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效果
2020-12-30孙莉
孙莉
【摘 要】 目的:分析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进行全身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80例精神疾病患者为对象,全部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接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分析治疗结果。结果:80例患者电击后血压、心率均高于麻醉前、电击前、自主呼吸恢复后(P<0.05),而麻醉前、电击前、自主呼吸恢复后3个时间点患者血压、心率均无统计学差异,患者麻醉前、电击前、电击后、自主呼吸恢复后4个时间点血氧饱和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80例患者麻醉后意识消失时间为(52.26±12.19)s,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为(6.27±1.38)min,自行行走恢复时间为(25.23±9.78)min,10例出现轻微不良反应。80例患者在治疗后12h肌肉痛程度分级为0级占50.00%,1~2级占42.50%,3~4级占7.50%,5~6级占0.00%,7~9级占0.00%,10级占0.00%。结论: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療可控制患者体征波动,保证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更顺利完成,且安全性高,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
全身麻醉;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电休克治疗是精神科应用广泛的一种治疗方法,经电刺激可使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电活动同步,患者短时间内能够失去意识,有效控制疾病症状[1]。不过一些患者在传统电休克治疗中会有全身抽搐表现,需要承担比较明显的痛苦,当前随着患者对治疗舒适度要求的提高,麻醉逐渐应用于电休克治疗中,在麻醉下实施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能够减轻患者需承担的治疗痛苦程度,同时能够提升治疗完成顺利性[2]。本研究以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80例患者为对象,具体分析全身麻醉的应用价值。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80例精神疾病患者为对象,男39例以及女41例,年龄16~70岁,年龄平均(45.62±20.19)岁,患者病程3~11年,平均病程(6.86±2.19)年,其中29例为精神分裂症,51例为抑郁症。患者ASA麻醉分级均为Ⅰ级,血压以及血糖水平均正常,全部患者均除外脑部器质性病变。患者监护人均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且研究得到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全部患者治疗前常规禁食、禁饮8h。治疗前有使用苯二氮革类药物的患者暂停使用,治疗开始前半小时选择0.5mg阿托品肌内注射。患者入室后保持平躺,伸展四肢,开放上肢大静脉,选择0.15~0.30μg/kg丙泊酚(丙泊酚乳状注射液,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H19990282)缓慢注射,20s注射完成,观察待患者睫毛停止反射后,给予1mg/kg氯化琥珀胆碱(氯化琥珀胆碱注射液,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H31020599),用药完成后实施加压给氧治疗,等到患者肌肉抽搐完全消失后,利用醒脉通电痉挛治疗仪(美国SOMATICSLLC)实施电休克治疗。治疗结束后当患者自主呼吸恢复、反射恢复,准许离开治疗室。
1.3 评价指标
体征指标:分别在麻醉前、电击前、电击结束后、自主呼吸恢复后测定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
记录患者意识消失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自行行走恢复时间,另外记录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肌肉痛程度:选择长海痛尺[3]评价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肌肉疼痛程度,疼痛分为0~10级,相应记为0~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高,疼痛程度共可分为5个层级,分别为:0级、1~2级、3~4级、5~6级、7~9级、10级。分别在治疗后1h、治疗后3h、治疗后6h、治疗后9h、治疗后12h进行评价。并在治疗后12h进行疼痛分级评价。
1.4 统计方法
数据利用SPSS 23.0分析,计量资料表示为(±s),检验经t完成,P<0.05为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体征指标
本组80例患者共接受300次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电击后患者血压、心率均高于麻醉前、电击前、自主呼吸恢复后(P<0.05),而麻醉前、电击前、自主呼吸恢复后3个时间点患者血压、心率均无统计学差异,患者麻醉前、电击前、电击后、自主呼吸恢复后4个时间点血氧饱和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麻醉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
本组80例患者均在全身麻醉后顺利完成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麻醉后意识消失平均时间为(52.26±12.19)s,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平均为(6.27±1.38)min,自行行走恢复时间为(25.23±9.78)min。80例患者在300次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有10例,包括6例嗜睡,3例头痛,1例恶心呕吐,程度均轻微,对症处理后缓解。
2.3 肌肉痛程度
本组80例患者治疗后1h肌肉痛程度评分为(5.43±1.19)分,治疗后3h为(4.01±1.06)分,治疗后6h为(3.22±0.85)分,治疗后9h为(2.47±0.67)分,治疗后12h为(1.68±0.39)分。80例患者治疗后肌肉痛评分随着时间延长逐渐下降,不同时间之间评分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本组80例患者在治疗后12h肌肉痛程度分级为0级的有40例,占50.00%;分级为1~2级的有34例,占42.50%;分级为3~4级的有6例,占7.50%;分级为5~6级的有0例,占0.00%;分级为7~9级的有0例,占0.00%;分级为10级的有0例,占0.00%。
3 讨论
电休克治疗是临床治疗多种精神疾病的重要方法,其治疗作用原理为利用仪器使患者脑部通过一定电量的电流,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癫痫样放电,引起全身抽搐发作,因此实现对精神症状的控制[4]。电休克治疗属于一种物理治疗方法,临床证实有良好应用价值。不过以往的电休克治疗会使患者有缺氧反应,部分甚至出现关节脱位或者骨折,患者在应对治疗时心理上有较强恐惧感,因而治疗依从度低,影响电休克治疗顺利开展[5]。
当前随着治疗理念的改变,逐渐有学者提出在麻醉状态下实施电休克治疗。有研究显示全麻状态下进行电休克治疗能够保证治疗预期效果。理想的麻醉药物要保证可迅速起效,半衰期短,恢复迅速且完全,应激反应轻微。当前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麻醉中可选择应用的药物有多种,丙泊酚是其中广泛应用的一种,能够迅速起效,也能够迅速苏醒,安全性高,不过用药可能引起低血压,部分患者接受电休克治疗后癫痫过程中可能出现心血管不良反应[6]。本研究全麻中在丙泊酚基础上联合应用氯化琥珀胆碱,这一药物可以避免电刺激性肌肉抽搐的发生,静注用药后1min就能实现肌肉松弛,作用仅持续2min,基本不会导致不良反应[7-8]。本研究80例患者在电休克治疗中选择丙泊酚与氯化琥珀胆碱进行全身麻醉诱导,电击后患者的血压以及心率均出现明显升高,2~3min后恢复,不需要给予特别的处理。同时,为了减少治疗期间患者的分泌物,确保患者接受治疗期间呼吸道完全、持续通畅,选择阿托品行肌内注射,有效保证了治疗的顺利进行。本研究80例患者麻醉后意识消失时间为(52.26±12.19)s,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为(6.27±1.38)min,自行行走恢復时间为(25.23±9.78)min,仅有10例出现轻微不良反应,对症处理后缓解,整个治疗期间患者血氧饱和度没有明显波动。提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进行全麻处理能够保证电休克治疗顺利进行,且不会明显影响治疗期间患者体征状况,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少,治疗安全性有保障。本研究80例患者治疗后随着时间延长,肌肉痛程度逐渐减低,一方面是由于麻醉的效果发挥,一方面是由于时间延长,痛觉逐渐减低。至治疗后12h,80例患者肌肉痛程度已无5级或以上患者,无痛患者占50.00%,另外仅有1~2级占42.50%,3~4级占7.50%,表明全身麻醉对治疗后疼痛控制也有良好作用。
综上所述,全身麻醉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可保证患者在无疼痛状况下完成电休克治疗,治疗安全性高,治疗后恢复迅速。
参考文献
[1] 李敏智,李毅.依托咪酯与丙泊酚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价值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01):149-150.
[2] 黄亮,张秋兰,马大增.为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利培酮及无抽搐电休克疗法进行治疗的效果探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03):116-117.
[3] 刘佳伟.全身麻醉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25):64.
[4] 欧益金,徐世元,张庆国.丙泊酚全麻对无抽搐电休克患者中枢神经的保护机制[J].广东医学,2017,38(16):2542-2544.
[5] 吴郁琼.用无抽搐电休克疗法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20):53-54.
[6] 王凤芹,付雪,聂纪伟.丙泊酚复合氯化琥珀胆碱静脉麻醉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潍坊医学院学报,2016,38(06):480,487.
[7] 王瑜.用丙泊酚与依托咪酯对接受改良电休克治疗的患者进行麻醉诱导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06):134-135.
[8] 郭娜,杜静怡,郭越,等.右美托咪定对丙泊酚麻醉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老年患者麻醉恢复质量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20,40(06):691-693.