯林在迪肯的帮助下令花园诗意般地复活,而他们也找到了丢失已久的快乐和爱。我相信,这不是寓言,而是发生在无数孩子身上的真实的事情。我觉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花园。每个学校,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也都应当有一座花园,或者学校本身就是一座花园。

花园与森林一样,通向某种“未知”。学校存在的意义难道不就是让人能够真诚地面对未知世界的吗?而对于教师,还有比“园丁”更恰当地称呼吗?从杰斐逊的弗吉尼亚学术村的花园到鲁迅回忆童年学习生活的百草园,花园在一个人的教育和成长中具有某种神圣的意味,成为人与自然、人与内心乃至灵魂的对话之地。

墨西哥的建筑师路易斯.巴拉甘说,“花园应将诗意,神秘,宁静与欢乐融于一体”。在花园中,孩子们会在与蜗牛和蚂蚁对话的时候,领悟某些大人根本无法理解更无法教会的东西。这时,孩子将会成为自己的“园丁”。

未来的学校是无形的,它更像是城市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它不再以建筑的形式出现,而是环境本身。它既原始又未来。

由于没有边界,所以无法了解全貌;由于一直在变化,所以无法把握整体。它是一棵树,也是一片森林;是一朵花,也是一片草原;是一滴水,也是一片天空……既然想象力是无限的,那么未来学校也会有无限的可能。但我想,在未来的学校,有一点可能会成为共同的特征: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学习不再是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和通向某个目标的“工具”,而是一种精神的自我需要和满足,是与生俱来的激情与动力,是生命历程的自然表达,更是人在宇宙间不被轻易吹散的“锚”。

猜你喜欢

花园空间家庭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